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发生AMI的住院患者,根据其梗死 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有心绞痛组(IP组,64例)及无心绞痛组(NIP组.59例),比较两组心肌酶(CPK)峰值、心肌梗死 范围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IP组较NIP组心肌酶峰值低,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48h内发作的心绞痛可能由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安全性及1年随访期的疗效。方法将221例多支血管严重狭窄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常规组(仅处理罪犯血管)179例及处理组(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42例,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术后及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肌酐、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常规组比较,术后处理组的心绞痛发生率降低(40.48%比60.34%,χ2=5.46,P=0.02)、再次手术率降低(9.52%比58.10%,χ2=32.13,P=0.00)和再次住院率减低(11.90%比27.93%,χ2=4.68,P=0.03)。处理组心功能状况优于常规组[(1.19±0.59)级比(1.49±0.89)级,t=2.66,P=0.01]。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比2.79%,χ2=0.03,P=0.87)。结论急性STEMI直接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改善心功能状况,且未增加MACE发生率,在预期成功率高的情况下可作为急性STEMI直接PCI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梗死前心绞痛(angina pectoris,A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研究梗死前AP产生的缺血预适应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25例首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m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按有无梗死前AP分为AP组和非AP组。研究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院内预后指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壁瘤、心脏破裂等),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l I,c Tn I)峰值,心肌梗死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浓度。结果 AP组中CK-MB峰值、c Tn I峰值、NT-pro BNP浓度明显低于非AP组,而LVEF高于非AP组,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AP组均明显低于非AP组,其中心力衰竭发生率在两组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AP产生的缺血预适应作用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范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74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46例),通过心电图计分法和磷酸肌酸激酶峰值水平比较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并统计两组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中确存在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组在最初心肌梗死面积和严重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均少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的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近5年来18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PA)和非梗死前心绞痛组(NAP).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浓度、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及出院前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溶栓后PA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NAP组,分别为为76.9%和51.0%(P<0.05).PA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浓度较NAP组显著降低,量度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在PA组明显低于NAP组,分别为2.6%和13.7% (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患者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和重度左室功能不全比例明显降低,表明梗死前心绞痛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对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的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兔缺血预适应模型,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及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40只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IPC组和非IPC,分别制造缺血预适应模型和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对比分析两组缺血期:T波改变、ST段改变、R波振幅、缺血性J波、心律失常和梗死面积。(2)对比分析IPC组组内第一次预适应与三次预适应后缺血期前4项指标改变。结果(1)IPC组较非IPC组:T波增高幅度降低[缺血后40秒(0.40±0.11)mV vs(0.46±0.12)mV,P0.05];J波发生率显著降低(0 vs 35%,P0.01);室速、室颤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0.5%vs 30%和0 vs 15%,均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少[(30.8±6.6)%vs(35.3±6.9)%,P0.05]。(2)IPC组组内三次预适应后缺血期比较第一次预适应缺血期:T波增高幅度降低[缺血后40 s(0.40±0.1)mV vs(0.46±0.1)mV,P0.05];,波发生率显著降低(0 vs 25%,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以降低急性心肌缺血早期T波改变振幅,减少J波发生率、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缩小梗死面积,保护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初发AMI骗人.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64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5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把110例患者分为低血钾组、正常血钾组,对比两组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36例(占32.7%),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7.1%)与下壁(23.9%)相比更易合并低血钾(P<0.01)。低血钾组的梗死相关血管更多为前降支(55.6%)和近段病变(55.6%),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3)。低血钾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钾组(均为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段病变,多为前降支,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本文对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两组,A组41例,B组34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两组梗死面积心肌酶,并发症。结果表明有心绞痛组,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学峰值,左心衰明显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以限制梗死面积扩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