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探讨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制CM-100型超声波跟骨骨密度测定装置,对跟骨的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日本制TBF-300体内脂肪测定仪进行了体脂肪率和身高、体重的测定。结果运动组的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运动组(P<0·001);骨密度还与体脂肪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运动可使跟骨骨密度明显提高,促进峰值骨量增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跟骨超声骨密度测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超声骨密度测量仪经过不断地改进投入临床使用,为临床骨密度的测量开辟了一条新 的途径。但是目前国内使用的数据大部分为国外数据。本文利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对部分正 常妇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量,并对仪器的精确度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998年11月~1999年8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门诊健康查体女性及院内部分职工 。年龄20~65岁。所选女性均无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子宫附件切除等影响骨密度变化疾病,无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未进行激素替代及长期钙剂 治疗。1.2 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探讨太仓地区体重指数(BMI)正常女性跟骨超声骨质量特点。方法使用定量超声测定1727例BMI正常女性右侧跟骨超声骨质量指标,回顾性分析各年龄组超声指标的特点及其与体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 (1)53岁后的各年龄组超声指标呈现明显逐年下降趋势,较38岁前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分别于18~22岁和38~42岁出现两个骨峰值;(3)年龄与声速(SOS)、传播指数(TI)、骨超声评价指数(OSI)及BMI有相关性(r=-0.279、-0.163、-0.212、0.238,P均<0.01);(4)以18~23岁为骨峰值组,53~57岁、58~62岁和≥63岁三组的OSI-TM(%,s)分别为(93.50,-0.80)、(89.03,-1.34)、(84.84,-1.86);(5)SOS自38岁后逐年下降,不受身高、体重、BMI影响;(6)年龄<43岁,OSI=2.676+0.082×年龄(t=5.912,P<0.01),而年龄≥43岁,OSI=2.758-0.082×年龄(t=-5.912,P<0.01)。结论太仓地区女性超声骨质量随着年龄变化,有两峰表现;应加强43岁前、处于孕产期和绝经期女性的骨健康教育;适当地增加体质量可提高骨密度,但不能阻止骨量减少的发生;SOS和OSI互参,可提供更多骨质量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低骨量与大动脉僵硬的关系。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1例。应用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密度测定,同时测量颈总动脉僵硬度:采用日本Aloka Prosound α 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分辨血管探头(频率7.5~13MHz),Echo-tracking技术(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僵硬度,以颈总动脉硬化参数β表示。β=[In(Ps/Pd)]/[(Ds-Dd)/Dd](Ds:血管收缩期内径,Dd:血管舒张期内径,Ps:收缩压,Pd:舒张压)。同时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钙、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脂水平。结果患者平均(57.0±12.3)岁。跟骨密度为(-2.1±0.8),14.6%的患者存在骨质疏松,58.5%的患者存在骨量减少;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总动脉硬化参数β与跟骨密度呈负相关(r=-0.453,P=0.002);与血25-羟维生素D3呈负相关(r=-0.337,P=0.031);与血磷呈正相关(r=0.391,P=0.022);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0.298,P=0.043);与年龄呈正相关(r=0.477,P=0.002);而与校正后血钙、iPTH、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脂水平无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311,P=0.008)、跟骨密度(β=-0.218,P=0.043)是颈总动脉硬化参数β的独立影响因素。跟骨密度与25-羟维生素D3呈正相关(r=0.315,P=0.049);与年龄呈负相关(r=-0.381,P=0.014);与血磷呈负相关(r=-0.323,P=0.046),而与校正后血钙、iPTH无相关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低骨量,而低骨量与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营养和生活习惯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在对苏州市20—65岁成年人进行了骨密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取了158人作为观察对象,男104人,女54人。随后对受试者进行营养(喝牛奶)和生活习惯(抽烟、饮酒和日照时间)的调查。结果:①喝牛奶人群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骨质量指数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的人群(P〈0.01)。②饮酒或吸烟超声波衰减系数和骨质量指数均低于不饮酒或不吸烟组(P〈0.01)。③每天日照的时间对跟骨超声参数均数大小排列顺序为:30min以上〉15~30min〉15min以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①钙是骨合成代谢的原料,是骨骼正常生长及形成峰值骨量的物质基础,充足的钙摄入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②饮酒和吸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饮酒过量可导致骨质疏松症,使骨折危险性增加;香烟中的烟碱可直接或间接刺激破骨细胞活性,使血钙、尿钙的浓度增加,使骨密度下降。③日照时间的长短,可以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从而可以提高钙的吸收,达到提高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5~55岁153例女性为检测对象,分为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栓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身高、体质指数.结果:绝经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未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3,P=0.022),且绝经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组,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值呈正相关(r=0.185),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224),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和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绝经和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关系密切,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明显降低,绝经可能是导致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的骨强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进行胫骨超声速率(SOS)和髋部骨密度(BMD)的测定。依据髋部BMD,再将研究组分为单纯退行性膝关节骨关节病组和合并骨质疏松症组。结果组和研究组的胫骨SOS和髋部BMD呈正相关,对照组的胫骨SOS和髋部BMD相关系数显著地高于研究组的相关系数,单纯组的相关系数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骨强度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低,所以胫骨超声速率(SOS)测定仅能反映骨强度的情况,不能反映骨密度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跟骨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人跟骨超声骨质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定量超声骨质量测定仪(DMS5000)测定了201例老年人和139例青年人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声速(SOS)以及骨硬度指数(STI)。结果两组老年人3项超声指标均显著低于青年人(P<0.01).累积丢失率在STI下降最大.男女差异在BUA和STI有显著性(P<0.01).两组老年人的骨腩疏检出率在SOS最低,BUA和STI相近,结论老年人世间跟骨质量显著下降,但下降顺序为STI>BUA>SOS。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的骨钙、骨密度及骨量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关骨的矿化、骨密度的状况及骨量的积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广大学们的重视。儿童、青少年期骨钙的增加有利于骨量的积累及骨密度的升高,此期间遗传、激素、营养、运动等均可对其进行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量的发育及骨密度的状况与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肌力及性发育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女性骨峰值低于男性,而不同地区人群骨矿含量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各地区不同人群的峰值骨密度。目的:调查上海市高知女性骨密度随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变化规律。方法:纳入27~62岁高知女性受试者共197例,5岁为一个年龄段,共分为7组。准确记录各组受试者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并采用超声波骨密度仪测定各组受试者跟骨骨密度。用逐步回归分析各组骨峰值与年龄、体质量和握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女性骨量峰值出现在38~39岁年龄段。骨密度值的下降率在31~35岁和41~45岁下降幅度最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高知女性骨峰值与年龄、体质量、握力成正相关,年龄对骨峰值的影响最为明显,峰值骨量越低或出现越早,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越大。结果表明上海市高知女性群体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12.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免疫测定分析仪测定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值,ACCESS法测定患者骨碱性磷酸酶值,并测定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检测结果参照刘忠厚提供的分组方法和国际骨质疏松标准分组,分析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结果:62例骨质疏松患者纳入结果分析。①国际骨质疏松分组法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之间的病例差异不显著;按照刘忠厚骨质疏松的三个阶梯分组方法,三组女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中度疏松与轻度和重度之间有差异。②30例绝经女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573,P〈0.00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453,P〈0.05)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未发现其与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r=-0.349,P〉0.05)。③27例男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299,P〉0.05)、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296,P〉0.05)和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r=-0.086。P〉0.05)的测定值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存在不敏感性,特别是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因此不能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与骨代谢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骨质疏松患者。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免疫测定分析仪测定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值,ACCESS法测定患者骨碱性磷酸酶值,并测定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雌二醇和睾酮。检测结果参照刘忠厚提供的分组方法和国际骨质疏松标准分组,分析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结果:62例骨质疏松患者纳入结果分析。①国际骨质疏松分组法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之间的病例差异不显著;按照刘忠厚骨质疏松的三个阶梯分组方法,三组女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男性患者中度疏松与轻度和重度之间有差异。②30例绝经女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573,P<0.001)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453,P<0.05)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未发现其与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的测定值间有相关性(r=-0.349,P>0.05)。③27例男性病例的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T-score)值与骨碱性磷酸酶(r=-0.299,P>0.05)、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r=-0.296,P>0.05)和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r=-0.086,P>0.05)的测定值间均无相关性。结论:用于骨质疏松检测的骨代谢指标存在不敏感性,特别是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因此不能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骨显像了解骨质疏松状况.方法:18例患者,男5例,女13例,年龄50~8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均取第L1~L4和股骨颈,并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分别测定各部位ROI放射性计数和骨密度值,计算骨显像各部位ROI值与同侧股骨中段ROI值的比值,观察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显像L1~L4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呈显著相关,而且,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的ROI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股骨颈的ROI比值与其骨密度无显著相关.骨显像L1~L4的ROI比值与其相应部位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核素SPECT骨显像腰椎ROI比值与其对应部位的骨密度值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可通过其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结合口服钙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绝经女性80例,随机分为4组, A组:太极拳锻炼加补充钙剂。B组:单独进行太极拳锻炼。C组:单纯进行补钙。D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采用双能骨密度仪对受试者L2-4进行骨密度测定。各组间骨密度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内干预前后、停止干预20周后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A组骨密度增加明显,与D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止干预20周后,C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综合疗效比较,A组优于B组(P<0.01),B组优于C组(P<0.001)。结论:太极拳锻炼和钙剂补充均能帮助绝经妇女防止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太极拳锻炼加补钙的作用优于单纯太极拳锻炼,同时太极拳锻炼在停训后一段时间内有维持骨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量、骨代谢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 =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 =-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 =-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200605/06济南地区部队干休所离休老干部查体人员。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组分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应用Setriscam^TM数字化成像技术及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代谢综合征组90例(其中骨质疏松22例和骨量减少30例),单纯高血压组38例,单纯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脂组32例患者进行骨密度、骨钙素等骨代谢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相同年龄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骨密度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代谢综合征骨量减少组、单纯糖尿病组的骨密度和峰值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②代谢综合征组、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组骨钙素、Ⅰ型胶原C端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甲状旁腺素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③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组骨密度与骨钙素呈正相关关系(r=0.262),与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r=0.233),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r=-0.285),与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钙素、甲状旁腺素、Ⅰ型胶原C端肽、血压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ultrasounds (SOS) and resistance to torsion (T) to detect experimental osteopenia induced in rats 3 and 6 months after ooforectomy.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venty-four rats were used,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ooforectomized rats analysed 3 and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heir respective control groups, in which BMD (Hologic QDR 1000 S/N 277), SOS (DBM Sonic 1200) and T (adapted test machine) were determined in the right femur.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 techniques distinguished the ooforectomized groups from the controls, both 3 and 6 months after the ooforectomy, obtaining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BMD (P = 0.0006, P = 0. 001, respectively) than SOS and T, where a significance of only P = 0.05 was obtained. In the correlation study among the three techniqu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BMD and SOS (r = 0.39, P = 0.0008), as well as between BMD and T (r = 0.31, P = 0.03). However, significance was not observed between the SOS and T tests. CONCLUSION: In the study 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techniques used to detect the osteopenia caused by the ooforectomy, by means of calculation of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it was proven that although the three techniques distinguished between the two analysed populations, BMD presented an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that was superior (0.87, 0.85) to that obtained with SOS (0.73, 0.67) and T (0.73, 0.68), both 3 and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