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复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的应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需全身麻醉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闭环组)和靶控输注组(靶控组),每组30例。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3.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4.0ng/ml。术中闭环组丙泊酚浓度根据BIS反馈值50调节。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时,缝皮等时间点的MAP,HR,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两组在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 缝皮等时间点的MAP和HR 下降明显(P<0.05),靶控组MAP和HR变化幅度大于闭环组(P<0.05),靶控组BIS值波动范围也大于闭环组 (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以BIS为反馈值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深度易维持,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反馈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r,CSI)反馈调控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的效果.方法:胃癌及直肠癌根治术126例,年龄≥65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反馈靶控组和靶控组,每组各63例.反馈组设定CSI=50,两组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μg/ml,舒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麻醉诱导时1.5ng/ml,麻醉维持时0.3ng/ml.记录基础值(T1)、插管(T2)、插管后5min(T3)、切皮(T4)、肿瘤切除(T5)和手术结束(T6)等时点的MAP、HR、HRV和CSI值的变化,统计丙泊酚的用量.结果:靶控组在插管后5min(T3)、切皮(T4)、切肿瘤(T5)等时点的MAP下降比反馈靶控组明显(P<0.05);HRV在插管后5min(T3)、肿瘤切除(T5)时下降较反馈靶控组明显(P<0.05);反馈靶控组的CSI值波动小于靶控组(P<0.05),丙泊酚的用量也小于靶控组(P<0.05).结论:麻醉深度指数反馈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对老年肿瘤患者的麻醉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低频脉冲电针辅助全麻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评价低频脉冲电针对全身麻醉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低频脉冲电针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组(观察组)和靶控丙泊酚输注组(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预先给予经皮电针刺激,穴位选取双侧合谷、内关穴,频率选择2 Hz,波形选择连续波,电针强度选择3,时间设定30 min.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全身麻醉方式,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0 μg/kg,丙泊酚2.0 mg/kg,阿曲库铵0.5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用阿曲库铵0.25 mg/kg/h,2%七氟醚吸入.观察组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2.0 mg/mL,设定丙泊酚反馈值为脑电双频指数(BIS)=50,BIS≥50时输注持续进行,BIS<50时反馈程式启动,输注将被终止,对照组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2.0 mg/mL.分别记录观察组实施电针前(T0)、观察组实施电针后(T1)、插管后(T2)、切皮(T3)、分离胆囊(T4)、胆囊切除(T5)、缝皮(T6)7个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HRV、BIS的变化和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241.3±21.4)mL,对照组为(315.2±13.2)mL,观察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T2、T4时间点SBP下降较观察组明显,观察组中有4例需用多巴胺升高血压,对照组中有10例需用多巴胺升高血压.两组患者的HR在麻醉后均有下降,对照组在T4时间点HR下降较观察组明显.两组患者的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比(LF/HF)在T0、T1、T2、T3各个时间点均有下降,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在T4、T5时间点牵拉胆囊时LF、HF均升高,其中HF显著升高,LF/HF降低,对照组的降低幅度大于观察组.结论 低频脉冲电针辅助全身麻醉,可以降低患者BP、HR的波动,对HRV有正性调节作用,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可以达到较精确地控制麻醉深度,减少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拟行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患者40例,年龄28-60岁,ASA 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丙泊酚持续输注组和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MAP、HR及BIS值的变化、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用量. 结果 闭环靶控输注组手术中MAP与HR均无明显变化(P>0.05).持续输注组在气管插管后、拔管后MAP、HR均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气管插管后BIS值高于闭环靶控输注组(P<0.05).闭环靶控输注组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持续输注组(P<0.05),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持续输注组(P<0.05). 结论 在肝硬化患者手术中应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技术,可以减少丙泊酚的用量,促进麻醉后恢复时间,使麻醉过程更为平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丙泊酚靶控麻醉运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将脑电双频指数视作掌控变量的闭合环路行丙泊酚靶控,根据BIS值调整丙泊酚靶控浓度;恒速组以恒速输注丙泊酚,术中根据经验调整输注值,两组均维持BIS值45~60。于入室后(T0)、诱导后(T1)、切皮(T2)、锯胸骨(T3)、CPB前(T4)、停机后10 min(T5)及术毕(T6)分别记录患者的MAP、HR、BIS及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TCIP);记录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统计术中丙泊酚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用量。结果两组诱导后各时间点HR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前相比,两组诱导后MAP均降低,但靶控组MAP在T1~T5时点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恒速组(P0.05);与恒速组比,靶控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需处理的低血压发生率也明显下降;靶控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恒速组(P0.05);靶控组血管活性药用量少于恒速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丙泊酚靶控是靶控输注最为核心的靶控体系方案,可以获得更为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精确控制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丰富了麻醉途径,明显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6.
郭素莲  闫宇昕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0):1040-1041,104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方法行无痛人流术者150例,随机分为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组(I组),丙泊酚TCI组(Ⅱ组),手动给药组(Ⅲ组);I组、Ⅱ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5.0μg/ml,I组根据BIS值(50)反馈调控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Ⅱ组根据血流动力、体动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记录三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离院时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效果、BIS值及不良反应。结果 I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Ⅱ组、Ⅲ组(P〈0.05),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明显短于Ⅱ组、Ⅲ组(P〈0.01);三组麻醉后MAP、HR明显下降(P〈0.05),Ⅲ组MAP、HR变化幅度大于I组、Ⅱ组(P〈0.05);BIS值Ⅱ组、Ⅲ组波动范围大于I组(P〈0.05),I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Ⅱ组、Ⅲ组(P〈0.01)。结论 BIS反馈调控丙泊酚TCI用于无痛人流,可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小儿气管内全麻中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患儿血流动力学、脑电双频指数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瑞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浓度分别为2、 4 ng/ml(R2、R4).通过调节丙泊酚浓度使患儿维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将患儿入室后(T0)、靶控输注后3 min(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和摘除扁桃体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① R2组患儿T3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明显升高(P<0.05).② R4组患儿T3时点各项指标与T2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R2组患儿T4时点MAP、HR与T0时点比较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R4组患儿T4时点MAP、 HR、BIS和APEI与T0时点比较,显著下降(P<0.05).⑤ R2组部分患者 HR>100次/min,与R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浓度4 ng/ml,同时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浓度为1%),可以使BIS和AEPI值维持在临床麻醉状态下,同时能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arcotrend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联合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1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n=25):Narcotrend反馈丙泊酚麻醉联合舒芬太尼靶控组(NS组);舒芬太尼靶控组(S组);Narcotrend反馈丙泊酚麻醉组(N组);对照组(C组)。Narcotrend反馈控制变量定在35。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3μg/ml,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0.4 ng/ml,麻醉期维持靶浓度不变。记录诱导前患者清醒状态下(T0)、MOAA/S评分≤1时(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切皮后5 min(T4)、术毕停药(T5)、拔管时(T6)各时间点的HR、MAP;记录丙泊酚的使用剂量、计算丙泊酚单位标准化剂量、患者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Narcotrend反馈调控丙泊酚麻醉与舒芬太尼靶控可产生协同作用,可使MAP更稳定(P=0.028 6);降低丙泊酚总量(P=0.037 9)和丙泊酚单位标准化量(P=0.025 0);缩短苏醒时间(P=0.012 2)与定向力恢复时间(P=0.018 3);但对HR不存在交互效应(P=0.5703)。结论:Narcotrend作为丙泊酚靶控反馈调控变量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是可行的,与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使术中血压更平稳,减少丙泊酚使用量,苏醒快,提高麻醉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异丙酚靶控输注在老年人静吸复合全麻中的应用价值.②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反馈靶控输注组30例(I组)和靶控输注组30例(Ⅱ组).诱导用芬太尼0.2μg/kg,异丙酚诱导血浆靶浓度2.0μg/mL,顺阿曲库铵0.15mg/kg,插管后,行异氟醚吸入,使呼气末浓度稳定维持在0.6MAC,顺阿曲库铵术中肌松维持剂量为1μg/(kg*min).设定BIS的反馈控制值为60.麻醉过程记录诱导前(T1)、插管时(T2)、插管后5分钟(T3)、切皮(T4)、手术开始后0.5小时(T5)、缝皮(T6)、拔管时(T7),各时点的SAP、DAP、HR、PETCO2、SPO2和BIS.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及术中处理情况.③结果 Ⅰ组的SAP、DAP、HR、BIS在麻醉手术期间维持较为平稳,Ⅱ组的波动较大,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的异丙酚用药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Ⅰ组使用阿托品、麻黄素的例数同样明显少于Ⅱ组(P<0.01).Ⅰ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与Ⅱ组相比显著缩短(P<0.01).④结论 以BIS作为反馈变量应用于老年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静吸复合全麻,可以实现麻醉深度的平稳可控,循环的稳定,药物输注的个体化,苏醒时间缩短,达到个体麻醉的精确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关系。方法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都选择气管插管丙泊酚靶控麻醉,治疗组的靶浓度从0.5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 L;对照组靶浓度从2.0μg/m L开始逐级递增,递增梯度为1.0μg/m L。两组患者都记录了清醒状态时、意识消失时、插管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3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与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诱导总量。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3.14±0.12μg/m L和3.14±0.15μg/m L。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分别为224.84±70.84mg,对照组为248.54±62.01mg,治疗组的丙泊酚诱导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醉期间两组的MAP与HR值都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不过治疗组插管不同时间点MAP与HR值都高于对照组。两组清醒状态时的BIS值都明显高于其他监测点,而对照组由于丙泊酚用量的增加,BIS下降的幅度更大,组间对比差异都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可准确地反应丙泊酚的镇静深度,低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能有有效保持BIS值稳定与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丙泊酚诱导总量,保障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颅脑外科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R组)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组(F组),每组41例。术中连续监测MAP、HR,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苏醒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后1min,F组MAP高于R组(P<0.05),插管反应大于R组。R组术中HR、MAP最高值低于F组(P<0.05)。R组苏醒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不同给药方式用于颅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的可行性.方法 56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榆注组(TCI组)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5μg/mL,病人意识消失后降为3.2μg/mL,单次静注组(BI组)予异丙酚2 mg/kg静注,所有病人静注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 mg/kg,2 min后气管内插管.记录病人神志消失时间、神志消失时异丙酚用量、气管内插管所需时间、气管内插管时异丙酚总用量,并记录病人麻醉前、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3 min SBP、DBP、HR及BIS.结果 TCI组诱导后神志消失时间显著短于BI组(P<0.01),神志消失时异丙酚用量显著大于BI组(P<0.05),两组气管内插管所需时间及气管内插管时异丙酚总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插管前SBP、DBP、HR及BIS显著低于麻醉前值(P<0.01),插管时及插管后3min SBP、DBP、HR显著高于插管前值(P<0.01)、但低于或接近麻醉前水平,插管时及插管后3 min BIS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或单次静注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普通颅脑手术病人全庥诱导.  相似文献   

14.
浅全身麻醉减少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压下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相对浅的全身麻醉是否可以预防神经外科手术中头皮浸润注射含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溶液所引起的低血压。方法:50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头皮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第一组患者以靶控输注二异丙酚2μg/ml、瑞芬太尼2 ng/ml维持麻醉,第二组患者以靶控输注二异丙酚4μg/ml、瑞芬太尼4 ng/ml维持麻醉。所有患者均接受头皮下多点浸润注射含肾上腺素5μg/ml的1%利多卡因16 ml。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在局部浸润注射开始后5 min内,每隔30 s记录1次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该时段平均MAP的最低值和最高值,计算MAP最大降低、最大升高和最大波动百分比。结果:BIS监测显示第一组麻醉深度比第二组相对浅(P<0.05)。在注射后1.5 min,两组均出现明显的MAP下降(P<0.05)伴随HR升高(P<0.05),且第二组MAP比第一组更低(P<0.05),HR比第一组更快(P<0.05)。第一组MAP最大降低百分比(13%)明显小于第二组(24%)(P<0.05);第一组MAP最大升高百分比(10%)大于第二组(4%),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维持相对浅的全身麻醉可减少因头皮浸润注射肾上腺素所引起的动脉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组),每组25例。以1.0μg/kg为初始靶控浓度开始输注,在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到平衡后3min,将靶控浓度增加至1.8μg/ml。T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此浓度不变。FTCI组5min后开启BIS反馈系统,当BIS>75时,持续进行TCI,BIS<75停止TCI。整个调控由脑电监测仪器控制输注泵自动完成。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开启BIS反馈系统前(T2)、切皮时(T3)、腹腔探查时(T4)、手术60min时(T5)、术毕停异丙酚输注时(T6)、病人清醒时(T7)等各时点BIS、MAP、HR、SPO2的参数及OAA/S评分,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平均给药速度、意识恢复时间,计算术中OAA/S、BIS、MAP、评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分别表示为△OAA/S、△BIS、△MAP。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在T2时BIS、MAP、HR均下降(P<0.05),T4时MAP、HR升高(P<0.05)。与FTCI组比较,TCI组患者在T4时BIS、MAP、HR升高,而在T6时上述几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中△OAA/S、△BIS、△MAP升高(P<0.05)。FTCI组病人异丙酚总用量犤(410±33)mg犦显著低于TCI组犤(528±59)mg犦(P<0.01)。结论应用BIS值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的清醒镇静,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镇静的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用量,加快病人清醒,安全有效,较TCI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在宫腔镜电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开始后10min、术后10min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手术结束的时间为零点计时,记录患者睁眼的时间,雷米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术中需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的总次数。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SpO2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SpO2恢复到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睁眼时间明显短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芬太尼的用量多于芬太尼,两组丙泊酚的用量R组明显少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需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的总次数R组明显多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应用于妇科宫腔镜电切术,苏醒迅速,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姚正丽  朱杏菊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123-1124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输注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术)中的作用。方法10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TCI),维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在2.0 g/mL;BIS组根据BIS值调整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监测两组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各组丙泊酚用量及术毕停药到清醒时间,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及定向障碍持续时间。结果两组病人MAP、HR、SpO2均保持平稳。BIS组丙泊酚用量较少及停药到清醒时间较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未发生术中体动,术后定向力恢复正常时间较短。结论以BIS作为反馈调控能减少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用量,有利于手术平稳和加快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开环靶控输注(OLTCI)和闭环靶控输注(CLTCI)进行麻醉诱导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24例施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OLTCI组和CLTCI组(n=12)。OLTCI组以靶控浓度3μg/mL异丙酚和3ng/mL芬太尼分别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LTCI组分别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和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为反馈指标行双通道CLTCI,异丙酚和芬太尼起始靶控浓度分别为3μg/mL和3ng/mL,递增或递减浓度分别为0.5μg/mL和0.5ng/mL,最高靶控浓度分别为6μg/mL和5ng/mL。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异性、BIS值的变化以及异丙酚和芬太尼的用药量。结果CLTCI组:插管后1min和模拟切皮刺激后1min记录的BIS值有所升高,但升高幅度均小于OLTCI组,且控制在64以内(分别为58.9±1.1和59.9±4.1)。与插管前相比,两组在插管后1min记录的MAP均有所升高,但OLTC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CLTCI组(P<0.05)。两组的芬太尼总用药量无明显差异,OLTCI组异丙酚总用药量大于CLTCI组。结论与OLTCI比较,以BIS和HR与收缩压乘积作为反馈指标行异丙酚和芬太尼双通道CLTCI能更好地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麻醉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CL-TCI组58例(BIS监测下丙泊酚CL-TCI麻醉)和TCI组59例(BIS监测下人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两组患者均监测麻醉前、手术30 min、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用药记录、麻醉复苏指标,同时手术前后接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TCI组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CL-TCI组各时点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低于TCI组(P<0.05)。CL-TCI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TCI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TCI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相近(P>0.05);术后1天,两组MMSE均较术前降低,但CL-TCI组高于TCI组(P<0.05)。CL-TCI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TCI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在BIS监测下行丙泊酚CL-TCI麻醉,较丙泊酚TCI更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良好,麻醉复苏质量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予以喉罩麻醉,并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照组患者采取气管插管气静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各时段的MAP、HR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从插管/罩当时直到拔管/罩后3min的MAP和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试验组患者各时段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