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室旁路射频消蚀后的T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2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旁路射频消蚀术后的T波改变.并对其临床意义做了讨论.病例和结果例1.男性46岁,主诉发作任心悸8年。心电图示领激综合征宽定上性心动过速干1992年1月入院行射频消融术。入院后体检,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器质性心脏病。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A型硕激,旁略位干左后间隔。入院后第10天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水。术中标测旁略位于左后间隔。放电6次(每次10~30秒)后体表心电图delta波消失.心室起搏示室房分离,不能诱发室上速,表明分路阻断。术后每日查心肌酶(CPK、CK-MB)2次共3天,均在正常范围。24h…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及血清cTnI、CK-MB的变化,探讨心电图T波改变的机制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房室旁道 (简称旁道 )消融术后T波改变的动态观察 ,探讨其临床意义。 12 4例消融成功的单旁道患者分为隐匿性旁道组 (n =5 6 )、轻度预激组 (n =2 4)和明显预激组 (n =44 )。记录消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1h、术后 1天及随访 1~ 3个月期间 12导联心电图 ,比较评价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消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测定心肌酶。结果 :术后 2 4h明显预激组 2 7例 (6 1% )T波明显改变 ,轻度预激组 4例 (17% )T波明显改变 (P <0 .0 1)。隐匿性旁道组无 1例T波改变。室间隔 (87% )及左侧旁道 (77% )消融术后T波改变多于右侧旁道 (36 % )。T波改变与消融能量及心肌酶升高程度无关 ,与术前预激程度及旁道部位有关。术后 1~ 3个月T波改变者均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提示显性旁道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为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非心肌损伤所致。 相似文献
4.
5.
研究行射频消融术 (RFCA)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心电图T波的变化 ,探讨其发生机制。分别于术前 1天、术后即刻记录并对比患者心电图 ,有变化者测量QRS波时限的变化量及 12导联T波振幅的变化总量 ,记录术中消融参数和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的升高倍数。 95例中有 3 2例 ( 4 5 .71% )术后出现T波改变 ,以右侧旁道多见 ,隐匿旁道及RFCA未成功者无T波改变。T波的变化量与QRS波的变化量呈正相关 (r=0 .71,P <0 .0 5 )。心电图有T波改变者与无T波改变者其消融参数、cTnI升高倍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RFCA术后心电图T波改变的机制是电张力调整的结果 ,与心肌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6.
显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 ,或间歇性预激综合征发作间歇期 ,都会发现心电图中某些导联T波的变化。这些变化曾被认为与心肌缺血 ,射频过程中局部电刺激、损伤等因素有关。目前认为这是一种心室电重构过程 ,即与电张调整性T波和心脏记忆有关。本文旨在观察我院显性预激综合征病例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的发生率 ,恢复时间及T波改变的一些相关因素。 2 0例患显性预激综合征者作研究对象 (除外预激伴束支传导阻滞 ,多条旁道 ,以及合并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者 ) ,其中持续性预激者 18例 ,间歇性预激者 2例 ;男性 9例 ,女性 11例 ;平均年龄 (43…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右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原因,提高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2月行射频消融术房室旁路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左、右侧房室旁路及右侧房室旁路中复发组、非复发组的旁路电位、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功率、有效消融时间>5 s和多条旁路的发生率.结果:右侧房室旁路的复发率(14/112例,12.5%)明显高于左侧(13/536例,2.43%),P<0.01;右侧房室旁路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多条旁路的发生率亦均明显高于左侧(P<0.01).右侧房室旁路患者中,复发组多条旁路的发生率[5例(35.71%)]和有效消融时间超过5 s[10例(71.43%)]的患者均明显多于非复发组[4例(4.08%)、7例(7.14%)],P<0.01.而旁路电位的出现率[28.57%(4例)]却明显低于非复发组[66.32%(65例)],P<0.05.结论:右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高与其解剖部位、定位标测不准及存在多条旁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9.
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后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的影响因素 ,以揭示T波的改变机制。选择房室旁道患者 116例 ,其中显性旁道 82例、隐匿性旁道 34例。术中旁道均成功阻断 ,均为单支旁道 ,消融前后均无束支阻滞者。结果 :82例显性旁道患者有 79例 (96 % )有T波改变 ,而 34例隐性旁道患者无一例有T波改变 (P <0 .0 1) ;左、右显性旁道T波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95 %vs 10 0 % ,P >0 .0 5 ) ;T波改变程度与预激程度有关 ;有T波改变和无T波改变患者消融时间 (116± 37vs 118± 5 2s)、能量 (2 7± 5vs 2 8± 7W)和消融后CK MB(2 0± 3vs 2 1± 5IU/L)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T波改变由电张力调整所致 ,与心肌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评价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的复极改变情况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2例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 T波改变情况。结果 :80例隐匿性旁路在射频消融术后无 1例出现心脏复极改变 ,5 2例显性旁路中有 2 0例 (占 39% )术后出现明显 T波变化 ,其中完全性旁路 (QRS≥ 0 .14s)占 19例 ,而不完全性旁路 (QRS<0 .14s)仅占 1例。室间隔部的旁路更易出现术后复极异常。结论 :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可以出现酷似心肌缺血的 T波改变 相似文献
11.
显性旁道患者射频消融术后T波倒置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消融术 (RFCA)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部分患者中也产生原发性T波异常改变〔1〕,包括T波低平、倒置及T波尖锐。这种T波异常可能涉及两种机制 ,一是RF CA引起的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因术后常引起患者血心肌酶的轻度升高〔2 ,3〕。另一机制即所谓“心脏记忆”现象。本文主要探讨旁道RFCA后T波异常与心肌损害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研究收集了从 1 999年 1月~ 2 0 0 0年 5月间入院接受RFCA治疗的显性及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 65例 ,排除多支旁道者 3例、间歇显性者 2例、伴束支阻滞者 1… 相似文献
12.
逆行慢传导房室旁路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1例在射频消融成功部位靶点不能标测到VA波融合的逆行慢传导隐匿性房室旁路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4例心动过速呈连续性,旁路位于间隔部位;7例心动过速呈阵发性,旁路均位于左侧游离壁。消融成功部位靶点图VA波不融合,VA间期115±16ms,VA波之间等电位线间期10~50ms。 相似文献
13.
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室多旁路一例杨敏全,李国庆,许力舒,石磊,马伟,汪公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起搏介入中心乌鲁木齐830001)患者女性,20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7年,体表心电图呈B型预激综合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预防效果不佳。入院后行... 相似文献
14.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室折返性性心动过速(AVRT)射频消融术后3天内电张调整性T波(EMTV)的产生与心室异常除极顺序有关;显性旁道比隐性旁道,右侧比左侧更易产生EMTV(P<0.05);EMTV的产生与术中消融的即时有效时间呈负相关,与其他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不同部位EMTV的导联分布特征及其深度,宽度不同。结论:AVRT射频消融术后可出现EMTV。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房室旁路是指仅仅具有逆向传导功能的房室旁路,参与产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治疗国内亦有报道[1].显性旁道因其前向传导在窦律下即可显示心室预激,但有部分间歇性房室旁路的前向传导表现为间歇性,当不显示前向传导时心电图完全正常[2,3].现报道2例隐匿性房室旁路治疗成功后再次出现显性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对13例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37例未复发者进行比较,旨在为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提供线索.结果:性别、心动过速病史及心动过速频率与复发率无关(P>0.05);成年组复发率高于童年及老年组(P<0.05);前50例RFCA患者复发率高于后200例(P<0.05)复发组的房室波比值、房室融合波时限、融合波提前程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慢旁路的复发率高于普通旁路(P<0.05);普通旁路之间、不同部位的旁路之间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复发组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有效时间、放电次数、射频电流的功率及能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阻抗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术者的经验及靶点图特点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放电有效所需时间越长,复发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7.
18.
探讨房室旁道电位的电物理特性 ,同时借助房室旁道这一除极顺序异常的天然模型 ,印证心室激动传导异常产生高频成分这一机制。选择显性房室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4 0例 ,采用信号平均技术及多采样率线性小波转换技术 ,对射频消融前、后体表心电图窦性心律时 QRS波群全程及起始部 4 0 ms进行三维频谱分析 ,观察高频能量 (E1 )、甚高频能量 (E2 )、频谱的最高上限频率 (Fmax)及 QRS时限 (QRSI)等参数的变化。结果 :QRS波群全程 E1 、E2 、Fmax射频消融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 QRSI射频消融前后相比差异显著 (12 3± 15 msvs86± 9ms,P<0 .0 0 1)。QRS波群起始部 4 0 ms的 E1 、E2 、Fmax术前分别为 1.2 3 7± 0 .4 5 9,0 .74 8± 0 .2 5 3 ,3 66± 4 9Hz;术后分别为 0 .73 2± 0 .2 95 ,0 .3 64± 0 .161,3 0 9± 3 8Hz,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均 <0 .0 1)。结论 : 旁道激动心室是高频成分产生的一种机制 , 冲动沿旁道下传 ,心室激动时间延长 , 心室预激波是一种含高频成分和高频能量较多的电信号 ,其频率可达 4 0 0 Hz以上 ,提示在心内电生理标测时采用较高频率的滤波带 ,可能使旁道电位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右侧旁路导管射频消融术较为困难,放电次数较多,射频电流能量较大的特点,对15例右侧房室旁路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旨在了解右侧旁路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大致同一时间、同一安静环境下采取5分钟的心脏搏动,并排除药物及其它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因素,经短时心率变异性分析软件,得到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及频域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升高,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百分比及高频能谱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旁路导管射频消融术在阻断异常传导的同时,亦导致以副交感神经功能损伤为主的心率变异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