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学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2):122-124
目的 比较七氟烷与异丙酚全麻维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对芬太尼的需求,探讨不同全麻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七氟烷组(S组)各40例,分别靶控静脉输注异丙酚及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术后采用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值、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结果 术后4小时VAS评分偏高,各时点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实际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与异丙酚全麻维持对术后疼痛的影响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小儿麻醉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和异丙酚静脉诱导的临床特点.方法 择期手术的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分别记录诱导至意识消失的时间,和诱导前、诱导时、插管后即时和插管后1 min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及诱导时躁动、屏气、喉、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惠儿意识消失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异丙酚组35.5±11.7 8;七氟烷组38.5±11.4 s.两组诱导和插管后血压与诱导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变化两组相差较大.异丙酚组与诱导前相比心率显著增加(P<0.05);而七氟烷组心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七氟烷组发生躁动率46.7%显著高于异丙酚组的20.0%(P<0.05).两组均未见屏气、喉及支气管痉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两组在麻醉诱导的时间和有效性、安全性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异丙酚静脉诱导心率明显增快;七氟烷吸入诱导患儿躁动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将七氟烷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同时观察麻醉药物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滕州市中医医院开展手术治疗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8例,根据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应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监测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对其进行对比。结果 气腹建立后1~10 min,观察组患者心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做功指数(LCWI)均高于对照组,动脉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变化趋势均小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各时间点的Ramsay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出现1例、7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48%、24.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按麻醉方法选择差异分为对照组(全凭静脉麻醉)和研究组(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各43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麻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上数据对比分别为4.65%(2/43)和25.58%(1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躁动发生率、应激反应发生率、呼吸循环抑制发生率、顺利插管率上结果值对比分别为(4.65)%和(18.60)%、(2.33)%和(16.28)%、(0.00)%和(11.63)%、(95.35)%和(79.0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麻醉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21)
目的观察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微创手术患者麻醉后恢复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更有效麻醉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78例气管插管全麻后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两组:C1组39例(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C2组39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记录且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拔气管导管时呼吸频率、手术结束至拔气管导管时间、恶心呕吐评分、最大Ricker镇静躁动评分、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咳嗽评分及恢复质量评分(Qo R-40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SBP、DBP、HR在各时间点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1组比较,C2组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短[(5.60±2.20)min vs.(10.40±2.50)min,t=9.140,P=0.000],咳嗽评分、恶心呕吐评分、NRS评分均低(P<0.05);C2组最大Ricker镇静躁动评分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Qo R-40评分明显低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微创手术中,均具有稳定的麻醉效果,丙泊酚较七氟烷麻醉后恢复质量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异丙酚麻醉期间心率对阿托品的反应。方法选择75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三组。每组25例。对照组(P0组)不使用异丙酚;控制组2组(P4组、P8组)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1.50mg/kg、2.50mg/kg以及万可松0.15m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分别以异丙酚4mg·kg^-1·h^-1、8mg·kg^-1·h^-1及50%笑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后,每两分钟给予阿托品5μg/kg,观察心率反应并记录数据。结果阿托品累积用量达10μg/kg,三组心率值分别与基础心率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77、3.32、2.58,P均〈0.05);阿托品累积用量达15μg/kg时,P4、P8组心率值分别与基础心率值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67、4.07,P均〈0.05)。阿托品累积用量迭10μg/kg时,P4、P8组心率值分别与PO心率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9、4.26,P均〈0.05)。阿托品累积用量达15μg/kg时,P4组与P8组两组心率组间比较,相同剂量(15μg/kg)的阿托品对异丙酚不同用量的两组间心率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5)。结论异丙酚麻醉期间心率对阿托品的反应是减弱的,其原因在于异丙酚引起的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和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下小儿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为小儿术中及术后心血管的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20例,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行间歇正压通气。分别于麻醉前、气腹前、气腹5min、气腹20min、气腹30min和放气腹5min观察心率变异性指标总功率(TP)、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低频标准化值(LFNU)、高频标准化值(HFNU)和低频高频功率比(LF/HF)的变化。结果与气腹前比较,TP、LF、LFNU和LF/HF显著升高(P〈0.01),Hk,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气腹后小儿交感神经占优势。HRV可作为麻醉循环监测的敏感指标,动态反映小儿自主神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七氟烷与异丙酚对单肺通气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行单肺通气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按照1:1比例分组,即七氟烷组和异丙酚组,对比两组肺功能情况。结果两组麻醉诱导前各项指标无可比性(P>0.05);两组麻醉诱导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七氟醚组睁眼时间、应答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5)。结论应用七氟烷为单肺通气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行麻醉处理,可降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七氟醚联合异丙酚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3月70例于我院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麻醉维持阶段用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在麻醉维持阶段,对照组患者使用异丙酚,观察组患者使用七氟醚联合异丙酚.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糖尿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率高,其早期变化多表现为心脏植物神经调节失常所致的功能性失调。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能较好地反映“功能失调”这一特点。本研究拟通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窦性心搏间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ofnormalRRintervals,SDNN)特点的分析,了解这类患者的HRV变化的特征。方法:采集8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分析SDNN与年龄、病程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SDNN随着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降低。结论:本研究反映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规律,对临床早期诊治这类患者的心脏疾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烷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2~8岁、择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和隐睾下降固定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无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均采用面罩8%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开放静脉,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插入喉罩,麻醉维持根据血压、心率及脑电双频指数调节吸入麻醉药浓度。A组静脉给予1μg/kg右美托咪定,B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入室至手术结束时连续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清醒时间、拔除喉罩时间,记录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数。记录入麻醉恢复室即刻(0 min)、15、30、60、90 min患儿疼痛和躁动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在手术时间、清醒时间以及拔除喉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入恢复室0、15、30 min疼痛评分和躁动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两组患儿围术期均未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七氟烷吸入麻醉能够增强术后镇痛,减少苏醒期躁动。 相似文献
13.
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症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症患者的心律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特点。方法年龄≥60岁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焦虑症患者39例(A组),不伴抑郁焦虑症患者51例(B组),分析Holter监测结果。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减低(P〈0.05),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缺血性ST-T改变以及心率变异性(HRV)减低的检出率升高(P〈0.05)。结论伴抑郁焦虑症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HRV减低,并且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及缺血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14.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舒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插管期间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63例,年龄22~58岁,体重49~60kg,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1例。在诱导前分别以0.3ng/mL(A组)、0.4ng/mL(B组)、0.5ng/mL(C组)的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达靶浓度后,静推异丙酚1.5mg/kg,咪达唑仑0.03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气管插管,1%异氟醚维持麻醉。Detex-Ohmenda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脉搏和动脉氧饱和度,用PI200A型动态心电图仪连续监测心率变异性指标(总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低频高频功率比)。结果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后,三组的低频功率和高频功率均下降,其中低频功率下降有显著差异,低频/高频均衡性亦下降。插管前低频功率和高频功率进一步降低。气管插管时B组、C组低频功率的升高明显小于A组,并比A组更早地恢复并维持于较低水平。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三组给药及诱导过程中HR、MAP均呈下降趋势。插管刺激使A组MAP明显升高,B、C组无明显变化;A、B组的心率可见轻度升高,C组几乎无变化。观察期间C组出现药物处理的明显低血压和慢心率共计12例。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同时抑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性,其中以对交感活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0.4ng/mL的效应室浓度既可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又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有效地抑制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AMI组(n=30),单纯结扎左冠状动脉(LCA);小脑顶核刺激(FNS)组(n=30),结扎LCA,1h后电刺激左侧小脑顶核1h;小脑顶核损毁(FNL)组(n=30),先用鹅膏氨酸毁损两侧小脑顶核,5d后再按FNS组方法操作;假手术组(n=10),开胸手术后仅在LCA下穿线但不结扎,电极插入小脑顶核,但不予刺激。各组又分开胸术后6h、1d、7d、21d4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大鼠HRV记录分析系统进行HRV频域分析。结果结扎6h,FNS组频域分析指标—低频成分明显低于AMI和FNL组(P<0.01),高频成分明显高于其他干预组(P<0.01);结扎1d后,FNS组仍然呈现高频成分的增加和低频成分的下降(P<0.05);7d后,只有假手术组保留了较高的高频功率,各干预组之间的差别消失;21d后,各组HRV参数之间无差别。FNL组与AMI组比较,各时间段HRV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改善AMI大鼠的HRV。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七氟烷与氯胺酮比较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VIP、CBMdisc、Ongoing Controlled Trial、会议论文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1年4月),查找七氟烷用于... 相似文献
17.
Changes in Heart Rat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Heart Rate Turbulence during Evolving Reperfus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JASMIN ORTAK GUNTHER WEITZ UWE K.H. WIEGAND FRANK BODE FRANK EBERHARDT HUGO A. KATUS† GERT RICHARDT‡ HERIBERT SCHUNKERT HENDRIK BONNEMEIER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 PACE》2005,28(S1):S227-S232
Depressed cardiac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electrical instability and adverse outcom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 reflecting reflex vagal activ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reflecting tonic autonomic variations are both reduced in the subacute phase of MI. 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these components of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between subacute and chronic phase of MI has not been defined.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recent first MI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direc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Beta-adrenergic blockers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s were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state-of-the-art med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RT and HRV were measured from 24-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recordings 10 days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index MI.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RR interval between the subacute and chronic phase of MI (875 ± 145 versus 859 ± 122 ms). Indices of HRV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SDNN: from 88.8 ± 26.8 to 116.0 ± 35.7 ms, P < 0.001; SDNNi: from 37.9 ± 15.9 to 46.0 ± 16.3 ms, P < 0.001; SDANN: from 79.6 ± 34.7 to 105.6 ± 35.4 ms, P < 0.001). In contras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indices of HRT (turbulence onset: from −0.008 ± 0.022 to −0.012 ± 0.025%; turbulence slope: from 7.78 ± 5.9 to 8.06 ± 6.8 ms/beat). In contrast to reflex autonomic activit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covery of tonic autonomic activity within 12 months after MI. These different patterns of recovery of reflex versus tonic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after MI ne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risk stratifying post-MI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七氟醚维持麻醉下新生儿无肌松剂行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我院择期在七氟醚麻醉下行腹腔镜腹部手术的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无肌松组和肌松组,对两组术中呼吸、循环及拔管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术中七氟醚浓度无肌松组为(2.2±0.6)%,肌松组为(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5 min时血压无肌松组为(40.6 ±4.7) mmHg,肌松组为(44.3±5.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组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长于无肌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在无肌松剂的条件下使用七氟醚诱导插管可行,但对于七氟醚合并芬太尼麻醉维持下行长时间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仍应合理使用肌松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七氟醚、异氟醚和丙泊酚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以及苏醒质量和耗费情况。方法:选择45例ASAⅠ-Ⅱ。肝脏右叶部分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Ⅰ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患者均联合硬膜外阻滞。3组分别以七氟醚、异氟醚吸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维持麻醉,且维持BIS值在50±5,术毕停止用药。记录术中心率、血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指令时间、定向力时间、达出苏醒室标准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并计算麻醉耗费。结果:七氟醚、丙泊酚苏醒较快;3组麻醉不良反应相似;丙泊酚组麻醉费用最高,异氟醚组耗费最低。结论:七氟醚、丙泊酚复合全麻苏醒较快,异氟醚麻醉维持最经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注射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入D组或C组,每组20例。常规诱导气管插管后,D组将右美托咪定以0.5μg/(kg·h)持续静脉注射;C组则以相同方法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均在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术中以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间断追加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记录患者麻醉恢复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变化,拔管及苏醒时间,术中七氟醚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诱导前相比,在拔管前后C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升高(P〈0.05),而D组其波动少且拔管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相比,C组在术毕至拔管后3min的5个时间点上MAP和HR均显著升高(P〈0.01)。2组拔管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中七氟醚用量显著少于C组(P〈0.01),未见苏醒期躁动发生(P〈0.05)。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0.5μg/(kg·h)持续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能使七氟醚全麻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不延长拔管及苏醒时间,减少术中七氟醚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