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8例乳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全组进行手术和辅助化疗(环磷酰胺+阿霉素、紫杉醇+阿霉素).5例内分泌治疗,8例进行放射性治疗.结果 28例乳腺髓样癌占同期治疗956例女性乳腺癌的2.9%;年龄28~96(50.68 4±12.63)岁;肿瘤大小1~5 cm;腋淋巴结阳性率47.6%;肿瘤淋巴细胞浸润率100%.免疫组化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neu,p53的阳性率分别为35.7%,32%,32%,67.9%.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1个月至6年),总生存率为100%.结论 乳腺髓样癌的预后较好.选择合理的外科手术及辅助化疗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分子生物学指标在乳腺髓样癌治疗和预后的作用应该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307例女性乳腺髓样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307例经治的中国女性乳腺髓样癌。根据Ridolfi等制定的诊断标准(cancer,1977,40:1365~1386),分为92例(29.9%)典型髓样癌和215例(70.0%)非典型髓样癌。结果表明92例典型髓样癌和215例非典型髓样癌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8%(78/92)和73.0%(157/215)。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腋窝淋巴结无转移组56例典型髓样癌和114例非典型髓样癌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9%(52/56)和86.0%(98/114),而在腋窝淋巴结有转移时分别为72.2%(26/36)和49.5%(50/101)。乳腺髓样癌具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和预后效果,特别是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典型髓样癌的预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髓样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乳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4.1±2.2)cm,左侧49例,右侧41例,21例有腋淋巴结肿大,其中19例术前误诊为良性肿瘤而行局部切除,术中冰冻切片确诊53例,术前细针穿刺确诊18例。行乳癌根治术(Hal-sted法)49例,改良根治术41例,其中保留胸大肌的改良根治术Ⅰ式(Patey手术)29例,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术Ⅱ式(Auchinc loss手术)12例。21例腋淋巴结肿大者行术前辅助化疗,术后均行化疗。结果确诊典型和不典型髓样癌各45例,其腋淋巴结转移率无区别。均获随访,时间5.8(1.5~1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和88.9%。结论乳腺髓样癌预后较好,术前应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手术加辅助化疗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乳腺典型髓样癌与非典型髓样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迥异的分于学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18例乳腺典型髓祥癌、30例非典型髓样癌及l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上皮钙依赖粘附素和α—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 上皮钙依赖粘附素及P—连环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典型髓祥癌高于非典型髓样癌(P<0.01);在髓样癌中随着上皮钙依赖粘附素表达强度的增加,P—连环蛋白表达阳性率亦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上皮钙依赖粘附素与P—连环蛋白表达的差异是乳腺典型髓样癌及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髓样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乳腺髓样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形态学特征,比较造影前后肿块横径、肿块与周围乳腺正常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表现相对照。结果乳腺髓样癌超声造影显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均匀增强分别为10、11、11例,与病理形态学特征相符合。造影前后肿块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与病理学膨胀性生长方式相符合。与周围乳腺正常组织相比,髓样癌造影剂到达时间和达峰时间显著提前(P=0.034、0.021),峰值强度显著提高(P=0.005),与病理学上病灶内血管密度增高且分布均匀、病灶周边有较大管径血管的特征相符合。结论乳腺髓样癌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其病理学依据,可作为临床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髓样癌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原则和术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其中散发性24例,家族性2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术后行60Co放疗。结果26例中随访22例(84.6%),平均随访(62.7±26.1)月;失访4例。死亡5例,死于肺转移3例,死因不明2例。术后随访5年者17例,5年生存率为70.6%(12/17),术后复发4例。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术前诊断困难,大部分病人仅以甲状腺肿块就诊,手术应以患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为主,对术前B超示双侧甲状腺肿块病人可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除术,有淋巴结转移者加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其中乳腺髓样癌(medullarybreast cancer,MBC)比较少见,而且通常被认为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个亚型,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预后都有其特殊性^[2-3]。目前关于MBC的预后存在一定争议^[4-5],我们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6年7月间本院收治23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探讨提高MTC生存率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4年间收治的MTC手术切除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选择8项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63.03%。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期和根治切除程度等5项指标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示:不同年龄及不同的根治切除程度,其生存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这两因素与生存率有关。结论年龄、根治切除程度是影响MT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老龄甲状腺肿瘤应警惕MTC的存在。保证肿瘤根治切除的彻底性是提高MTC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TC)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对1982-2001年经治的32例MTC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2例均予手术切除原发灶或加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均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为65.4%。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8%,62.5%。结论 MTC具有多分化肿瘤的特点,可产生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少数病人可出现类癌综合征或顽固性腹泻。MTC的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而又要比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更为积极,决不可任意缩小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2.
青年乳腺癌71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青年时期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在临床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年间 810例女性乳腺癌的病例。其中青年组 71例 (≤ 35岁 ) ;中老年 739例 (>35岁 )作为对照组。分析包括 :诊断过程、肿瘤分期、病理分型、治疗措施、5年生存率等。结果 两组比较 :发病至就诊的时间青年组 (5 6± 4)d较对照组 (35± 3)d长 ;u =2 .33;P <0 0 5 ;首诊失误率高于对照组 (5 6 3%vs2 8 6 % ;χ2 =2 3 38;P <0 0 5 ) ;侵袭性肿瘤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 (91 5 %vs 82 4% ;χ2 =3 84;P <0 0 5 ) ;完成计划辅助治疗的人数多于对照组 (70 7%vs 5 6 5 % ;χ2 =4 80 6 ;P <0 0 5 )。两组间 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5 5 6 % (2 0 / 36 )vs 6 2 5 % (192 / 30 7) ;χ2 =0 6 6 6 ;P <0 0 5 ]。结论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对照组间有较多的差异 ,但预后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乳腺粘液腺癌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乳腺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 1例女性乳腺粘液腺癌患者分为 2组 :纯型组 74例 ,混合型组 2 7例。对 2组的预后与临床及组织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纯型组的淋巴结阳性率 (2 4 % )明显低于混合型组 (5 2 % ) (χ2 =10 4 ,P <0 0 1)。纯型组的 10年生存率 (87% )明显好于混合型组 (5 9% ) (χ2 =8 90 ,P <0 0 1) ,闭经前纯型组的 10年生存率 (89% )也明显高于混合型组 (5 0 % ) (χ2 =11 4 4 ,P <0 0 1)。结论乳腺粘液腺癌具有良好的组织学特征和预后 ,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11年1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并有完整资料的49例P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1例男性,48例女性,高发年龄在35 ~ 55岁之间;无痛性肿物多为首诊症状,右侧乳腺多发,且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占61.11%.术前乳腺B超及X检查易与良性肿物混淆,粗针穿刺活检及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率亦不高;最后病理诊断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48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为B细胞来源;全组46例患者接受手术和化疗治疗,其中16例同时接受放疗治疗,化疗以CHOP方案为主.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8%和28%,骨髓为最常见转移部位.结论 PBL预后差,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后石蜡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是主要确诊手段,外科治疗不推荐根治性手术,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全身综合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治疗方案制订与转归的关键要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20年3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23例MTC患者病例资料、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生存随访结果,结合ATA等指南对MTC治疗方案和转归进行分析。结果:23例MT...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收治的12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特点。结果 12例BPB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415例)的2.9%,同时性BPBC3例,占0.7%,异时性BPBC9例,占2.2%。91.7%(11/12)的第一侧乳腺癌肿瘤大小为T2,而第二侧乳腺癌中有2例(16.7%)为T0期癌。第一侧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癌,第二侧乳腺癌中有3例(25.0%)为导管内癌。第一侧原发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第二侧原发乳腺癌有2例行全乳切除术,1例行保乳手术。12例BPBC均无病生存。结论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检出对侧病变。BPBC有较早的临床分期和较高的导管内癌比例,可行保乳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探讨其临床形态特征,治疗效果如何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癌组织行病理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基底细胞样乳腺癌所占的比例,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7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78岁,平均49岁。EGFR表达阳性细胞平均比率为48.4%(59/120)。CK5/6旧性细胞平均比率为62.5%(75/120)。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复发率为89%,高于其他类乳腺癌2.6%(2/78)。死亡率在本组78例患者中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为2.6%(2/78),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为1.3%。但基底细胞样乳腺癌在本类疾病中的死亡率为9.5%(2/21),明显较高。结论: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在乳腺癌中的发病率较高,其EGFR和CK5/6的高表达率为诊断该疾病提供依据,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患者的放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效果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手术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5例表现无痛性肿块,2例伴局部疼痛。肿块细针穿刺均找到癌细胞。5例行根治术,2例行改良术。病理报告:乳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获得随访,其中2例健在,2例死亡;3例失访。结论 乳腺鳞状细胞癌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改良术、根治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