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直肌断腱术制备兔眼前段缺血(ASI)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在兔眼前段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探索ASI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左眼对照;右眼造模:切断右眼上、下、内、外四条直肌;于术后第1、3、7、14天,分别随机处死4只兔,并迅速摘取眼球;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1)裂隙灯观察:各组左眼未发生明显变化。右眼:自术后第1天,眼前段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左眼出现个别眼睫状体、视网膜弱阳性。右眼虹膜、睫状体色素上皮、晶状体前囊、视网膜多层VGEF阳性表达。图像分析睫状体色素上皮VGEF表达情况:术后第1天即有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表达衰减。结论 VEGF在兔ASI模型中的表达上调,并随时间而衰减,提示其可能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兔眼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及其发生与直肌切断的数目和组合之间的关系 ,以及分离保留直肌睫状前血管是否能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成 4组 ,分别切断内和外直肌、上和下直肌、内和外直肌加一条垂直肌、 4条直肌 ,其中右眼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左眼不分离保留血管。在术后 4周取兔眼的虹膜和睫状体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保留血管眼以及不保留血管眼中切断两条水平肌眼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 ,而切断上下直肌以及 3条以上直肌眼出现明显的缺血性病理学变化 ,其中包括 :虹膜上皮细胞及基质水肿 ,睫状体基质出血、白细胞浸润等。结论 单纯切断兔眼两条水平直肌一般不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同时切断上下直肌或 3条及以上的直肌则可能引起眼前段缺血综合征 ,虹膜和睫状体表现出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可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测手术前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患者房水及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变化 ,及对 NVG虹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 linked im munosorbent assay,EL ISA)对 18例 NVG患者内眼手术前后取得的 72份房水、玻璃体标本进行 VEGF检测对比 ,观察手术前后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结果  NVG患者手术后房水中VEGF含量为 (0 .5 76± 0 .196) ng/ml,较手术前房水 VEGF含量 (1.486± 0 .3 2 2 ) ng/ml明显降低 (t=10 .3 94,P<0 .0 0 1) ,而玻璃体中的 VEGF含量由 (1.619± 0 .3 84) ng/ml降为 (0 .682± 0 .2 2 2 ) ng/m l(t=9.3 93 ,P <0 .0 0 1) ,两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术后发现两周内 77.78% (14/18)患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结论  NVG患者虹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维持可能依赖于房水、玻璃体中 VEGF含量 ,手术后眼内 VEGF浓度下降可能促进虹膜新生血管的消退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超微病理变化及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对其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第1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2条水平直肌。第2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2条垂直肌。第3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及内或外直肌共3条直肌。第4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上下4条直肌。每组动物均在右眼分离保留睫状血管,左眼切断直肌和睫状血管。术后4周取虹膜和睫状体组织电镜检查。结果第1组动物双眼无明显缺血改变,第2、3、4组不保留血管眼有明显甚至严重缺血改变,保留血管眼无缺血改变。结论论证了切断不同的直肌引起的眼前段不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眼前段缺血发生的关系,分离和保留睫状前血管可以有效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虹膜新生血管是眼内新生血管的一种表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迄今为止鉴定出来最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与新生血管形成和通透性紧密相关。贝伐单抗是人源化的抗VEGF重组鼠单克隆抗体,可与所有已知VEGF异构体结合,通过抑制其生物学活性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临床研究此药治疗虹膜新生血管在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本文就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治疗虹膜新生血管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评估其在虹膜新生血管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促进滋养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介导免疫及炎症反应、调节造血等生物学作用.PIGF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PIGF特异性表达于病理性新生血管,在正常血管中不表达,较VEGF更具有特异性,因此抗PlGF治疗有可能成为靶向性治疗眼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8.
虹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膜新生血管(NVI)继发于眼部疾患或全身性疾病,如不及时防治,常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合适的NVI动物模型将极大促进NVI相关疾病的研究工作,利于NVI发病机制的最终阐明及早期防治。本文就实验性NVI动物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及其NVI特征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付学文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573-1575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CRVO )引起的眼前段新生血管( anterior segment neovascularization ,AS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01/2014-12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因CRVO引起的ASNV并经过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连续病例18例18眼。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虹膜情况、房角镜检查等,随访时间6~13(平均9.1±2.9)mo。结果:患者18例18眼都接受了雷珠单抗治疗,15例15眼行视网膜光凝,3例3眼因玻璃体混浊仅行抗VEGF治疗,1例1眼行青光眼阀植入。其中6例6眼为仅有虹膜新生血管而没有眼压升高的患者,这6例6眼患者经过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光凝(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后视力提高,眼压控制。已经伴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中,经过雷珠单抗及PRP治疗后,眼压可以控制者4例4眼;另有7例7眼眼压在雷珠单抗治疗后可以降低,但仍需药物控制;1例1眼药物控制不良者植入青光眼阀治疗,术后眼压控制,但视力较注射雷珠单抗前变差。所有患者的虹膜新生血管均可以消退。结论:雷珠单抗可以有效地使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并对眼压控制有所帮助,在早期没有眼压升高的时候效果更好,提示要早期发现虹膜血管并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0.
张晓慧  王宁  李恒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096-2099

眼前段缺血(anterior segment ischemia,ASI)是眼外肌手术后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复杂,易被误诊,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视力丧失等致盲性后果。本文主要对眼外肌术后ASI的概念、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高危因素、诊断治疗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提高大家对ASI的认识,并在临床工作中尽量减少或避免A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南  李燕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44-2147
眼前节成像技术是目前眼科学中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各种眼前节成像设备的不断推出及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眼科医师能够得到前房结构的精确数值,为白内障医师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提供依据。我们对各种成像设备的原理、测量方法及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眼前段OCT在眼球穿孔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我院所收治的眼球穿孔伤36例(36眼),术后进行眼前段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分析角膜,前房角等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眼前段OCT显示出:21眼角膜水肿浑浊,实质层结构紊乱,表面不规则;5眼房角撕裂,12眼房角粘连关闭;8眼虹膜粘连于伤口;2眼晶状体前囊破裂,皮质溢出;3眼睫状体浅脱离。结论眼前段OCT对眼球穿孔伤术后评估眼球损伤程度,预后恢复等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重要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血管生成重要的促进因子。近年来,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olubleVEGFreceptor-2,sVEGFR-2)被证实为一种VEGF促血管生成信号转导通路的天然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它与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抑制因子及其血清标志物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sVEGFR-2在抗眼部新生血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report a case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secondary to ocular toxoplasmosis in an 18-year-old female patient. She was treated with a single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ranibizumab. The CNV resolved as confirmed by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The visual acuity improved to 20/30, which was maintained till the last follow-up visit at two years, without requisition of a repeat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5.
眼部新生血管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眼部新生血管性病变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于多种眼底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本文对VEGF的特性、VEGF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和抗VEGF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