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T细胞应答可受细胞及体液机制的调节,但与曼氏血吸虫感染不同,在小鼠,血清介导的抑制作用起主要作用。为了确定抗体介导的调节机制在人体血吸虫病的免疫调节中究竟发挥多大作用,本文测定了血清IgG抗体在人类T细胞对日本血吸虫SEA的应答中的调节效应。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制备了日本血吸虫SEA特异性的人类T细胞系,经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其表型为CD3~+,4~+,8~-,  相似文献   

2.
新近研究显示,曼氏血吸虫成虫糖脂提取物可被曼氏及埃及血吸虫感染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识别,表明这些糖脂可能在对血吸虫的免疫应答中起着积极作用。为了解血吸虫感染者对血吸虫糖脂的抗体应答特征,以及进一步阐明针对这些糖脂的抗体在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作者检测了埃及血吸虫病人及经吡喹酮治疗后2年对再感染易感和具抵抗力的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3.
Ⅰ.体外研究目前一般认为,机体对血吸虫的免疫主要是针对皮肤内的早期童虫,而不是在门脉寄生的成虫。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吸虫童虫的皮层对宿主的免疫攻击起着靶子的作用。有关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机制,首次由Clegg等(1972)提出,他们证明,当培养液中含有曼氏血吸虫免疫的罗猴血清时,曼氏血吸虫早期童虫在体外培养后4天被杀死,起作用的抗体为IgG类,似乎是补体依赖的。Perez等(1973)用来自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罗猴的抗体和细胞首次证明抗体和细胞对血吸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Butterwo-  相似文献   

4.
曼氏血吸虫感染能在体内诱发一种复杂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导致虫卵周围产生迟发型肉芽肿超敏反应。此反应是慢性血吸虫病发病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用体外肉芽肿形成模型研究由免疫复合物(IC)介导的对曼氏血吸虫卵抗原肉芽肿型超敏反应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经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处理过的曼氏血吸虫感染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与用正常人血清处理过的PBMCs相比较,前者能在体外抑制曼氏血吸虫可溶性抗原(SEA)周围肉芽肿形成,后者则无此抑制作用。进一步实验发现,从慢性血吸虫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通过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病例及新感染病例多项免疫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反复感染病人对再次感染的炸波免疫应答,明显强于初次感染病例,细胞免疫系统对再次感染的应答有所减弱,提示人类对日本血吸虫获得性免疫力主要是通过特异性抗体应答或其协同作用来实现的。对两组病例血清同型、亚型抗体水平检测显示,新感染组特异性IgM显著高于再感染组(P<0.05-0.01),后者除IgM外,其它各型均高于新感染组,而以IgE为最显著。由日本血吸虫卵抗原(SEA)诱导T细胞应答结果表明,2组病例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INFγ的生成未见明显增加,但再感染病人的T细胞经SEA刺激后,IL-4的生成有增加的趋势,提示随着日本血吸虫病程的发展,可能形成以Th_2为主的免疫应答。本次研究对新感染和再感染病例血清诱导小鼠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细胞体外杀童虫的作用显示,感染病人血清能诱导出较强的体外杀童虫作用,这一结果与国内有关报告相一致,进一步证明了ADCC机制是构成日本血吸虫感染获得性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最近,巴西和塞内加尔有关基因图谱研究显示:人类5号染色体上Sm1(5q31-q33)基因与人类对曼氏血吸虫易感性有关。苏丹研究发现,6号染色体的基因Sm2(6q22-q23)与曼氏血吸虫感染后肝纤维化相关。巴西以家庭为基础的研究表明曼氏血吸虫20%~44%感染水平的变异可能与遗传有关,提示存在曼氏血吸虫感染强度的遗传危险性。Charlesh等在肯尼亚一埃及血吸虫病高流行区对人群中影响埃及血吸虫感染强度与影响发生感染相关疾病的危险性遗传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采用逐户问询法进行人口统计和家谱调查,收集家系有关资料;用NuclePore滤过法计数尿中的(每日10m1)埃及血吸虫卵以决定感染率和感染度;用试纸条法检测血尿确定发病率;用便携式超声仪检测膀胱病变和肾排泄障碍。在目标研究人口中,对214户家庭3178名居民作了较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通过药物治疗 ,螺的控制 ,健康教育和卫生措施等手段 ,人们不断努力 ,以期消灭血吸虫病。但是 ,血吸虫病仍然是传播广泛并为最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针对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研究了曼氏血吸虫感染初期宿主体内抗体的 DNA重组体蛋白质应答。本实验的观察对象为 7只未感染过曼氏血吸虫的狒狒 ,按每公斤体重感染 350条左右曼氏血吸虫尾蚴。每周收集血清和粪便 ,共1 2 wk。急性感染的狒狒以 AC- 1到 AC- 7标记 ,并筛选曼氏血吸虫成虫微粒体抗原( MAMA)。根据 MAMA快速 ELISA方法的结果 ,从感染 4 wk的血清中筛选 c DNA表达文库。感…  相似文献   

8.
曼氏血吸虫 (S .mansoni)感染会延迟硕大利什曼原虫 (L .major)感染后的皮肤病变并使虫血症 ( parasitaemia)消退 ,而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却未见有对血吸虫病进程的改变作用。本文旨在预先存在一个强Th2应答的感染情况下 ,研究机体对诱导Th1应答的病原体的免疫应答的改变。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导致局部皮肤病变 ,其消退依赖于强烈的Th1应答的进程 ,而曼氏血吸虫感染肝脏和肠道诱导感染部位强Th2应答对宿主的存活至关重要。用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 2周后再用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由于对血吸虫卵的免疫应答出现在感染后 6至 7周 ,预先感染曼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血吸虫粪检虫卵阳性者抗体检测为阴性 (以下简称 “抗体低应答者” ) 的免疫机制。 方法 方法 对鄱阳 湖血吸虫病流行区142例粪检血吸虫卵阳性病例采用虫卵抗原与成虫抗原包被ELISA检测IgG抗体, 并利用ROC曲线确 定抗体高、 低应答组; 检测、 比较两组细胞免疫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结果 共筛查出8名抗体低应答者。高、 低应答组 各同型抗体水平相比, 除SWAP?IgA (t= -1.588, P > 0.1) 外,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14.517~-2.866, P 均< 0.05)。与抗 体高应答组相比, 抗体低应答组外周血CD3+ T细胞占比略升高, CD4+ T与CD8+ T细胞占比、 CD4+ /CD8+ 比值及CD4+ CD25+ Treg细胞占比均降低,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 = -1.72~0.974, P均 > 0.05)。在SEA或SWAP刺激下, 两组人群PBMC 分泌的IFN?γ水平和IL?10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t = -2.426~0.216, P > 0.05)。 结论 结论 抗体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人 群仅见同型抗体水平差异; 低感染度者在血吸虫释放抗原物质、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 血液循环中抗体滴度非常低, 从而导致难以检出是抗体低应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作者所在实验室近15年的工作为主总结了血吸虫病疫苗研究进展。实验证据表明,用大鼠作为实验模型所获得的抗血吸虫感染效应机制和调节机制资料与人体感染基本符合。保护力主要与IgE有关,IgG_(2?)和IgA也参与抗再感染,IgG_(2?)则起封闭抗体的作用。保护性免疫力的表达在免疫识别、T细胞增殖应答和抗体同型选择等方面被调节,同型选择似乎是抗力充分表达的必要因素,研究疫苗应考虑这些调节因素。作者还描述了gp38和Sm28/GST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曼氏血吸虫感染可导致严重的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主要表现为肠肌功能亢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生长抑素 (SS)是一种 2 8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 ,胃肠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免疫系统的细胞均可产生SS ,表达SS受体并对内源和外源的SS产生应答。据报道SS在血吸虫病中具有重要的抗炎性作用。此外 ,SS还抑制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因此 ,在本研究中 ,作者研究了在曼氏血吸虫感染的各个阶段 ,SS对小鼠胃肠功能亢进的抑制作用。7周龄的瑞士小鼠经皮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 ,分别从对照小鼠和感染后 2 ,4 ,8,1 6周的小鼠的十二指肠、空肠、…  相似文献   

12.
曼氏血吸虫(Sm)28 kDa GST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重组Sm 28 kDa GST免疫动物后引起血吸虫生殖力的降低及免疫人群获得抗感染能力均与特异性抗体抑制GST酶活性有关。近来的研究表明,吡喹酮治疗后可引起特异性抗体应答发生改变,因此对Sm 28 kDa GST及其主要的抗原表位(10—44AA,190—211AA)在感染者化疗前获得中和体液免疫应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免疫球蛋白E(IgE)应答是蠕虫感染的一种标志,一般认为它是宿主抗曼氏血吸虫病的一种主要防御机制。据报道,因Ce基因无效突变致不能产生IgE的小鼠,对原发性曼氏血吸虫感染非常易感,其体内虫负荷比野生型小鼠高2倍。然而,在另一项研究中,通过抗IgE处理导致正常小鼠和剔除IFN-γ基因小鼠对原发性曼氏血吸虫感染的IgE应答减弱,虫负荷下降,生殖力也降低,提示IgE在宿主感染曼氏血吸虫中起着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4.
肝脾型曼氏血吸虫病病人的肾小球存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实验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动物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变化,同时在病人和感染动物的血清和尿中发现了曼氏血吸虫循环抗体、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这提示肝脾型血吸虫病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的损伤作用。本文作者对115只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很难以活虫、死虫或卵的局部作用来解释。Kurata曾发现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家兔血清与自身抗体凝集以对抗红细胞,认为贫血部分地与自身免疫有关,而未考虑溶血机制的可能性。本文作者认为对小白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后的红细胞寿命和影响它的因素进行研究,用以阐明贫血机制可能有一定意义,因而进行了以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16.
最近,巴西和塞内加尔有关基因图谱研究显示:人类5号染色体上Sm1(5q31-q33)基因与人类对曼氏血吸虫易感性有关。苏丹研究发现,6号染色体的基因Sm2(6q22-q23)与曼氏血吸虫感染后肝纤维化相关。巴西以家庭为基础的研究表明曼氏血吸虫20%~44%感染水平的变异可能与遗传有关,提示存在曼氏血吸虫感染强度的遗传危险性。Charlesh等在肯尼亚一埃及血吸虫病高流行区对人群中影响埃及血吸虫感染强度与影响发生感染相关疾病的危险性遗传因素进行了评估。研究采用逐户问询法进行人口统计和家谱调查,收集家系有关资料;用NuclePore滤过法计数尿中的(每日1…  相似文献   

17.
<正> Huldt等(1975)最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诊断曼氏血吸虫病,1978年国内开始用以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抗体,并用以考核血吸虫病的防治效果。家免是日本血吸虫良好的动物宿主,可用作研究血吸虫感染、免疫及治疗的模型,但对其抗血吸虫特异抗体的消长情况尚待进一步了解。应用ELISA技术定期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家兔血清中特异抗体的滴度及观察抗体保持的时限,以期能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蠕虫感染可引起IgE和IgG4升高。血吸虫病免疫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吸虫的感染和再感染与年龄有关,儿童比成人更易感染或再感染。由于不同年龄组抗血吸虫同型抗体(IgE与IgG4)的表达不同,据IgE和IgG4之间的平衡可预测再感染的强度。本研究旨在阐明在人体内有无血吸虫时它们如何影响同型抗体的免疫反应。 选择吡喹酮化疗2年后的37例埃及血吸虫病人为研究对象(再感染组20例,未再感染组17例)。以台盼蓝染色计数10ml尿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前作者等根据对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在小鼠体内的实验研究提出一种假设,认为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肉芽肿调节及病变减轻可能与抗体介导的抑制虫卵成熟及活力的效应有关,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足够的文献报告,原因可能是抗体介导型肉芽肿调节仅限于日本血吸虫甚至仅是菲律宾株。该株与曼氏血吸虫等存在一些差异,感染力和致病性强,虫体发育迅速,但其临床特征与曼氏血吸虫病一致。根据流行区鼠的自然感染特征推测,人群感染度轻,分布散在,而且在感染鼠内的肉芽肿调节现象非常明显,有证据表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与血吸虫感染的Th2应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后,作为主要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在启动整个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应答和血吸虫卵导致的宿主免疫病理反应均与Th2应答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理解其免疫机制,有利于抗血吸虫疫苗和减轻血吸虫病组织损害的研究。本文以树突状细胞为中心,对血吸虫(包括虫卵)诱导Th2应答的机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