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自1906年到1966年的95例腭部腺瘤和3例恶性多形细胞腺瘤,发现腺瘤中2/3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陈×,男,25岁,农民。因右颊皮下缓慢增大无痛性新生物数年,于1980年112月5日来院门诊。检查见右鼻脬沟变浅,右鼻翼旁约1厘米处见一椭园形新生物,约2×3厘米大小,肤色如常。新生物质硬,边缘清楚,能移动,联合触诊新生物位于皮下。手术见新生物于皮下,包腠完整,分离容易,肿物为实质性,剖面  相似文献   

3.
刘桂珍 《口腔医学》1995,15(1):33-34
手术治疗涎腺混合瘤38例的体会北京市隆福医院口腔科刘桂珍涎腺混合瘤又称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涎腺组织中最常见的肿瘤。作者曾治疗或参与治疗涎腺混合瘤38例(均经病理诊断)。1临床资料:38例中,男16例(42.1%),女22例(57.9%)。男女之比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在1983年至2006年问住院治疗的116例腭部涎腺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类型、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中良性肿瘤71例(61.21%),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恶性肿瘤45例(38.79%),以腺样囊性癌最多见,黏液表皮样癌次之。肿瘤发生在软腭者38例,硬腭者33例,软硬腭交界处者45例。1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95例获3年以上随访,良性肿瘤复发率为7.4%,恶性肿瘤复发率为22.0%。结论腭部涎腺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应重视术前组织学诊断,尽量避免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涎腺混合瘤定量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仪对60例正常涎腺、良恶性混合瘤、生长活跃型及腺癌细胞核的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良性混合瘤的核形态指数较正常组织高(P<0.01),恶性较良性混合瘤高(P<0.01),细胞生长活跃型与恶性混合瘤间无显著差异,因而在细胞学上可认为前者是一局部恶性。测定细胞核的有关形态参数有助于良恶性混合瘤及交界性病变的确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迄今研究的基础上,所谓混合瘤究属单一的上皮性来源抑或来自上皮性和结缔组织细胞两种成分,显然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作者以21例手术切除的涎腺混合瘤标本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其中3例来自领下腺,1例来自小诞腺,其余均来自腮腺。15例(70书)系女性。切除后,立即将部份肿瘤固定于以磷酸盐缓冲  相似文献   

7.
涎腺混合瘤发生于下颌骨者较少见,我院曾治疗2例现报告如下: 例1:女,40岁。住院号:1245.因右下颌骨骨体部膨大伴疼痛3月而入院。检查:从右下颌骨体部到下颌骨角有4×3cm~2大小、质硬、不活动、无压痛之肿块,穿刺为胶质样液体。口内8缺失,其舌侧牙槽粘膜突出约有3×3cm~2大小,表面光滑无溃疡,触之有乒乓感,X线片示:从7至升  相似文献   

8.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占重要的比例。我科自1959年~1991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涎腺混合瘤患者198例,本文重点对少数民族涎腺混合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腭部涎腺上皮性肿瘤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部涎腺上皮性肿瘤43例临床分析CLINICALANALYSISOF43CASESSALIVARYEPITHELIALTUMORINPALATE王益华周东升郑家伟近年来,有关大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报道较多,对于小涎腺肿瘤的研究报道则比较少。我科自198...  相似文献   

10.
涎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的组织发生,争论较多,作者认为此瘤的上皮成份和所谓间质成份都是来自上皮,纯属上皮性肿瘤,用电镜和光镜观察9个病例。肿瘤的上皮成份:光镜见,有腺管样结构区和大片上皮密集区。电镜见,腺管样结构呈双层细胞排列,内层为分泌上皮,外层是肌上皮;大片上皮密集区,有鳞状上皮、肌上皮和未分化型细胞。鳞状上皮胞浆内有透明胶质和张力原纤维,分泌上皮胞浆内含有分泌颗粒,肌上皮有多个胞浆膜突起和饮液泡,  相似文献   

11.
<正> 据我院资料腺癌占涎腺肿瘤之6.2%;占涎腺癌的14.5%。1957~1979年,在我科住院手术全部经过病理复核证实为腺癌者共68例。61例(90%)获得3~15年以上随访。现将我们抬疗中一些经验体会总结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2.
腭部涎腺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86例腭部涎腺肿瘤的没手术方式的效果进行了3年以上的追踪,结果显示:64例良性肿瘤绝大多数以单纯切除为主,春复发率为19%,均菜性腺瘤,22例恶性肿瘤,单纯切除者7例,扩大切除者9例,上颌骨次全切除者6例,6例行舌骨上淋巴清扫,3便行颈淋巴清白,12例术后放疗。其复发率为41%,恶性肿瘤复发率明显主于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比较亦有明显的差别。单纯切除得和扩大切除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84例涎腺混合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作者复习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医院从1956至1974年114例涎腺混合瘤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切片,其中除去两例具有不典型的形态特征、破坏性浸润和转移的恶性混合瘤,其余112例形态学良性、周界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没有破坏性浸润,认为属良性混合瘤。其中女性患者71例(63%),男性患者41例(37%),就诊年龄女性患者从13至81岁,平均45岁;男性从11岁至79岁,平均43岁。作者探讨了112例非恶性混合瘤的形态、细胞丰富程度、间质包膜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以及外科手术方式和肿瘤复发间的关系如下: (一)生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涎腺肿瘤有其独特的生长方式,肿瘤在一至多处显  相似文献   

15.
涎腺混合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是发生在涎腺的最常见肿瘤,组织学结构具有显著的多形性特征,手术切除后常有复发。为了观察混合瘤组织学结构与生物学行为及与复发的关系,我们对本院1968~1982年间门诊和病房诊治的260例涎腺混合瘤从临床病理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武钢第一、二职工医院自1973年元月至1992年12月涎腺混合瘤84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回顾。男性40例,女性44例,发病年龄10~69岁(平均37.4岁)。发病部位:腮腺61例,颌下腺14例,腭部9例。最常见症状为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病理组织象表现为多形性,有上皮组织,粘液组织及软骨组织。复发肿瘤仍保持原发肿瘤相同组织类型。治疗普遍采用腮腺浅叶摘除及面神经解剖,仅3例复发。  相似文献   

17.
大涎腺的腺泡细胞癌是一种相当罕见类型的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2.5%。尽管肿瘤的细胞成分在HE 染色下类似于正常的浆液腺泡,然而,一般认为此瘤来自涎腺的闰管或终末小管上皮。1950年以前,此瘤命名繁多,包括浆液腺泡腺瘤,腺泡细胞腺癌,或腺泡细胞瘤。然而,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判断其生物学行为,迄今仍未能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18.
癌胚抗原为一种糖蛋白。自Gold和Freeman从结肠腺癌中首先发现了它的存在以来,许多研究都试图将其作为某些系统肿瘤良恶性的一种鉴别标志。本文采用了敏感性较强的ABC方法,对15例涎腺混合瘤组织进行了癌胚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并就其中问题进  相似文献   

19.
涎腺肿瘤的发生与诊断治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其中以腮腺发生最多,占67.1%;发生于舌下腺者最少,仅有1.6%,但其中2/3是恶性肿瘤.涎腺肿瘤发生的年龄以30~39岁为高峰期,59%发生于39岁以下.如在发现包块之前,先出现神经症状或功能障碍,则易引起误诊误治.涎腺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癌发生最多,占56.6%;在良性肿瘤中占80.7%;其包膜常不完整,还有多中心的问题.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多,占25.7%;其次是腺样囊性癌与腺癌.恶性肿瘤中有16.7%发生淋巴结转移,有0.8%发生肺部转移.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钌红电镜组织化学技术对6例锶腺多殂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粘液样区域内充满了钌红颗粒,在该区域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浆内的分泌囊泡中也有钌红颗粒。于双层导管结构中,一些外周细胞也具有肌上皮细胞的特征,其细胞内和细胞外也见到钌红颗粒,导管上皮细胞不产生蛋白多糖,导管腔内的粘液不被钌红染色,观察结果表明,粘液样区域中的肿瘤性肿上皮细胞可能来自双层导管结构的外周细胞,它们分泌蛋白多糖形成粘液样区域,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