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BPV同血压水平一样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大量研究证实BPV增加导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近年较多研究也表明BPV增加心血管风险及影响总体预后。临床降压治疗除了关注血压水平外,降低血压变异程度亦不容忽视。迄今为止BPV的检测方法、指标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本文综述相关研究近况,有助于将BPV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更有效减少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血压变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血压变异性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蕴含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调节的重要信息 ,在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
血压变异性(BPV)是人类血压(BP)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是反映一段时间内BP波动的指标。BP的异常波动,BPV增大可导致心、脑、肾及颈动脉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并对总体预后产生影响。认识BPV及其靶器官损害,有助于对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该文对BPV的分析和监测方法,以及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个老问题。自人类开始探索血压奥秘之时便认识到血压是在不停地波动着,这在本质上就是对BPV认识的开始。但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血压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许多更迫切等待解决的问题,BPV的秘密一直没有被揭开。近30年来,虽然对BPV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也远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大障碍,而血压变异性(BPV)是反映心血管活动的一项新指标,其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血压晨峰作为BPV较为突出的部分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指的是机体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血压波动情况,是机体内环境动态调节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特征[1]。BPV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近年来高血压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BPV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的文献研究证实,BPV可作为高血压的诊疗指标,目前,BPV已经成为高血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  相似文献   

7.
<正>血压作为一项生命体征,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随人体代谢速度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也受外周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波动。血压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程度称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1]。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性比正常血压者大。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BPV的异常增加了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2-4],正确认识和评价BPV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提高  相似文献   

8.
代谢综合征伴靶器官损害与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春霖 《山东医药》2007,47(10):41-42
对165例代谢综合征(MS)患者(MS组)及7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BPV)指标。结果两组BPV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MS组伴与不伴靶器官损害者比较p〈0.05,且肾损害者BPV最大。BPV随血压升高、动态血压负荷值增大而逐渐增大;≤60岁者的BPV随年龄增加而增大。提示BPV与MS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血压负荷值可能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蕴含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调节的重要信息,BPV已被作为有别于血压的一项独立地反映心血管活动的指标,可较全面地了解血压水平、血压昼夜节律状态、血压变化规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并评估其预后.现就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近年来高血压研究的一项热点。研究表明,BPV可用于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及预后判断,也可用于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近年来,BPV作为一项高血压无创监测指标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短期血压变异性(BPV)增高与靶器官损伤(TOD)、不良心血管预后密切相关,而国内相似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短期BPV与亚临床TO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合并亚临床TOD将其分为合并亚临床TOD组112例和未合并亚临床TOD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压、亚临床TOD相关指标、血压昼夜节律、短期BPV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亚临床TOD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SBP)、日间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高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低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快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P <0.05)。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表现为非勺型血压模式,未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表现为勺型血压模式。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夜间SBP下降率低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P <0.05)。合并亚临床TOD组患者24 h SBP标准差(SD)、日间SBP SD、夜间SBP SD、24 h SBP变异系数(CV)、日间SBP CV、SBP加权标准差(WSD)、SBP实际变异均值(ARV)大于未合并亚临床TOD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平均SBP[OR=1.129,95%CI(1.049,1.215)]、日间平均SBP[OR=0.854,95%CI(0.783,0.931)]、夜间SBP下降率[OR=0.663,95%CI(0.493,0.891)]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亚临床TOD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亚临床TOD患者的24 h血压昼夜节律受损,同时伴有短期BPV增高;本研究尚未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短期BPV与其合并亚临床TOD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上,医生通过非诊室血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这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来识别4种类型的血压状态:(1)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均正常为血压正常;(2)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均高于正常为持续性高血压;(3)诊室血压高于正常,动态血压正常为白大衣高血压;(4)诊室血压正常,动态血压高于正常为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而隐匿性高血压最早是在1991年由Devereux和Pickering提出的"白大衣正常血压",并定义为诊室血压正常而24 h动态血压监测异常的高血压。目前,  相似文献   

13.
血压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压变异是人类血压的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异常,机制复杂。遗传与许多环境因素都影响血压变异。当前,对血压变异及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日益深入。血压变异和血压水平一样决定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损害及总体预后。异常血压变异应尽早发现及恰当治疗。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以往临床实践中,降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压达标.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阵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很高的血管事件风险[1],尽管这些患者平均血压控制良好.这种阵发性高血压所反映的即为血压波动性,又称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1],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随着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广泛应用,血压变异性(BPV)成为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观测指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3].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与BPV关系.  相似文献   

16.
长时血压变异性(BPV)即24h动态血压均值标准差,比短时变异性能更好地代表整体血压变异[1].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BPV与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且是其独立的决定因素[2,3].本文通过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报告,了解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和BPV特点,结合时间治疗学原理来来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临床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肾器官损害的发病率和血压升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各类高血压患者心、脑、肾损害的发生率及在不同病程的发生率.结果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29.3%,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占14.6%,混合性高血压占56.1%.靶器官损害以脑损害为主占37.4%,心脏损害占27.6%,肾损害占9.8%.靶器官损害与高血压病程、血压负荷值呈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以脑、心、肾等为主,积极减少靶器官损害,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静息及应激状况下短时血压监测,以各时间段血压的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并测定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24h尿微量蛋白(MAU)。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长时血压变异增大,静息及心算时的短时血压变异也增大;LVMI,MAU与长时血压变异显著相关,但与各状态下短时血压变异不相关。结论提示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长时血压变异可能与某些靶器官(心、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9.
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已日益广泛,ABPM在预测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1]。老年人由于大动脉的顺应性下降,血管弹性差,血压易波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来分析老年高血压伴有脑卒中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具有一定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4年10月—2006年7月来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病人30例。年龄60岁~80岁,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标准。脑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的脑出血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患者平时平均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同时平均血压也是高血压诊治的重要依据,并且当前的主要临床指南也支持降低平均血压可以减少靶器官损害这一观点。但随着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血压波动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血压变异性是靶器官损害的有效预测因素,且独立于平均压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