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血证论》治肺10法卢跃卿1)陈玉龙2)任小巧2)关键词唐容川血证论血证从肺论治《血证论》是清末名医唐容川论述血证证治的专著,其中从肺治血独到新颖,治肺法也随机而立。笔者将治肺法归纳为4类10法,介绍于下。1和法和法为治疗血证第一良法,唐氏尤为推...  相似文献   

2.
清末名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症论》一书共八卷,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血证治疗“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大法,久为医界治血准绳。论证用药,颇多独创,多为其临证实践之心得体会。血证与肺的关系甚密,唐氏血证从肺论治的经验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兹探述如下。1咳血唐氏指出: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他认为:肺主咳嗽,坦”人必先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咳嗽吐红之证,多有因外感者,且此证最多,须知咳因气病,然使不犯血分,又何练而失血也哉!故治疗…  相似文献   

3.
唐宗海,(1851—1908)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为清朝善治血证的著名医家,其代表名著为《血证论》。本文仅就唐氏治血证重脾胃的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血汁出中焦治血重脾胃唐氏认为,血之生成,流于脾胃。盖“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而“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血所以归于脉道,以“脾能统血,则血自循经而不妄动。”故病血者,首责脾胃;善治血者,必重调中。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他  相似文献   

4.
相火与血证     
中医把以出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之为血证。血证的治疗不外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及“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以及“治血必先治气”的治疗原则。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多种治疗手段的产生,如止血新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等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所以急证止血已不是中药的强项。但  相似文献   

5.
应用时复学说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时复学说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的体会洪必良(安徽省歙县中医院歙县245200)关键词咯血,支气管扩张,中医药疗法,时复学说时复学说,由清代医家唐容川首倡于《血证论》,主要论点为“值其时而仍病,故曰时复”。认识源于血证发病的周期性表现:“谓血家春夏得病,...  相似文献   

6.
奇经八脉中的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其脉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前人治疗“血证”的方法较多,但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我们在《血证论》的“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的理论启示下,采用降冲止血法来治疗血证。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进行加减运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8.
1血证外感的病机特点唐容川根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的理论对血家(血证)外感的病机及其特点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血家阴虚、卫气虚是血家易于外感的本质和内在原因.认为人体之所以卫外者,全赖卫气。而卫气生于膀眈,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宅之有墙,故见家外感,总由卫气虚的缘故.所谓“水中之田,达于外以为卫气而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乃阳之最大者也”,即指卫气是机体籍以抗御外邪乘虚而入的防御屏障作用而言。然血家外感又有其血家朋虚的内在本质特点,故“不可作寻常伤寒治之”。究其根本原因,实…  相似文献   

9.
《血证论》一书,提出治血证重在补肾阳,滋脾阴,治冲脉独取阳明之论点。独创治血证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并指出血家虽为虚痨,但不可滥补。为后世临证施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医案》血证相关的医案篇目中处方的整理统计,总结出吴鞠通对血证的辨治规律,分别详论黄土汤法、活肝络法、建中法、复脉法、清上焦法、通补胃阳逐痰饮法、苦寒清下法、温镇冲脉法等吴氏常用治血八法,以期反映吴氏血证辨治的具体应用规律,为现今临床血证的辨治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清·唐容川《血证论》,是祖国医学一部论述血证的专书。撰于1884年,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我们把它看作治疗出血证的一般  相似文献   

12.
调气治血,为中医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为众多医家所推崇,深刻影响临床血证的治疗。三七在《血证论》和《傅青主女科》中的配伍应用体现调气治血的观点,对治疗血证价值颇多。  相似文献   

13.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 ,溢出脉管外 ,导致九窍、肌肤等部位出血的统称 ,是多种疾病过程中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如吐 (呕 )血、咳 (咯 )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崩漏等均属血证范畴。血证的治则 ,前贤已有论述。元代医家葛可久主张急性出血证应以止血为要 ,并创制有十灰散。明代医家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 :“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 ,“二曰宜补肝不宜伐肝” ,“三曰宜降气不宜降火”。清代医家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治疗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笔者将血证分为急症期、缓和期、恢复期等三…  相似文献   

14.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辨治血证六法管窥江苏省宝应县中医院(225800)张长顺【关键词】《金匮要略》,血证,辨证施治一、苦寒清泄法《惊悸吐觑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觑血、泻心沥主之”.方用污心汤者,取其苦寒清泄,直折其热,降泻其火,血证自...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陈修园对血证的诊疗经验非常丰富。根据长期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的主张,并采用和创制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药。兹分述如下。一、凡治血证,治火为先陈氏对于各种血证,不主张细分五脏六腑而施治,认为“凡吐血、衄血、下血和一切血症,俱不必琐分,惟认其大纲,则操纵自如”。其所重者则在于求因审证。他在《医学从众录·血症》中指出:“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症,以治火为先。”但其所谓之“火”,乃包  相似文献   

17.
淤血证治为当代医学所重视,活血化淤法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张仲景做为一代医圣,确立了“淤血”的证治,在《金匮要略》中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的专论,《伤寒论》中也有“蓄血证”之治。因  相似文献   

18.
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唐宗海对血证诊治的贡献。1.气乱为基本,调气贯始终。2.血与水相关,调水以活血。3.急则治其标,审因而止血,4.防患于未然,消瘀宁补血,把消瘀,宁血、补血之法运用于血证的治疗,丰富了血证治疗的内容。5.血证之禁忌,在于避冲气。对于血证,论理精当,法则完备,方药效验,对于中医学院血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20.
唐容川( 1846-1897),即唐宗海,清代医学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经方家,同时也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血证论》是其最有价值的著作.全书综合了各种血证的证治,包括血证总论和170余种血论,还选录了200余方,是中医学史上有关血证的首创专著.该书提倡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至今仍为许多医家接受并应用于临床.该书尤其强调采用"祛瘀生新"治疗血证的原则,对后人很有启发.咳嗽一病,唐容川在充分学习并继承前代医家辨证论治经验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并系统着重于从"血"辨治,开篇即言:"杂病咳嗽,另有方书可查,未及备论.兹所论者,虚痨失血之咳嗽也."兹将唐客川对咳嗽的诊治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