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1-11/1996-12本院应用纤维胆道镜825例,其中肝胆胰手术中应用胆道境技术(IOC)21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对象本组IOC应用212例者中男92例,女120例,男女之比为1:1.3年龄19岁~72岁,平均年龄45.3岁。其中肝内胆管结石62例;胆总管结石43例;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56例;胆囊结石13例,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5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16例(其中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1例合并胆管息肉);胆管息肉6例;壶腹部肿瘤5例;胰腺肿瘤5例;肝硬变门脉高压症1例1.2方法有胆道结石患者均首先予常规器械探…  相似文献   

2.
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报道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 ,占肝外胆管癌的5 8%~75 % ,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大多属晚期。本院自1996年1月至2 0 0 2年1月间共收治8例年龄>60岁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行胆道内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60~87岁,平均(71 3±6 3 )岁,其中>70岁者5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受损4例。伴有心肺疾病4例,糖尿病1例。术前B超或CT均提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其中5例B超及CT均提示肝门部肿块影,增强CT显示肿块与门静脉浸润。2例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我院采用 PTC技术诊断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18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0 0例 ,女 85例 ;年龄 2~ 6 8岁。临床症状为发热、寒战 ,右上腹阵发性剧痛或持续性疼痛 ,黄疸 ;部分患者有腹胀、食欲不振及灰白色样大便。均经 B超、CT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胆石症 10 5例 (肝内胆管结石 2 8例 ,肝外胆管结石 2 7例 ,混合性结石 5 0例 ,多发性结石 82例 ,单发结石 2 3例 ,结石横径为 0 .5~ 3.5 cm) ,胆管癌 37例 (直径为 0 .6~ 2 .7cm) ,胰腺癌 2 2例 ,胆总管囊肿 8例 (1.4~ 4cm) ,胆总管慢性炎症所致狭窄 4例。梗阻近侧端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腹部CT(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三种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在肝外胆管结石确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261例,并比较B超、CT和MRCP检查对胆外胆管结石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患者261例,B超、CT和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41.7%、55.6%和81.5%,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检查肝外胆总管内径≤0.8c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有47例,B超、CT和MRCP对胆总管无扩张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21%、30.8%和56%,B超与CT检查显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MRCP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时,MRCP明显优于CT和B超检查,尤其肝外胆管无扩张的患者,B超和CT检查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广泛切开狭窄的肝内胆管,取净结石,大口胆肠内引流,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中男2例,女13例,年龄29岁~62岁.有反复发作性畏寒、发热、黄疸病史2a~15a.除1例为首次手术,其余经历2~6次胆道手术,皆因肝内病灶残留或狭窄胆管未解除而症状反复出现.术前PTC造影确定结石分布及狭窄部位.术中广泛肝内胆管切开,解除狭窄,取净结石,通畅引流达2~3级胆管,修整胆管成一完整的胆盆,行大口径胆盆-空肠Roux-y内引流或行间置空肠,胆肠吻合口处置Y形内支撑管,放置3mo~6mo.胆总管远端缝闭,以防盲袋感染;做人工瓣或人工乳头,减少食物反流.对5例合并有肝纤维化萎缩、局灶性肝脓疡的行肝右叶部分、左叶或左外叶切除.结果术后通过内支撑管造影,B超随访3mo~5a,2例有边周小胆管少许结石残留,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结论广泛肝内狭窄胆管切开,取净结石,大口径肝门胆肠内引流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吴明  曹聰  巫协宁 《胃肠病学》2009,14(2):127-128
病例:患者男,46岁,因“反复肝区不适2个月,消瘦、黄疸,解陶土色便5d”,于2003年6月11日收入上海海员医院。体检:全身情况尚好,皮肤和巩膜金黄色,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肝区无压痛。B超、CT、MRI检查均示肝区胆管、左肝管扩张,胆囊不增大,疑为肝门胆管癌。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8×10^9/L,红细胞3.52×10^12,L,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233×10^9/L;尿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1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33U/L,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对6例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切除手术,近期疗效满意。患者年龄37~68岁,均因进行性黄疸就诊。B超显示肝肿大、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肿块4例;分叉部狭窄2例。全部病人作PTC检查,均示肝内胆管扩张、尾例呈截断和鼠尾样改变。手术切除肿瘤后未见有肝蒂外转移,同时切除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检查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3年来术前B超、CT等检查未能确定胆总管结石而行EUS并经内镜乳头切开术(EST)取石或手术治疗证实者资料,共45例。结果 45例中,EUS诊断胆总管结石43例,另2例诊断胆管轻度扩张,经EST取出高位胆管小结石;EUS诊断胆总管结石者中,2例分别经EST和手术(合并胆囊结石),胆管内未见结石。其敏感度为95%,阳性预测值为95%。结石最大1、2cm,最小0.3cm,其中≤0.5cm者26例,45例中B超诊断4例可疑胆总管末端结石,2例怀疑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CT诊断3例可疑胆总管结石,1例怀疑壶腹占位性病变。结论 EUS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不论胆管是否扩张,不论结石大小,都明显优于B超和CT,尤其是小结石,可与ERCP相媲美,而比ERCP更少侵袭性,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溶石散治胆石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中药溶石散(主要由天竺黄、人参、羚羊角粉等中药组成)对20例胆石病进行治疗,其中5例胆管结石、10例胆囊结石、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1例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男12例,女8例,年龄36岁~63岁,平均52岁.病程3mo~10a(B超发现)而且均有不同程度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欠佳,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性食物等,经过6d治疗结束后,进行不定期跟踪随访.结果临床治愈19例(95%),无效1例(5%),无效为胆总管扩张,胆囊结石者.跟踪随访,19例临床治愈者,服溶石散后最长7a多,最短3mo,平均3a.18例没有复发.1例服药后1a多右上腹疼痛给溶石散二次至今没有复发.B超复查情况:1例服溶石散6d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4块结石其中最小一块结石约0.1cm~0.2cm结石消失;1例患胆囊结石者,服溶石散1a后复查B超,原胆囊内1.5cm结石已碎成0.2cm左右多个结石.其他病例均未作B超跟踪随访结论溶石散对有临床症状胆石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肝动脉灌注化疗(TA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8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共置入金属网状支架8枚,3d后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DT量3600cGy.6次,2周,支架置入4周后再行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TAI)。结果8例肝门部胆管癌置入胆管内支架8枚,均获成功,成功率100%,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TAI)/总有效率(CR PR)96%,均生存8个月以上。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三维适形放疗(3DCRT),肝动脉灌注化疗(TAI)不但迅速缓解黄疸症状,肿瘤控制率提高并且降低了远处转移进而提高了生存率,病人痛苦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患者,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及重建薄层图像。结果 11例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肝管3例、右肝管2例,肝总管端6例。11例均有肝内胆管呈蟹足状,藤状改变。肝门区均见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早期肿块强化不明显,肿块内呈低密度影3例。延迟扫描胆管癌肿块全部强化者9例,呈不均匀强化者2例;9例胆总管癌均显示扩张胆总管突然中断或变形,其中4例管壁可见环形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2例腔内见结节状软组织影,2例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吴泰璜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8-58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上段胆管癌。其位置较深在 ,局部解剖关系较复杂 ,因此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不能根治。肝门部胆管癌可分为四类 :即息肉样或乳头状癌 ,结节状癌 ,硬化型癌及浸润型癌。前两种类型的胆管癌分化程度高 ,手术效果较好 ;后两种类型的胆管癌由于有浸润和扩展 ,且肝内外胆管组织受广泛侵犯 ,故手术切除率很低。临床分型 (Bis muth四型分型法 ) :①Ⅰ型 :胆总管上段癌 ;②Ⅱ型 :胆管分叉部癌 ;③Ⅲ型 :起始于左侧或右侧肝管的癌 ;④Ⅳ型 :广泛的肝外胆管癌。Ⅰ型、Ⅱ型早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而Ⅲ型早期无黄疸 ,故一…  相似文献   

13.
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B超、ERCP或MR证实为胆石症的32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进行胆道镜探查,常规开腹切除胆囊或切开胆管将结石取出后,胆道镜经胆囊管残端或胆管切开处插入胆道依次探查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结果32例患者中发现肝管残留结石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2例,胆总管末端狭窄2例,胆管癌1例.3例残留结石中2例以取石器将结石取出,1例结石嵌顿在乳头开口处,以胆道镜推送至十二指肠内.2例胆总管末端狭窄,给予胆道镜下扩张治疗,减轻了术后因胆总管末端狭窄而导致的不良后果.1例在探查中发现胆总管下端不光滑,有小结节状隆起,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胆管癌而改变术式,避免了再次开腹手术.结论胆道手术时行胆道镜探查,可减少残留结石的发生,并能及时发现其他病理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减少漏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胆石症是我国胆道外科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肝内胆管结石是构成胆道外科的难点和重点。因其具有明显节段性分布的特点,并发结石处的胆管狭窄、扩张,局部肝组织纤维化乃至发生胆管癌。单纯手术切除取石,胆肠内引流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鉴于此,肝叶或肝段切除乃是“去除病灶”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本措施。经过多年的大宗病例的临床观察研究,肝切除术在肝内结石治疗中的地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肯定。 1 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的理论基础肝内结石常合并胆管炎症狭窄及梗阻上方的扩张,反复的感染带来肝脏纤维化毁损、肝硬变、门脉高压症,长期结石炎症刺激亦可使胆管癌发病率升高。单纯的胆管切开取石常由  相似文献   

15.
残石净配合纤胆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残石净对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排石效应.方法肝内胆管结石患者420例,经外科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型引流管,通过T型窦道插入纤胆镜进入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取石,7d手术1次.取石前口服残石净(主要由金钱草,海金砂,郁金,茵陈,柴胡,大黄等10味中药组成)3瓶(每瓶500mL).其中男126例,女294例;年龄15岁~69岁,其间40岁~55岁最多;手术1次考265例,2次者103例,3次以上者52例;左肝管结石80例,右肝管结石190例,胆总管结石100例,左右肝管结石30例,左右肝管胆总管结石20例纤胆镜下见胆道有脓性分泌物260例,占61.9%.结果经纤胆镜及胆道T管造影检查结石取净,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1a未见复发而痊愈者340例,占80.95%;经纤胆镇及胆道T管造影检查末梢胆管仍残留结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随访6mo未复发显效者50例,占11.91%;无效30例,占7.14%.总有效率为92.8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排净率较对照组超过了30.95%,总有效率超过31.51%,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明显差异.结论残石净对肝内胆管结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怀芬  姜水征 《山东医药》2001,41(14):41-41
肝门胆管癌因其位于肝门部,易侵犯肝动脉、门静脉,早期诊断困难,故其切除率低,预后差。自1992年以来,我院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3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4岁。31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其中26例为无痛(或隐痛)性、无热性,另5例则有疼痛、发热。多数患者先以黄疸就诊传染科,后转外科。全部患者均为B(彩)超首诊,18例后经CT、MRI确诊。按Bismuth法分型,Ⅰ型(侵犯肝总管)Ⅱ例。Ⅱ型(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6例。Ⅲa型(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肝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肝内结石施行肝切除术的治疗情况.其中,左肝内结石51例(81%),右肝内结石5例,双侧肝内结石7例,合并Ⅱ级左肝管狭窄16例,右肝管狭窄7例,Ⅲ~Ⅳ级右肝管囊状扩张37例(58.7%),局限性左肝脓肿6例.给予主肝外叶切除45例(71.4%),左半肝切除6例,右肝后叶下段切除2例,右肝前叶下段切除4例,同时施行肝内狭窄胆管切开整形并胆空肠吻合术24例(38%).结果手术治愈59例(93.7%),肝内残留结石3例,死亡1例.术后6mo~9a随访45例(71.4%),疗效判断为优33例(7.3%),良10例,进步2例,没有无效者.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内结石的有效方法,同时根据结石情况应进行肝内狭窄胆管切开整形、胆空肠吻合.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癌(Cholagio Carcinoeia)是由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又称胆管细胞性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时多属晚期。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内胆管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1岁。于2005年9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尿色深,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皮肤瘙痒,粪色变白,体质量下降10kg。2005年11月行CT检查后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经内镜于肝总管、左肝管置入金属支架后黄痘渐减轻,体质量增加,肝功好转至基本正常。2006年3月3日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于2006年3月24日行探查术,术中见肝脏淤胆明显,肝门部肿块,胆总管增粗,其内金属支架为肿瘤组织所充填,术中病理检查明确为胆管腺癌衍;联合左外叶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及胆肠吻合术。术后患者黄疸消退,0.5a后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20.
娄占玉 《山东医药》2001,41(24):70-71
患者女 ,2 3岁 ,体检时 B超发现胆囊明显增大 (14.0 cm×6 .0 cm)而就诊。 B超显示胆囊内透声好 ,壁厚约 0 .3cm,肝大小正常 ,肝内回声均质 ,肝内外管道无扩张 ,脂餐后胆囊面积大小无变化。体检 :皮肤巩膜无黄染 ,胆囊区无叩痛。给予消炎利胆治疗。 3个月后 B超复查 ,肝内回声增强 ,略粗 ,胆囊又有增大 (15 .5 cm× 6 .7cm) ,胆囊未见沉积物和点闪烁。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左外叶胆管内径达 0 .6 cm,胆总管内径达 0 .72 cm.胆总管内中 ,下段交界处可见 1.2 3cm× 0 .6 cm的实质性略强回声片状区 ,后方无声影。体检 :巩膜 ,皮肤仍无黄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