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卓  王绍钱  牛磊 《安徽医药》2019,40(9):1020-1023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PVP治疗)与观察组(PKP治疗),每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总曝光时间、骨水泥量及渗漏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McGill疼痛问卷表(MPQ)评分、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OQOLS)评分、椎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水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患者透视总曝光时间、骨水泥渗漏低于PV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MPQ评分、OQOLS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的推移各数值均有下降趋势,术后不同时间的ODI评分、MPQ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角度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ODI评分、MPQ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方式和时间对ODI评分无交互作用(P>0.05),对MPQ评分、伤椎高度、cobb角变化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 PKP和PVP治疗周壁破损型OVCF均有较好疗效,但PKP比PVP更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与维持,减少了骨水泥渗漏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行疼痛评分及健康状况评分,并观察患者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率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VAS评分、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及PKP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椎体复位,PKP较PVP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结合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两院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PKP结合PVP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obbe角和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Cobbe角测量值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P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常丽鹏  申军  赵敏  袁太珍  龚国龄 《安徽医药》2019,40(12):1327-1331
目的 探究3D打印数字技术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术前进行骨折椎体的三维重建,并3D打印椎体模型进行预操作;对照组行常规PVP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获得最佳穿刺位置时穿刺定位时间、透视次数;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2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检查,测定椎体高度、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双凹型、扁平型骨折类型及总体穿刺时间、透视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1天及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均下降,椎体高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D打印辅助PVP术治疗重度OVCF疗效确切,可提高PVP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田利军 《河北医药》2012,34(14):2130-2131
目的对比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PKP组(n=23)和PVP组(n=24),分别行PKP和PV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椎体高度变化、上端椎椎体上缘及下端椎椎体下缘夹角(Cobb角)改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 2组术后的VAS、BI评分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PVP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有2例、3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PVP组有9例、共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均未引发神经损伤或心血管反应。结论 PVP和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均有显著疗效,但PKP显著改善患者脊柱畸形、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在安全性上优于PV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确诊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新鲜压缩骨折患者182例共267椎进行PVP(102例)和PKP(80例)治疗,随访12~4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等疗效指标,观察并处理手术并发症。结果 PVP组和PKP组术后胸腰背痛均获良好缓解,术后3天、术后1年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例发生并发症80例,发生率43.96%。其中PVP组和PKP组发生穿刺并发症各1、2例;骨水泥渗漏各40例(53椎)、13例(15椎),发生率各为36.05%和1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因骨水泥渗漏导致截瘫、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截至术后1年随访发生临近椎体骨折21例(11.54%),其中PVP组和PKP组各10例(9.80%)、11例(1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一过性呼吸困难、呛咳3例,予加强吸氧、安抚患者后好转。结论 PVP和PKP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骨水泥渗漏率上PKP相对于PVP具有优越性,在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二者无明显差别,完善术前检查评估、良好的手术操作以及规范的抗骨松治疗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周鹰飞  方志辉  杨艳敏 《河北医药》2016,(15):2267-226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1例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PKP组(45例)和PVP组(46例),PKP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VP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PKP组患者的评价2手术时间(38\.4±8.2)min、骨水泥注入量(6.1±1.8)ml均显著大于PVP组,但骨水泥渗漏椎体数显著的低于PVP组( P <0.05)。术前PKP组和PVP组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 P <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6个月,PKP组的Cobb角(17.1±1.6)度、椎体高度(78.9±7.2) mm、ODI评分(14.2±2.5)分均显著的优于同期PVP组患者( P <0.05)。结论对于椎体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VP与PKP均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PKP对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功能恢复等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赵龙  朱本藩  陈家骅  王立奎  张荣宜 《安徽医药》2020,41(12):1402-1405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缘破损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的60例后缘破损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差异。结果 6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VAS、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经皮椎体成形术适用于后缘破损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该手术方法安全,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活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联用仙灵骨葆胶囊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gfang、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收集PVP/PKP术后联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9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 7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疗效较高,能够更好地降低VAS评分(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腰椎BMD(治疗3月后、治疗6月后)、腰椎JOA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周后及1月后VAS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PKP术后联用仙灵骨葆胶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提高腰椎骨密度,改善腰椎功能,恢复脊柱生理曲度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获得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胸腰段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3例,PVP组48例,PKP组5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透率的不同。随访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的变化。结果103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PVP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明显低于PKP组(P<0.05);PVP组骨水泥泄露率明显高于PKP组(P<0.05)。2组术后2 d,6个月,12个月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PVP组明显低于PKP组(P<0.05),术后1年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纠正角度PVP组明显低于PKP组(P<0.01)。结论 PVP及PKP在治疗OVCFs中均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均可明显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方面具有优势,但PVP费用相对较低,且术中操作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分为PKP组(n=23)和PVP组(n=24),分别行PKP和PV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椎体高度变化、上端椎椎体上缘及下端椎椎体下缘夹角(Cobb角)改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 2组术后的VAS、BI评分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PVP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有2例、3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PVP组有9例、共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2组均未引发神经损伤或心血管反应.结论 PVP和PK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均有显著疗效,但PKP显著改善患者脊柱畸形、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在安全性上优于PVP.  相似文献   

12.
万永杰  娄茜华  郭永传 《安徽医药》2020,41(12):1458-1460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骨二科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67例,按照掷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采用常规后入路椎旁肌剥离跨节段骨折复位钉棒内固定术;B组35例,采用Wiltse入路伤椎经椎弓根植骨并置钉行骨折切开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后随访24个月,对比术后24个月两组患者伤椎节段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AVHR)、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等变化情况,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生活质量,对比评价远期效果。结果 术后24个月,B组Cobb角、ODI、VAS评分降低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HR升高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B组患者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活力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评分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能够获得较好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35例,采用PVP,对照组35例,采用PKP。观察两组术后12周及1年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1年,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VA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及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1年,两组患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VP和PKP治疗老年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明显减轻疼痛,且PKP在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及患椎前缘高度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该院收治的57例接受PVP或PKP治疗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通过X线片测量、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度变化,并结合X线片判断有无骨水泥渗漏发生。结果 PKP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椎体前柱体高度、椎体中柱高度、前柱高度恢复率、后凸角度变化、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KP组患者术后及随访时椎体前柱体高度、椎体后柱高度、前柱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度变化均优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的疼痛缓解率相似,但PKP对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的恢复优于PVP,且骨水泥渗漏率要少于PVP。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6,(22):180-183
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1个椎体,其中20例31个椎体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进行治疗,另有20例30个椎体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进行治疗,观察比较PVP组和PKP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情况及单个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伤椎椎体高度变化、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PVP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KP,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增加与术后1年随访伤椎椎体高度丢失情况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48.4%,明显高于PK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5%、2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PKP复位效果良好,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与PKP无明显差异,但其术后伤椎高度丢失明显,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比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运用PKP方法治疗,对照组运用PVP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压缩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率及椎体压缩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有效缓解老年脊柱骨折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PKP能更好使伤椎复位,恢复伤椎高度,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位+手法复位结合PVP术治疗OVCF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2月~2012年5月采用微创介入治疗OVCF患者132例,其中68例89个椎体行体位+手法复位结合PVP,64例81个椎体行PKP,所有患者随访3年以上。手术前后采用VAS评分、ODI指数、病椎前缘、中部高度的变化及后凸畸形Cobb's角等指标来评估疗效,并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及住院费用、天数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后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在矫形效果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8个椎体(9.0%)、PKP组7个椎体(8.6%)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结论体位+手法复位结合PVP术治疗OVCF能达到与PKP相同的中期临床效果,并能有效恢复病椎高度,矫正脊椎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PT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PVP治疗;观察组49例给予PKP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t=-19.779 5、-19.218 4,均P<0.05);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 0.05),但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分别t=7.165 6、-7.557 4,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7%(x2=3.4186,P< 0.05);观察组患者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8.16%,与对照组的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2 3,P> 0.05).结论 PVP和PKP均能安全、可靠并显著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而PKP在改善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形态、降低骨水泥渗漏上优于PV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克氏针辅助穿刺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穿刺治疗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针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克氏针辅助穿刺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使用C形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24小时VAS评分为(3.10±0.89)分,术中使用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为(11.50±1.70)次,手术时间为(49.63±12.60)min,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20.8%,对照组分别为(3.67±1.03)分、(13.80±2.09)次、(56.83±13.44)min、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成形术中采用克氏针辅助穿刺治疗在缓解术后疼痛、减少X线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防止骨水泥渗漏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到我院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低粘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术中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体前缘、中线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渗漏率、椎旁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较低粘度骨水泥疗效更为确切,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