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国贤  苏虹 《安徽医药》2020,41(9):1088-1091
目的 探讨分期分类护理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危险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庆市精神病医院收治的采用分期分类护理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在另一个病区同期选取采用常规护理的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护理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纠正有效率及危险性级别占比情况。结果 护理一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纠正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肇事肇祸行为各危险级别占比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期分类护理能够有效纠正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降低肇事肇祸危险级别。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21,(1):94-97
目的 调查分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提出具体的管理与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精神科收治的140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肇事肇祸现状,并分析肇事肇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140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肇事肇祸发生1243例(88.79%),无肇事肇祸发生157例(11.21%),其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服药依从性、疾病诊断类型患者肇事肇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婚姻状况患者的肇事肇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男性、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疾病是肇事肇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年龄18~39岁、服药依从性好是预防肇事肇祸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肇事肇祸的发生率较高,肇事肇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男性、年龄18~39岁、精神分裂症、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疾病及服药依从性,临床上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手段,以减少肇事肇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给予强制治疗的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调查分析。方法调查和分析2017年7月1~31日广州市强制医疗所给予强制治疗的245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采集和观察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点、疾病构成、救治结局情况。结果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年龄20~40岁149例、41~60岁65例、 60岁31例,文化小学以下87例、初中69例、高中77例、大专以上12例,职业农民57例、无业者154例、工人12例,婚姻未婚189例、离婚45例、已婚11例,地区本市56例、外市189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首次住院197例、不是首次住院48例,前驱期症状明显42例、不明显203例,起病急性119例、亚急性61例、慢性65例,临床疗效治愈49例、显效126例、有效62例、无效8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分裂症134例、精神发育迟滞13例、情感障碍4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3例、人格障碍22例、未特定的精神障碍19例。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救助225例(91.8%)、回归家庭15例(6.2%)、转院5例(2.0%)。结论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及疾病分型,及时干预和监测患者病情,应加强家庭、社会救助,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4.
胡天兰  何芳 《安徽医药》2017,38(3):354-356
目的 对某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现状调查,探讨其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全管理的办法。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武汉市某社区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53例,进行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等)、服药情况、危险级别评估等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患者为危险行为级别患者(22.1%),以精神分裂症居多(87.44%),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行为与患者性别、婚姻、家族史、病程、受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婚姻、家族史、病程、受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6个因素对危险行为的影响较大(P<0.05)。结论 男性患者、未婚、文化程度低、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病程超过10年,服药不依从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和建立严重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倾向者的社区干预模式。方法:选取有严重精神障碍肇事肇祸危险倾向的患者68例为干预对象,并进行为期1年的社区干预,比较患者干预前后肇事肇祸危险度评估表等级、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经过1年的社区干预,患者肇事肇祸危险度评估表等级、BPRS评分及SDSS评分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采取社区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严重精神障碍,降低肇事肇祸危险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镇重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规范,对本镇户籍人口进行摸底和线索调查结果,利用EXCEL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镇共检出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278例,患病率为6.24‰,男147例,女131例,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性精神疾病按患病高低排位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伴发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型情感障碍;≥60岁的老年人患病率为9.20‰。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40~49岁年龄组患病数最高有31例,占28.18%。结论遥观镇重型精神疾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关注这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普及群众知晓率,减少肇事肇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祝娟  张珂  陈红  吴菁 《上海医药》2023,(4):46-50
目的:了解上海金山区张堰镇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心理情况,为社区家庭医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区内247例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35例,年龄18~91岁,平均年龄(56±15)岁;精神分裂症104例,精神发育迟滞76例,双相情感障碍24例,其他精神障碍43例。分析患者的自理能力、体育锻炼、健康状况,抑郁等情况。结果:不同精神障碍类型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从事平常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慢性疾病、病情稳定状况、有不适症状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慢性疾病和每周无体育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P <0.05)。结论: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导社区随访服务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精神障碍、合并慢性病和抑郁症状的居家患者提供动态个案管理服务,制定针对性强的家属健康宣教内容,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社区随访服务的质量,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陈红  吴菁  熊希璐  祝娟  张珂 《上海医药》2022,(20):46-50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一对一签约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为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系统管理服务质量,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上海市精神卫生网络管理系统获取上海张堰镇2019-2020年在册所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本信息和管理情况,对2019年在册的322例患者采用条线管理为主,对2020年在册的330例患者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比较两种管理的检出率、患者管理率、服药率、规律服药率、社会参与率、体检率、签约率、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住院治疗率、肇祸肇事发生率等。结果 :2019年和2020年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均以精神分裂症的占比最高(52.17%和52.12%),通过对患者实施1年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服务干预,其服药率、规律服药率、签约率、体检异常率和面访率较2019年均有所提高,家属健康意识知晓率、满意率也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没有肇祸肇事发生。结论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医依从性和控制率,杜绝了肇事肇祸发生,体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状况、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从而对服药依从性良好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016年6~12月社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570例患者开展调查,采用Morisky量表(MAQ)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设计问卷收集并分析患者人口学资料,用药态度量表(DA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等评分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对患者自身、家庭、社会相关因素分析,了解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服药依从性差者302例(53.0%),依从性良好者268例(47.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I评分、PANSS评分、是否伴发躯体疾病、发病情况、医患关系是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与融合的医患关系组成社会支持系统,积极评价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治疗体验,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袁海  奈效祯  周梦煜  赵小会  贾得焕 《安徽医药》2020,41(12):1465-1468
目的 探究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睾酮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2月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75例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精神分裂组,另选择同期查体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PANSS)量表评估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精神状况,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及对照组认知功能的评价,测定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Hcy及睾酮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血清Hcy、睾酮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组MCCB各认知功能领域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睾酮、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睾酮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及警觉性(CPT-IP)、社会认知(MSCEIT)等认知功能领域得分呈负相关(r=-0.315,-0.341,P<0.05);血清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CPT-IP、视觉学习(BVMT)等认知功能领域得分呈负相关(r=-0.374,-0.401,-0.358,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血清睾酮及Hcy水平的异常,且与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相I型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双相I型障碍患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进行症状评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血清IL-10、IL-23、TNF-α水平降低,IL-1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各细胞因子水平与YMR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双相I型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血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明显,疾病症状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周宇  傅启伟  黄牡婵 《中国药事》2018,32(6):799-803
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精神疾病双相障碍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到2016年6月海南省安宁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双相障碍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给予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治疗观察时间为2个月。结果:治疗后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8%和9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SP评分分别是(75.33±14.29)分和(62.87±16.02)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8.24±15.02)分和(47.11±12.85分)(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PSP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36.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精神疾病双相障碍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应用安全性比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艺  郭春锋 《安徽医药》2018,39(2):193-19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对其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60例,依据服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氯丙嗪组112例、氯氮平组117例和利培酮组121例,所有患者均持续服药6个月。观察3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及类型,不同服药时间(服药4周、8周、24周)3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分布状况。结果 氯氮平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73.50%),高于氯丙嗪组(47.32%)和利培酮组(1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46.15%)高于氯丙嗪组(32.14%)、利培酮组(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24周,氯氮平组的心电图异常率(73.50%)高于氯丙嗪组(47.32%)、利培酮组(1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丙嗪、氯氮平、利培酮均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产生影响,其中,氯氮平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期住院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滨州市优抚医院30例长期住院(研究组)及32例长期随访门诊治疗(对照组)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对其进行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研究组在PSP量表中除扰乱及攻击行为(Z=0.234,P=0.193)项外,PSP总分(Z=-0.672,P<0.001)及社会中有用的活动(Z=5.234,P<0.001)、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Z=4.722,P<0.001)、自我照料(Z=5.678,P<0.001)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在SQLS量表中除症状和副作用量表(t=1.096,P=0.279)外,心理社会量表(t=2.381,P=0.022)、动力和精力量表(t=4.460,P<0.001)及总分(t=2.660,P=0.001)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失地农民社区重性精神病的现状。方法:2010年8月在常熟市江枫苑社区对精神疾病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共发现重性精神病患者23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0例,双相障碍3例。患者大部分文化程度低,95.7%的患者为无业状态,家庭经济较差。肇事肇祸风险与患者早年是否有虐待史、患者的服药情况、患者交流困难、自语自笑、孤僻懒散等症状有相关性。结论:根据失地农民社区中重性精神病的特点,应该制定相对应的防治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开展重性精神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碳酸锂致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5~2017年我院上报的16例碳酸锂致甲状腺功能异常不良反应病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碳酸锂用药剂量,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值变化,以及转归等因素。结果: 16例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5例;原患疾病以双相情感障碍为主,用药至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潜伏期为9~424 d。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时剂量为0.5~1.25 g·d-1,平均剂量为(0.98±0.22)g·d-1。14例(87.5%)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有不同程度的升高,8例(50.0%)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有不同程度降低,5例(31.25%)患者总甲状腺素 (TT4)有不同程度降低,>90%的患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未报告异常。9例(56.25%)患者经减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碳酸锂所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以TT4、FT4降低,TSH升高或甲状腺肿大为特征。年龄和性别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有关。临床使用碳酸锂时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神经元功能改善和脑灰质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精神科确诊为首发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分成2组,对照组46例仅行心理治疗,观察组46例口服齐拉西酮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细胞因子、神经电生理参数以及脑灰质体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指标,P300、N2-P3电生理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2个月时观察组4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体积均略有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齐拉西酮治疗首发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元功能,调节神经电生理功能,缓解其脑灰质结构障碍,逐渐恢复患者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8.
黄尧  操基玉  程自平 《安徽医药》2017,38(2):144-146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2014年收治的13 93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和疾病分布规律。结果 13 939例患者中,男性7 709例(55.31%),女性6 230例(44.69%)。不同年份间男性病例数均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7,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79岁(83.5%),心血管疾病种类排在前2位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7 101例(50.94%)和高血压病1 501例(10.77%)。结论 2012~12014年心血管疾病病例数逐年增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是主要发病种类。  相似文献   

19.
沈颂科  张书梅  周文明 《安徽医药》2018,39(9):1106-1108
目的 分析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主要致病菌构成,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分布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149例患者,收集真菌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比较分析各病种及致病菌在不同性别、年龄及气候环境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149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型以甲真菌病为主(86例,57.72%)。皮肤癣菌在菌种构成上占据优势(125例,83.89%)。女性患者中,甲真菌病患者占69.05%,高于男性(46.88%);男性患者中,足癣患者占32.81%,高于女性(1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癣是10岁以下儿童中最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病,占83.33%。温暖季节足癣发生率高于寒冷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皮肤癣菌,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病原菌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环境等情况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29例,采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25-(OH)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空腹血糖、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的关联。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存在显著负相关(β=-0.007,P=0.018)。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25-(OH)D水平仍与空腹血糖呈显著负相关(β=-0.008,P=0.006)。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25-(OH)D水平与空腹血糖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