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芩和鱼腥草两种中药水煎液对肺炎克雷伯菌(KP)被膜生成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鉴定细菌被膜,改良平板法建立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模型,微量稀释法测定两种药水煎液以及头孢他啶对3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TT法建立肺炎克雷伯菌被膜生成标准曲线。实验根据药物分为黄芩组、鱼腥草组、头孢他啶组和空白对照组。对应上述测定菌株的药物MIC浓度,运用MTT法检测四组生物被膜的模型用药前后的活菌数。结果黄芩水煎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8~32 mg/mL,鱼腥草水煎液为125~500 mg/mL以及头孢他啶对KP的MIC为0.125~256 mg/mL。30株生物被膜模型在黄芩和鱼腥草的作用后,黄芩组和鱼腥草组的活菌数分别为(7.49±0.08)lg CFU/mL和(7.42±0.07)lg CFU/mL,空白对照组活菌数为(8.17±0.11)lg CFU/mL,用药后活菌数明显下降,黄芩组、鱼腥草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生物被膜活菌数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与鱼腥草水煎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黄芩对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长、生物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 制备黄芩药液,以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试验菌株,平板法检测黄芩液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2 MIC、1/4 MIC、1/8 MIC、1/16 MI黄芩液,与未添加黄芩液作对比,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600值,绘制细菌生长曲线,了解黄芩是否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48孔培养板中建立肺炎克雷伯菌体外生物膜模型,建模初期实验组分别加入黄芩液使其终浓度为1/2MIC、1/4MIC、1/8MIC、1/16MIC,与空白对照组于1、3、7 d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黄芩液对肺炎克雷伯菌黏附、生物膜形成时间、厚度以及形态的影响。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中分别加入0、1/2MIC、1/4MIC、1/8MIC、1/16MIC黄芩液,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 【结果】 平板法检测黄芩液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32 mg/mL和64 mg/mL。在不同浓度黄芩液作用下,肺炎克雷伯菌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其中以1/2MIC浓度减慢最为明显。体外生物膜模型试验显示,建模1 d和3 d时,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形成的绿色荧光生物膜减少;建模7 d,黄芩液终浓度为1/2 MIC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形成的绿色荧光生物膜有所减少,并出现大量红色死细菌,1/4MIC、1/8MIC、1/16MIC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形成的生物膜规模大体一致。药敏试验中,1/2 MIC、1/4MIC、1/8MIC实验组能逆转细菌对头孢类、喹诺酮类、单酰胺环类的新型β-内酰胺等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论】 黄芩可通过抑制肺炎克雷伯菌体外长、生物膜形成而抑制其生长,能增强耐药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感方对11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使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肺感方对不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肺感方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球菌、铅黄肠球菌的MIC分别为62.5,62.5,125,31.25,250,500 g/L,相应的MBC为:62.5,62.5,250,31.25,500,1 000 g/L;对临床分离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MIC和MBC均分别为250,500 g/L;对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无明显体外抗菌作用.结论:肺感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铅黄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及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具有体外抗菌作用,其中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4.
法罗培南对临床分离194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法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法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对194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统计MIC50。MIC90及敏感率。结果:法罗培南对所有194株细菌,MIC50≤1μg/ml,MIC90≤4μg/ml,敏感率均在90%以上。对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法罗培南的MIC90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90相近,是头孢噻肟的MIC90的1/32;对变形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三者MIC90相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法罗培南的MIC90明显低于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头孢噻肟的MIC90。结论:法罗培南对临床分离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产酶株也同样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法罗培南有望成为国内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体外试验敏感的头孢吡肟对大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体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2株,建立2组大鼠肺炎模型。2株菌体外试验对头孢噻肟均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敏感,对头孢吡肟分别为:第1组敏感,第2组耐药。每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及上述三种抗生素。治疗96h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第1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头孢吡肟组死亡率(25%、20%)、肺组织匀浆活菌计数(lgCFU/g)(10·79±2·80、10·97±3·74)明显低于头孢噻肟组、对照组(63·6%和68·0%;15·97±5·52和15·70±5·57)(P<0·05)。第2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死亡率(21·4%)、肺组织匀浆活菌计数(10·68±2·33)明显低于头孢噻肟组、对照组(57·9%和66·7%;15·54±5·40和15·76±4·62)(P<0·05)。头孢吡肟组死亡率(42·9%)及肺组织匀浆活菌计数(12·08±1·81)与对照组、头孢噻肟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外试验敏感的头孢吡肟治疗大鼠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可降低死亡率、减少肺组织匀浆活菌计数,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头孢他啶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刚果红染色鉴定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透析后腹膜透析液一腹膜透析管系统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分别用连续稀释涂板细菌菌落计数和银染法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在低浓度(1 ×MIC)和高浓度(1×MBC)头孢他啶作用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该大肠杆菌菌株建模7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低浓度头孢他啶对成熟生物被膜作用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头孢他啶能显著减少成熟生物被膜内活菌数(P<0.01),且破坏生物被膜作用明显.结论 高浓度头孢他啶能破坏成熟大肠杆菌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评价肺感方单用或联用抗生素对临床分离的肺部多重耐药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肺感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标准金葡菌、临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肺感方分别与3种抗生素联用后对上述6种菌株的MIC。[结果]肺感方对这6种菌株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MIC值为0.0195~0.156 g/ml,MBC值为0.156~0.3125 g/ml;肺感方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临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表现为协同作用;联合左氧氟沙星对抗鲍曼不动杆菌为协同作用,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抗鲍曼不动杆菌为相加作用,联合左氧氟沙星对抗铜绿假单胞菌为相加作用。[结论]肺感方对临床分离的6种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联合抗生素对耐药菌有选择性协同或相加作用,并可明显降低抗生素的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体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BF)的培养、诱导和观察,研究磷霉素(FOS)对BF的作用.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葡萄球菌和质控菌株ATCC25922,ATCC25923采用胰酶肉汤培养基(TSB-teflon)系统和生理盐水(NS-teflon)系统进行BF的培养、诱导和聚焦显微镜观察BF、琼脂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经过1、3、7天的孵育,临床分离菌的生物被膜的堆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加入磷霉素后生物被膜的生长受到抑制.有无生物被膜组、有无磷霉素组MIC差别显著(P<0.05).结论 磷霉素在体外对葡萄球菌BF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干文君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1):617-617
本文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s)检测及耐药监测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来源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6月从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 1 2 8株 ,肺炎克雷伯菌 4 1株。1 .2 药敏纸片 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 /棒酸、头孢他啶 /棒酸、亚胺培南为OX OID公司产品 ,由默沙东公司提供。氨苄青霉素等 1 1种抗菌药物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1 .3 菌株鉴定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 2 0E生化条作细菌鉴定。1 .4 ESBLs检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生物被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菌(A组)、生物被膜菌(B组)、亚胺培南作用生物被膜菌(C组)、头孢西丁作用生物被膜菌(D组)、阿奇霉素作用生物被膜菌(E组)产生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B组β-内酰胺酶活性(0.550±0.099)u/mg高于A组(0.333±0.029)u/mg,是A组1.65倍(P<0.01);C组(0.773±0.038)u/mg、D组(0.663±0.056)u/mg均高于B组(P<0.01);C组高于D组(P<0.01);B组高于E组(0.417±0.025)u/mg(P<0.01)。结论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主要原因之一,阿奇霉素能够减少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黄芩素(Baicale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早期、成熟生物膜(biofilm,BF)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编号为1754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黄芩素组),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建模3 d,荧光显微镜发现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g/mL、32μg/mL的实验组形成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载体表面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0±0.27、4.24±0.31、5.26±0.45,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5.69±0.18(P<0.05);建模7 d荧光显微镜观察,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g/mL、32μg/mL的实验组仅见少许散在生物膜,BF结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稀薄,其BF内细菌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4±0.12、4.69±0.41、5.63±0.10亦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6.08±0.10(P<0.05)。结论黄芩素在体外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4变化对胰腺移植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杂种长白猪24只,分为对照组、移植组和免疫抑制治疗组。移植组为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组在进行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移植手术同时应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甲强龙三联治疗方案。术前1d和移植手术后1、3、5、7d采猪静脉血。检测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4在CD4^+细胞中的表达,并取移植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进行评分。结果①术后1~7d移植组IFN-γ表达呈进行性上调,免疫抑制组轻度上调,在术后1、3、5、7d移植组与免疫抑制组IFN-γ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移植组IL-4的表达呈进行性下调,免疫抑制组IL-4表达进行性上调,在术后3、5、7d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IL-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血糖、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移植组相比,免疫抑制组术后5d和7d胰腺排斥反应程度较轻(P〈0.05)。结论监测Th1(IFN-γ)和Th2(IL-4)型细胞因子变化可以早期发现胰腺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治疗可以下调Th1(IFN-γ)细胞因子表达,上调Th2(IL-4)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胸腺喷丁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联合胸腺喷丁治疗组(观察组)和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于发病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胸腺喷丁静脉滴注,2组均于入院的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并观察2组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及预后。结果入院第1天2组患者CD3+、CD4+、CD8+细胞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3天、第7天观察组CD3+、CD4+细胞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D8+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CD4+细胞在入院第7天与第1天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细胞第7天较第1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细胞在第1、3、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第3天、第7天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颅内感染率、肺部感染率、泌尿系感染率及多部位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预后等级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胸腺喷丁治疗脑出血可以改善T细胞亚群受损情况,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对预后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36-40+封三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和罗哌卡因对SD大鼠血液中IL-1、IL-6、IL-10,创面周围GM-CSF的表达、创面愈合及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B组大鼠鼠尾静脉注射布托啡诺0.3 mg/(kg·12 h),R组大鼠创面周围浸润注射0.5%的罗哌卡因1 mL/(kg·12 h),B+R组大鼠鼠尾静脉注射布托啡诺0.3 mg/(kg·12 h)和创面周围浸润注射0.5%的罗哌卡因1 mL/(kg·12 h),C组大鼠鼠尾静脉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在造模后的第3、7、10天,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IL-6、IL-10和创面GM-CSF的含量,每组剩余4只SD大鼠用来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后瘢痕面积。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创面病理变化。结果在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B+R组IL-1、IL-6的含量低于C组(P0.05);在第3天和第10天,B组和B+R组IL-10的含量高于C组(P0.05);在第3天和第7天,B+R组的GM-CSF/BCA的比值高于C组和R组(P0.05);B组、R组和B+R组愈合时间均短于C组(P0.05),而B+R组在创面愈合率和瘢痕面积方面优于C组和R组(P0.05);B+R组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学表现优于C组、B组和R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可以通过抑制IL-1和IL-6的表达、增强IL-10和GM-CSF的表达,使创面更快更好地愈合,减少创面愈合后的瘢痕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判断超声乳化及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程度.方法:将30只青紫蓝家兔随机分3组,即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和正常对照组.于术后1、3、7、14和28 d抽取房水;测定钙离子、IL-8.在术后第28天,取出植入的人工晶体,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手术两组术后房水中IL-8含量在1、3、7和14 d均升高(P<0.05),在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P<0.01),28 d恢复正常(P>0.05);但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房水中IL-8含量在术后第1、3和7天明显低于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手术两组房水中钙离子浓度在1、3、7 d均降低(P<0.05),在术后第3天钙离子浓度最低(P<0.01),28 d基本恢复正常(P>0.05);钙离子浓度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与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28天植入晶体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晶体表面附着一些吞噬细胞;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比晶状体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吞噬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IL-8、Ca2+参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症反应;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炎症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6.
陈荣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293-296, 301
目的观察兔膝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后关节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PCL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的机制。方法将8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40只)和PCL损伤组(40只),假手术组行右后肢髌旁内侧切口后,显露PCL,再缝合切口,PCL损伤组行右后肢髌旁内侧切口后,将PCL切断1/2,再缝合切口。分别于造模术后第3、7、14和21天随机处死假手术组和PCL损伤组的大白兔各10只,留取右后肢膝关节关节液、滑膜和PCL组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关节液中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滑膜和PCL组织中MMP-1、MMP-2、MMP-3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术后,PCL损伤组灌洗液中的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 < 0.01),术后第3天,PCL损伤组灌洗液中的各炎性因子含量均达到高峰值,第7、14和21天,PCL损伤组灌洗液中的各炎性因子含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造模术后,PCL损伤组的滑膜组织和PCL组织中的MMP-1、MMP-2、MMP-3 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增高(P < 0.01),术后第3天,PCL损伤组的滑膜组织和PCL组织中的MMPs mRNA表达均达到高峰值,第7、14和21天,PCL损伤组的滑膜组织和PCL组织中的MMPs mRNA表达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兔膝PCL损伤后,关节液中炎性因子增高、滑膜及PCL组织中MMPs活性增强引发的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可能是PCL损伤后自我修复困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身低能量光疗(LLLT)对重度烧伤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烧伤组、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和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每组10只.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在烧伤后均给予低强度LED光(640 nm)照射全身,分别照射5 min/d、15min/d、5 min×3次/d.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d,造模后即刻,造模后第1、3、7、14天取尾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含量,计数静脉血白细胞;并于造模后第3、7、14天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造模后第1天时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升高(P<0.05),而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及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分别于造模后第1、7天时升高(P<0.05);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均在造模后第1天时下降(P<0.05),后逐渐恢复,但恢复速度不一;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血清IL-6含最均在造模后第1天时升高(P<0.05),后下降,但单纯烧伤组下降幅度大于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而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于造模后第3天升高后下降,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呈持续升高态势(P<0.05).单纯烧伤组及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大鼠静脉血白细胞计数均于造模后第1天时升高并维持(P<0.05),其余各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烧伤后单次短时光照组、烧伤后单次长时光照组和烧伤后多次短时光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 全身LLLT可改善严重烧伤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d、IL-1β、11-6的含量及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促进创面愈合,且不同照射模式所产生的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18.
大鼠心脏移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后大鼠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Wistar→SD大鼠心脏移植组和正常SD大鼠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比值 ;对心脏移植组急性排斥反应 (AR)进行病理分级。结果 心脏移植组AR在术后第 5天最严重 ,第 7天减轻 ;CD4 T及CD8 T比正常大鼠组增高 ;CD4 T在术后第 3,5天高于正常 ,CD8 T在术后第 1,5 ,7天出现显著性增高 ;CD4 T/CD8 T的比值在术后第 7天低于其他时间段和正常组 ,且比值小于 1。结论 心脏移植后CD4 T及CD8 T总体细胞数升高 ;当杀伤性CD8 T细胞上升时 ,排斥反应有所加重 ;CD4 T/CD8 T的比值 ,在心脏移植后第 7天低于 1,同时排斥反应减轻 ,推测心脏移植后出现了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象皮生肌膏对大鼠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PTEN、p-AKT、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象皮生肌膏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从72只SD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8只为空白组,其余54只大鼠使用全层皮肤缺损法制备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8只。造模完成后实验组予象皮生肌膏外敷,对照组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敷,模型组和空白组予生理盐水外涂,于造模后的第3、7、14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ELISA检测各组皮肤组织PTEN、p-AKT、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第3、7、14天实验组、对照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第3、7、14天皮肤组织完整,前后无明显形态学变化;模型组第3、7天创面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大量坏死脱落,第14天见少量毛细血管形成;实验组及对照组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表皮灶性坏死脱落,第7、14天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较多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基本形成。第3、7、14天空白组PTEN、p-AKT、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第3、7、14天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达到最低水平(P<0.05)。第3、7、14天模型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P<0.05)。第3、7、14天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P<0.05)。结论象皮生肌膏能降低大鼠创面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AKT、VEGF蛋白表达水平,加快慢性创面愈合速度,调控PTEN/AKT/VEGF信号通路可能是象皮生肌膏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薛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139-140,143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对机体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营养液进行营养支持。两组均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营养支持第1、3、5、7天时T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营养治疗第3、5、7天时CD3+、CD4+、CD8+、CD4+/CD8+均较第1天降低,而研究组患者治疗第3、5天时上述指标明显升高,第7天时较第1天无明显变化,两组第3、5、7天时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治疗第3、5、7天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均降低,但是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免疫营养支持的研究组患者存活率、脓毒症发生率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烧伤患者肠内免疫营养支持,配合综合护理,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存活率,效果良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