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生物被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菌(A组)、生物被膜菌(B组)、亚胺培南作用生物被膜菌(C组)、头孢西丁作用生物被膜菌(D组)、阿奇霉素作用生物被膜菌(E组)产生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B组β-内酰胺酶活性(0.550±0.099)u/mg高于A组(0.333±0.029)u/mg,是A组1.65倍(P<0.01);C组(0.773±0.038)u/mg、D组(0.663±0.056)u/mg均高于B组(P<0.01);C组高于D组(P<0.01);B组高于E组(0.417±0.025)u/mg(P<0.01)。结论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主要原因之一,阿奇霉素能够减少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Ambroxol Hydrochloride,Amb)联合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 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影响.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粘液型菌株PDO300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mb组、LFX组、Amb与LFX联合作用组,二倍稀释法测定LFX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测定BF形成量.结果 PDO300培养7d后可形成稳定的BF.与单独应用LFX相对比,Amb与LFX联合作用后测定载体表面BF值显著降低(P<0.01),且载体表面BF随着LFX浓度增高而减少.结论 Amb可显著增强LFX对BF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Ambroxol Hydrochloride,Amb)联合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影响。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粘液型菌株PDO300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mb组、LFX组、Amb与LFX联合作用组,二倍稀释法测定LFX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测定BF形成量。结果 PDO300培养7d后可形成稳定的BF。与单独应用LFX相对比,Amb与LFX联合作用后测定载体表面BF值显著降低(P〈0.01),且载体表面BF随着LFX浓度增高而减少。结论 Amb可显著增强LFX对BF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4.
肺炎克雷伯菌(KPN)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正常人的呼吸道和肠道常有寄生,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和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可引起下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血液、手术切口、颅内、皮肤软组织等感染[1].  相似文献   

5.
106种中药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抗菌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06种中药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抗菌作用的实验观察周邦靖1张友菊2(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学校)关键词中药肺炎克雷伯氏菌抗菌作用中图分类号R286.81中药抗菌作用研究的文献甚多,但是有关中药对肺炎克雷伯氏的抗菌作用尚未见报告。为了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体外诱导敏感肺炎克雷伯菌(KPn)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对临床分离的敏感肺炎克雷伯菌体外使用环丙沙星,采用多步法诱导耐药,并随机选择10对临床分离敏感菌和诱导后高度耐药菌进行GyrA基因QRDR(喹诺酮抗性区,quinolone resistant-determining region)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DSPAGE电泳鉴定外膜外排泵蛋白TolC及膜孔蛋白porin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后的KPn均成为耐药菌,其中高度耐药菌占73.81%。10株诱导的耐药菌中Ser83突变率为30%;膜孔蛋白porin表达均减少,外排泵蛋白TolC表达均增多。结论环丙沙星的使用与KPn耐药密切相关,并可引起KPn多种耐药分子产生。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金银花活性成分异绿原酸对早期、成熟期烟曲霉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异绿原酸对受试烟曲霉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构建体外早期、成熟期静止生物被膜模型并用不同浓度(64、128、256、512、1024μg/mL)的异绿原酸组分别作用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生物被膜内存活菌;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被膜形态学改变;结晶紫染色法定量生物被膜。比较各组MIC和MFC。结果异绿原酸对受试烟曲霉菌株的MIC和MFC均大于1024μg/mL;不论早期或成熟期,空白对照组和异绿原酸各浓度组生物被膜内菌体在CLSM下均以绿色的活菌为主;电镜观察证实异绿原酸可破坏早期、成熟期的生物被膜结构,使胞外基质减少,菌体轮廓清晰;当异绿原酸浓度达到256μg/mL时,可以使载体上不同时期生物被膜的量明显降低,256、512、1024μg/mL异绿原酸组生物被膜定量与空白对照组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绿原酸在体外不能杀死烟曲霉生物被膜内菌体,但可对烟曲霉早期和成熟期生物被膜产生破坏作用,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WHONET5分析2006年6月~2007年6月临床分离的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未发生耐药;痰、血、尿三类标本间耐药率无明显差异。检出产ESBLs细菌97株,检出率34.5%。结论:肺炎克雷伯菌除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未发生耐药外,对其他抗生素均已高度耐药;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BF)的体外模型,研究红霉素(EM)对细菌BF的影响及对左氧氟沙星(LFX)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BF的培养,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银染法快速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BF的变化。将头孢他啶(CAZ)、LFX单独或分别与EM联合作用于早期BF和成熟BF,连续稀释法进行各组几个作用时间的存活菌菌落计数,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小剂量的EM即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对吸痰管载体的黏附和抑制BF的形成(P〈0.01)。无论是对早期BF或成熟BF,LFX对BF内细菌的杀菌活性均强于CAZ(P〈0.01),LFX与EM联合应用后效果优于LFX单独应用(P〈0.01)。结论:相对于CAZ,LFX对BF有较强的通透性,对BF内细菌有较强的清除作用。EM可以减少细菌的黏附,抑制铜绿假单胞菌BF的形成,增加抗菌药物对BF的渗透性,从而增强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作用。LFX和EM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是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阿奇霉素标准品用生理盐水配成不同的浓度,与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作用,6d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的情况。结果未用阿奇霉素的硅胶片上可见较厚的生物被膜形成,而应用阿奇霉素后可见生物被膜较对照组薄且有碎裂,其变化与阿奇霉素的浓度相关。结论阿奇霉素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肺炎克雷伯菌LuxR家族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与回补株,分析KbvR在肺炎克雷伯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及荚膜 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自杀载体pKO3-Km质粒构建KbvR基因敲除株,然后扩增出包含KbvR基因编码区、启动子结合区及 转录终止区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T-easy质粒上构建KbvR基因回补株。绘制不同菌株生长曲线,了解KbvR对细菌生长的 影响。通过结晶紫定量实验检测KbvR基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拉丝实验、离心试验及RT-PCR检测KbvR基因对细菌荚 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KbvR基因缺失突变株及回补株,RT-PCR结果显示KbvR基因在缺失突变株中不表达,在回补株 中重新表达。KbvR基因不影响细菌的生长速度,基因敲除株后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荚膜生成能力下降。体外试管静止培养48 h, 与野生株相比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而KbvR基因回补株在液体培养基表面能形成明显生物膜。结晶紫染 色定量实验发现,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低于野生株(P<0.01)。超粘性实验和RT-PCR结果均显示,KbvR基因缺 失突变株荚膜形成能力明显下降,说明KbvR基因影响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和荚膜的形成。结论KbvR基因作为密度感应系统 LuxR孤儿调控转录因子,正调控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形成。荚膜是细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KbvR基因可通过影响荚膜 形成而调控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的分子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Zhang Y  Li J  Zhao M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79-283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MIC≥8mg/L)加舒巴坦后头孢哌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降低2倍以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分子特性。方法 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测定分子量及等电点以及酶动力。结果 4株为克雷伯杆菌含有TEM型基因,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TEM型酶的氨基酸序列与TEM-1相比在117位及118位发生了氨基酸变异。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都产生2种以上的酶,等电点从5.4-9.3,相对分子量从23000-34000。酶动力学研究表明,肺炎克雷伯杆菌中99592及99607产生的酶能够水解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及头孢曲松,并且99592的酶活性大于99607的酶活性。结论 肺炎克雷伯杆菌可能产生新的抑制剂敏感的TEM型超广谱酶。  相似文献   

13.
黄静静  崔巍 《浙江医学》2015,37(20):1677-1680
目的 分析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耐碳青霉烯类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细菌耐药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190例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并结合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影响肺炎克雷伯杆菌耐碳青霉烯类的相关因素,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0例患者的细菌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到230个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从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占首位(60.0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共分离到130株(56.52%),2009至2011年3年间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产生与感染部位数目、碳青霉烯类的使用密切相关(均P<0.05);MODS、恶性肿瘤、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APACHE)II评分、喹诺酮类的使用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肺炎克雷伯杆菌耐碳青霉烯类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耐药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APACHEII评分及喹诺酮类的使用与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的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Kle.p)感染对小鼠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热灭活的Kle.p感染小鼠肺部建立急性肺炎模型,分离并纯化中性粒细胞(PMN),用RT-PCR、Western blotting、ELISA等方法检测PMN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改变。结果 Kle.p感染促进了早期小鼠中性粒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及分泌,TNF-αmRNA表达在感染6h最高,12h后降低;IL-1β的mRNA表达在感染12h最强;24h后两者表达均减弱,但仍显著强于对照组。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6h后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量最高,24h后表达明显减少。ELISA结果显示,TNF-α分泌量在感染后6h最高,24h后明显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IL-1β分泌量峰值在感染12h后出现。结论 TNF-α可能主要参与小鼠感染热灭活Kle.p早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而IL-1β则主要参与感染中后期的PMN免疫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产碳青霉烯酶KPC-2肺炎克雷伯菌局部流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机制及其同源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6年3月~9月我院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肺炎克雷伯菌共10株,采用Etest法测定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通过等电聚焦电泳(IEF)检测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接合试验和Southern杂交进行基因定位;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这些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0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产KPC-2(pl 6.7)、DHA-1(pl 7.8)和SHV-28(pl 7.6),其中3株同时产TEM-1广谱酶(pl 5.4).blaKPC-2位于60kb左右可接合性质粒上.10株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但对多黏菌素,替加环素,复方SMZ敏感.PFGE证实为同一克隆株的传播.结论 质粒介导的KPC-2造成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并在我院短暂流行;携带KPC-2基因的临床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肺炎克雷伯菌各型菌株的耐药现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改进的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型法(RAPD)基因分型技术,对分离自门诊和住院患者的48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菌株进行12种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48株肺炎克雷伯菌41株有稳定的RAPD带型,共分16型,同型菌株药敏结果基本相同。结论该院呼吸科R ICU存在肺炎克雷伯菌的小流行;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重点病区的消毒隔离措施,是控制医院感染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Xiong Z  Zhu D  Zhang Y  Wa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76-1479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的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发生率、耐药性、流行性以及酶的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双纸片法、琼脂稀释法、PCR、脉冲场电泳对199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559株肺克雷伯菌和427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23.6%,产ESBL菌株主要分布于ICU和神经外科病房,对大多数的β-内酰胺酶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PFGE显示,产ESBL菌株(尤其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株)在ICU病房中存在同一菌株的克隆传播;PCR检测显示TEM型是最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型别,CTX-M型ESBL亦较为普遍。结论:产ESBL菌株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较为普遍,而且为多重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中存在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携带不同耐药基因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生长适应性及毒力作用的影响。方法 通过PCR方法扩增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OXA、blaIMP)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blaSHV、blaCTX、blaLAP),测序确定基因型。扩增7个管家基因rpoB、gapA、mdh、pgi、phoE、infB和tonB,测序确定基因型并获得菌株ST类型。根据所携带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不同,将菌株进行分组,在不同亚胺培南抗生素浓度(0、2、8 mg/mL)下培养细菌,绘制生长曲线,比较各组细菌的生长适应性变化;通过线虫侵染模型用CRKP感染线虫,绘制线虫生存曲线,比较各组细菌对线虫的毒力作用。结果 无抗生素压力下各组菌株生长适应性相似;在2 mg/mL亚胺培南培养基中,双抗性基因组中blaKPC+blaNDM组、blaIMP+blaOXA组生长适应性最强,单抗性基因组中blaIMP组生长适应性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 mg/mL亚胺培南培养基中,双抗性基因组中blaKPC+blaNDM组和blaNDM+blaOXA组生长适应性最强,且分别强于单抗性基因组blaKPC组和blaOXA组;单抗性基因组中blaOXA组生长适应性最弱,blaKPC和blaNDM生长最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抗生素压力下,各组菌株对线虫毒力作用有所不同,blaKPC组、blaKPC+blaNDM组和blaIMP+blaOXA组生存曲线右移,线虫中位生存时间延长,菌株毒力减弱;blaIMP+blaNDM组生存曲线左移,线虫中位生存时间缩短,菌株毒力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携带不同的耐药基因以及携带单个或多个耐药基因均会对菌株的生长适应性和毒力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5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氏菌分布以痰液及支气管吸出物为主,其次为中段尿和咽拭子。科室分布以重症医学科(ICU)最多,其次是呼吸内科,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为53.7%;药敏结果显示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8.9%。结论:我院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对左氧氟沙星较高,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加强耐药菌检测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