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无偿献血者的实验室传染病检测结果以及人群特征,为制定招募无偿献血的策略、提高临床安全用血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武侯区无偿献血点连续6年共13 312人次无偿献血者按不同分布特征分类,对血液检测进行初筛和分析。结果 成都市武侯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者的丙肝、梅毒、HIV血液检测初筛不合格率分别为0.5%、0.4%、0.3%。其6年间丙肝和梅毒阳性率总体有下降的趋势,而HIV总体变化不明显。梅毒阳性率以18~25岁年龄组最低(0.2%)、36~55岁最高(0.6%),不同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肝与艾滋病都是以18~25岁的阳性率最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2016—2021年无偿献血人群中丙肝、梅毒、HIV检测初筛的不合格率较高。因此,应继续加强酶免和核酸检测工作,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严格开展血液样本传染病筛查,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健康教育与输血安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对无偿献血人群的血液标本进行艾滋病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检测的血液标本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 0 0 1 3 % ,梅毒抗体阳性率为 0 70 %。结论 江门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梅毒感染率较高 ,要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个人危险行为 ,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善石门县血液安全状况,控制艾滋病、丙肝、乙肝、梅毒等疾病经过输血途径传播。方法调查有偿献血员和无偿献血员的HIV、HBsAg、丙肝、梅毒感染状况;分别对卫生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生、检验人员、血库工作人员、政府领导和普通居民开展安全用血健康教育;倡导医院用血来自无偿献血。结果有偿献血员丙肝感染率是无偿献血员的14倍;2007年与2002年相比,住院病人输血率由10.86%下降为3.47%;居民输血风险知识知晓率由以前的54.1%上升为94.7%;医院取缔了输血队,所有临床用血均来自无偿献血。结论通过安全用血健康教育干预项目实施,建立了安全用血机制,转变了医务人员用血观念和行为,确保了临床用血安全,有效地控制了艾滋病等输血性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传播标志物分布情况及流行趋势,提出预防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2007年-2014年嘉兴地区无偿献血者320 312人次的血液标本,用速率法检测ALT,ELISA检测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抗-HIV筛查不合格标本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结果检测320 312人次,不合格6 558人次,总不合格率为2.05%。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79%~2.76%,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志物ALT、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5%、0.43%、0.34%、0.22%和0.54%,不合格标本构成比分别为26.22%、20.90%、16.19%、10.58%和26.11%。确认抗-HIV阳性33例,2007年-2013年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人数逐年增加,2013年达13例,但2014年仅检测到3例阳性。结论应加强对献血人群献血前的健康评估、咨询,降低ALT和HBs Ag、抗-HCV和抗-TP的不合格率,改进抗-HIV初筛方法,降低假阳性率,保证用血安全前提下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加强合格献血者的招募,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方法对2009-2013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偿献血者梅毒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评估和筛查,排除高危人群,降低梅毒的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人群梅毒(TP)流行状况,为制定招募安全血源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娄底市无偿献血者梅毒(TP)抗体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状况分析统计.结果 无偿献血者TP检测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0.21%上升到2008年的0.43%;献血者男、女性别TP不合格率基本一致,分别为0.29%和0.32%;TP不合格率主要是30~40岁的男性献血者和18~30岁女性献血者,分别为0.91%和0.50%;TP不合格献血者主要分布在城市、无固定职业者、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 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TP等性传播疾病的血液检测,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的不合格率,为确保血液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龙岗区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艾滋病和乙肝的感染情况.为加强血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全区无偿献血登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完成38778人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其中男性26646名,女性12132名,男女比值为2.196。在38778名无偿献血人员中,梅毒(TP)初筛阳性196人,检出率为0.51%:艾滋病(HIV)阳性检出6人,检出率为0.02%;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256人,检出率为0.66%。结论献血人群性病及乙肝感染率逐年上升,控制经血传播梅毒、HIV和乙肝感染是当务之急。加强血液管理。坚决杜绝非法采供血行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大力推广无偿献血.提高血液质量.推广成分输血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口岸出入境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与梅毒、艾滋病病毒(HIV)、乙肝、丙肝共感染状况。方法对2009-2011年在重庆口岸出入境的人群开展HIV、梅毒、乙肝、丙肝检测,对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重庆口岸共监测出入境人员54100名,梅毒抗体阳性963例,检出率1.78%。合并感染情况为:963例梅毒阳性感染者中,乙肝合并感染91例;梅毒与HIV合并感染4例,占HIV感染总数的10%(HIV阳性40例);梅毒与丙肝合并感染10例;梅毒、乙肝、丙肝三种合并感染2例;梅毒、乙肝、HIV合并感染1例;总合并感染率0.20%。结论应加强我国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监测工作,尤其是劳务人员的监测,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以防止梅毒通过国境口岸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献血员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人群的特征。方法对自愿无偿献血的人进行初筛检测ALT和HBsAg,分析血清ALT、HBsAg阳性率、年龄、体质量、献血季节与血液初筛合格率的关系。结果 2011-2013年本站自愿献血22 512人次,总份数24 512份,其中22 284份血液合格,2 228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1%;三年间初筛人群的血液ALT、HBsAg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不同体质量、不同献血季节的无偿献血者的初筛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献血员血液初筛的检测不合格人群血清ALT、HBsAg的调查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应大力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初筛检测的力度,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人员招募和临床安全用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2014年无偿献血人员的血液样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0年-2014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共检测出梅毒抗体阳性748例,阳性率为0.55%(748/135 250)。女性患梅毒的风险是男性的1.22倍(OR=1.22,95%CI:1.05~1.41)。梅毒阳性率随着年龄组的升高而增加,其中30岁~39岁组患梅毒的风险是17岁~29岁组的1.38倍(OR=1.38,95%CI:1.15~1.64),40岁~60岁组患梅毒的风险是17岁~29岁组的1.52倍(OR=1.52,95%CI:1.28~1.80);研究对象在A型、B型、AB型和O型血中的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59%、0.50%、0.58%和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0年-2014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较2005年-2008年略有上升,应进一步加强梅毒疫情的防控,采取对无偿献血人员的健康宣教和体检征询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无偿献血现场中开展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的效果,研究其应用意义。方法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选取2017年1—5月无偿献血者50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献血者进行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检测血液样本为A组,未开展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检测血液样本为B组。A、B组血液样本均送实验室检测,对比检测合格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不合格22份,不合格率8.8%,其中HBsAg不合格9份,不合格率3.6%,ALT不合格13份,不合格率5.2%;B组不合格45份,不合格率18.0%,其中HBsAg不合格20份,不合格率8.0%,ALT不合格25份,不合格率10.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现场中开展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能够有效提升无偿献血合格率,降低报废率,避免血液交叉感染,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无偿献血输血感染性疾病真实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2008-2012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总不合格率和单个项目不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 检测1404717份血液标本,不合格总数为40000份,不合格率为2.85%.广州市无偿献血输血感染性疾病HBV、抗-HCV、梅毒和抗-HIV流行率分别为1.9%、0.36%、0.56%万和0.02%.结论 应提高试剂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一步确保输血安全;另外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以确保血源安全.  相似文献   

13.
江门市献血筛查回顾及献血者血清学指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献血筛查回顾性研究 ,以确立最佳献血模式和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严格体检 ;HBsAg、抗 -HCV、抗 -HIV均采用ELISA法 ;梅毒检测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 ;Hb应用硫酸铜比重法 ,其后采用XK2血红蛋白仪检测。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志愿组不合格人次占 5 .5 8% ,计划组和有偿组分别占 14 .69%和 7.80 %。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人次志愿组占 3 .64 % ,计划组和有偿组分别占 14 .3 0 %和 18.2 3 %。以志愿献血组分别与计划组和有偿组比较 ,所得P值皆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志愿献血应成为最佳献血模式 ,既能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 ,又能促进无偿献血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2009年~2010年吸毒人员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苏州市吸毒人群中HIV、梅毒及丙肝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梅毒与丙肝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吸毒人员进行询问,并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结果:检测戒毒所新入所人员600名,检出HIV抗体阳性5名,HIV感染率为0.83%,梅毒感染率3.00%,丙肝感染率26.83%。结论:应在全社会及吸毒人群中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防止艾滋病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同时开展多病种联合监测,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血液事业发展道路个体卖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自愿献血。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通过国家卫生部验收——由中心血站升格血液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统一采供血——个体供血向无偿献血转轨——计划无偿献血转化为自愿无偿献血。采供血程序宣传发动——登记体检——采集血液——检测化验——分离成分——贮存保管——在全方位质量控制下供应临床。血液检测项目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比重等血液价格血液本身是没有价格的,血液中心收取的费用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制定的血液采供血环节中的技术服务性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曲线拟合对2004年-2014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预测研究,以便采取措施保障血液安全。方法收集2004年-2014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反应性结果,计算年度阳性率,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并预测2015年梅毒阳性率。结果 2004年-2014年本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阳性率为2.421‰,比较决定系数r~2,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最好,方程为y=2.361-0.869x+0.207x~2-0.011x~3,r~2=0.803,P0.05。预测2015年梅毒阳性率为2.399‰。结论本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三次回归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吻合程度较好,该模型可以作为预测梅毒感染率的预测预警模型,为采取措施降低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血液质量,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宁波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总计献血329541人次,其中多次献血者(捐献全血或者成分血2次以上)147712人次(44.8%),初次献血者181829人次(55.2N),初次献血者的HBsAg、抗-HCV、抗-HIVI/Ⅱ、抗-TP检测阳性率分别是多次献血者的3.9倍、4.2倍、5.2倍、6.2倍。结论;多次无偿献血人群是低危人群,应调整招募策略,使其成为固定献血者,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8.
在1998年10月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的实施,志愿无偿献血人数的不断增加,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逐年上升,但人们对血站成本支出不甚了解,往往引起误解。我们认为,血站的成本要素构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一次性消耗材料费:指血液从采集到用于临未病人所发生的材料消耗.主要包括采集耗材、制备成分血的耗材2个方面。(2)检测费:血液采集后要用2种不同试剂对其进行转氨酶、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等项目的检测。(3)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东莞口岸出入境人员2003—2009年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感染现状。〔方法〕采用哨点监测方法,于2003—2009年在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采集监测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梅毒抗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HCV)抗体检测,采用SPSS13.0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2003—2009年,东莞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梅毒、乙肝表面抗原和丙肝抗体的总感染率分别为0.01%、0.18%、5.31%和0.18%。不同类别的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东莞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艾滋病等传染病流行仍较严重,应继续加强监测,最大程度地降低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阳性率,减少性病传染病向境内传播。  相似文献   

20.
暗娼是性病/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人群,在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中起到桥梁作用,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工作是目前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为了解江西省某县暗娼艾滋病知识、相关行为及艾滋病、梅毒、丙肝、乙肝感染情况,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活动提供依据,我中心于2009年4~6月,对本县宾馆、洗脚屋、路边店等场所的401名暗娼进行了HIV抗体、梅毒、丙肝、乙肝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