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异病同证”的血浆共同代谢物及其代谢机制。方法:对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脾虚证、湿热证和隐证的血浆代谢物谱进行代谢组学(GC-MS)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寻找其“异病同证”的共同代谢物,并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大肠癌和肝癌术后肝肾阴虚证共同的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和丙氨酸,其代谢调控以氨基酸的降解为主;脾虚证共同的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葡萄糖、赖氨酸和肌醇,氨基酸的降解和糖类的分解功能受到影响;湿热证的共同代谢物是甘氨酸、尿素、色氨酸、葡萄糖、丙酸、甘露醇、山梨醇和赖氨酸,以影响糖类物质分解和供能过程为主要特征。结论: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异病同证”的有效工具之一。大肠癌、肝癌术后在肝肾阴虚证、脾虚证和湿热证各有其共同的代谢物以及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2.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通过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比较探求湿热证的特性和共性;并借助无菌小鼠菌群移植等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湿热证候的因果关系。以期抛砖引玉,为证候研究探索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共性代谢物组特征.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强直性脊柱炎(AS)湿热证患者30例、痛风性关节炎(GA)湿热证患者29例及健康志愿者44例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比较AS湿热证患者、GA湿热证患者相对于健康志愿者(正常组)血清中与湿热证相关的共性差异代谢物组.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a-羟基丁酸、磷酸和甘露糖在GA和AS湿热证组血清中均明显升高,而乙醇胺则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α-羟基丁酸、磷酸、甘露糖和乙醇胺可能为风湿性疾病湿热证的共性代谢物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应着眼于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研究,研究同病异证中形成证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异病同证中形成同证的物质群。将传统的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密切结合,"证"才能够真正反映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轻重,特别是对于起病隐匿的患者更为重要,应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起来,并逐步量化。湿热证是风湿性疾病常见的证型之一,临床上清热祛湿能够有效地治疗多种风湿性疾病。建议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微量元素等代谢组学的角度深入研究风湿病湿热证的实质,寻找其物质基础,从而丰富中医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中医湿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储存在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库的中医诊断为湿证的DKD患者的粪便标本和血清标本,应用16s RNA高通量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检测DKD不同湿证亚型(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患者之间的差异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探索与湿证亚型相关的代谢通路,并将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相结合,探讨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41例DKD患者的粪便和血清标本,其中湿热证21例,水湿证13例,湿浊证7例;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水湿证和湿浊证的差异肠道菌群有7种,湿浊证和湿热证有13种,水湿证和湿热证有4种。代谢组学结果提示:DKD湿浊证和湿热证的差异血清代谢物有8种,主要富集在苯丙氨酸代谢和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通路(P<0.05);水湿证和湿热证有27种,主要富集在嘌呤代谢通路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水湿证和湿浊证有16种,主要富集在α-亚麻酸代谢通路(P<0.05)。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显示:共有46种差异血清代谢物与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见肾系疾病中肝肾阴虚证的血液代谢组学异同,从小分子代谢水平方面探讨"同证异病"的客观物质基础及其与病、证的关系。方法以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炎、慢性泌尿系感染、糖尿病肾病4种疾病中辨证为肝肾阴虚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技术,对其血液样品进行代谢产物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样品的分类信息和不同于正常人的差异变量。将上述差异变量进行不同病理组间对照,得到共有和特有的差异变量,在HMDB数据库和Wiki Pathways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检索,鉴定其特征代谢物及对应的代谢通路。结果肾系疾病肝肾阴虚证患者共有4个相同的代谢物不同于正常人,分别为2-(羟基亚氨基)-丙酸、L-同型半胱氨酸、十六酸和二鸟嘌呤核苷四磷酸;不同的特征代谢物共有57个,其中慢性肾衰竭18个,慢性肾炎16个,慢性泌尿系感染14个,糖尿病肾病9个。结论慢性肾系疾病中,中医"同证异病"的理论具有客观物质基础。相同证型有一致的物质基础(生物标志物);疾病不同,其对应的物质基础(生物标志物)有差异。"病""证"对患者的物质代谢均有影响,而"病"的影响可能大于"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肾阴虚及肝胆湿热两种典型证候(同病异证)的血清差异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通路,探寻虚、实两种典型证候的内在物质基础,以期从代谢水平上为中医证候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不同证候的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胆湿热证40例,肝肾阴虚证41例,隐证(无证可辨)者30例)中医症状及体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两种不同证型的临床信息分布规律及证候特征;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对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与之相匹配的60例健康人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经非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找出与乙肝肝硬化疾病本身及其两种典型证候相关的差异性物质;运用MetaboAnalyst 3.0数据库,寻找并解析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虚实两种证候间差异性物质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1)肝胆湿热证中出现频率较高(50%以上)的症状为小便色黄,口干,口苦,口臭或有异味等。肝肾阴虚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为口干、腰酸、乏力、腿软等。两证共见症/征为口干、尿黄、易怒、舌红。(2)各组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数值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健康组比较,隐证组中白蛋白(Albumin,ALB),肝胆湿热证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总胆汁酸(Total Biliary Acid,TBA)及ALB,肝肾阴虚证TBil、ALP、GGT、TBA、AL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隐证比较,肝胆湿热证TBil、DBil、AST、ALP、TBA、ALB,肝肾阴虚证TB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胆湿热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TBil、D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代谢组学检测及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各组之间代谢谱均有良好的区分,并获得各组间的差异性物质。发现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两典型证的共同物质10个,去除疾病(隐证)的信息,则得到两证共同物质6个,涉及的代谢通路为甘氨酸、丝氨酸及苏氨酸代谢和苯丙氨酸代谢;同时,分别获得两证各自特异性的代谢物质各8个,分别涉及亚油酸代谢和甘氨酸、苏氨酸及丝氨酸代谢。结论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肝胆湿热及肝肾阴虚不同证之间既存在病的共同物质(同病),也存在证的差异物质(异证),从而在代谢层面上为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湿热发黄证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不同分期(早、中和晚期)的人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轮廓分析,分析其相关性与差异,并从中筛选具有差异性的小分子代谢物,即生物标志物。方法湿热发黄证HBV-ACLF样本27例,其中早期14例,中期6例,晚期7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技术检测3个不同分期血清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Data Analysis和Mzmine软件进行色谱峰识别后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共筛选出8个生物标志物;湿热发黄证之HBV-ACLF患者早、中、晚期之间具有明显的代谢组学差异,小分子代谢物也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结论影响湿热发黄证HBV-ACLF不同分期的生物标志物种类有视黄醇维生素类物质、前列腺素类物质、环氧脂肪酸、甾体类激素、甘油三酯类物质、甘油双酯类物质、磷脂酰乙醇胺类物质、甲状腺素葡萄糖苷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尿液代谢组学变化,探讨异病同证背景下脾胃湿热证的病机转化与代谢产物的关联性,为中医预防或截断“炎癌转化”途径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搜集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他证型46例患者的尿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采用多变量统计学方法中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及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测定相关代谢标志物的含量。结果 PLS-DA显示,①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比较,筛选得到差异性代谢产物14种,与胃癌组相比,后者柠檬酸、赖氨酸等7种物质含量上升;甘油、岩藻糖等7种物质含量下降。②胃癌脾胃湿热证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血证组比较发现,与前者相比,后者柠檬酸、甘氨酸等7种物质含量上升;N-苯乙酰甘氨酸、甘油等7种物质含量下降。③与对照组相比,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卡尼丁等3种物质含量上升,甘油、葫芦巴碱等5种物质含量下降。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上皮化生——伴肠上皮化生——胃癌”的代谢组学变化相似,说明湿热兼瘀是“炎-癌”转变的关键病机,此类证型具有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共性特征,对于进一步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规律,优化防治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同证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方法筛选84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分为湿热内蕴证(39例)、脾虚湿困证(28例)、气滞血瘀证(17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9名。采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经主成分分析寻找各证型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生化指标分析显示: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困证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存在差异(P 0. 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证型在OPLS-DA图上区分明显,各证型间差异性代谢物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紊乱。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存在各自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为论述湿热证的名著。当前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们体质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脾胃湿热证愈来愈多见。李乾构“’主编的《中医实用消化病学》记载36种疾病有湿热证分型,包括慢性胃病、肾病(泌尿)、肝病以及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与湿热证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糖尿病肾病(DKD)湿证患者血清差异代谢谱,寻找与DKD患者不同分期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标本库诊断为DKD的患者血清代谢谱,应用代谢组学处理软件ProgenesisQI和KEGG、HMBD数据库统计分析,筛选湿证与非湿证间、以及不同分期DKD患者间的差异代谢物。采用ROC分析对上述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性能进行分析,并取二者ROC分析交集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同时与湿证和DKD不同分期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结果 研究共纳入63例DKD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非湿证患者16例,湿证患者47例。同时以7名健康人群为对照。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KD不同湿证亚型与非湿证患者的血清代谢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水湿证/湿浊证/湿热证与非湿证间分别有167、65、28种差异代谢物,P<0.05)。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水湿证、湿热证和非湿证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苯丙氨酸代谢和胆汁分泌代谢,湿浊证和非湿证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脂代谢、癌症的胆碱代谢途径。在证候差异代谢物...  相似文献   

13.
湿热证候群的概念内涵较广 ,包括外感湿热病证和内伤湿热病证 ,湿热证与湿热病证往往互称。符合病的概念者如湿温 ,其病程各阶段表现不同类别的湿热证 ,另一类是内科杂病的相关湿热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标实证和本虚证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讨湿热证与本虚证的关系,以及湿热证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5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观察本虚证各型分布及交叉分布情况;观察不同原发病中本虚证的分布;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兼夹标实证分布情况;观察湿热证症状分布;...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学、实验动物模型、临床研究方法及微观指标的量化和整体化研究四个方面探讨在湿热证实验与临床的现代研究以及进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湿热证现代研究更为合理、科学,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湿热病邪,湿热证“证”的本质和发病规律,对湿热证本质及治疗的研究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小球疾病本虚标实证候的微观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慢性肾小球疾病本虚标实证候的研究概况。本虚证候的研究以肾虚为重点,其与内分泌功能失调、肾功能改变及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一方面为异病同证的佐证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提示同一证型在不同系统疾病中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标实证候的研究热点在血瘀证和湿热证,其微观指标的提出对人们认识慢性肾小球疾病血瘀证和湿热证的广泛性与客观性提供了依据和手段。本虚标实证候实质的探讨对慢性肾小球疾病治疗思路的提出、创新及治疗效果取得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湿热证是中医最常见且治疗困难的复合证型,但其病因病机内涵及治疗策略仍欠清晰。本文通过文献及临床证据,围绕湿热证的传统认知、病因病机学演化规律,证候形成要素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认为湿热证病因各有不同,湿热偏重,热后生湿和湿久化热是主要形成病机,难以自行缓解的慢性炎症状态及其继发的炎症-免疫-水液代谢紊乱状态是湿热证的内涵特征,湿热证的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病因、体质、当前证候及总体预后进行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从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角度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和慢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异病同证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采取慢乙肝及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本,提取DNA进行HumanMethylation450K芯片检测及分析。结果:慢乙肝和肝硬化异病同证湿热内蕴证特异性差异甲基化位点有9个,覆盖9个基因;肝郁脾虚证有30个,覆盖20个基因;肝肾阴虚证有22个,覆盖14个基因。其中,与正常组相比,湿热内蕴证中KCTD2和NAV1,肝郁脾虚证中LGR6和SH2D4B及肝肾阴虚证中CYP2E1、PCSK6、DEXI、HIST1H3B和SULT1C2的差异位点甲基化程度变化较大(|Delta Beta|>0.15)。结论:慢乙肝与肝硬化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其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医湿热证候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研究可从"系统论"和"整体观"的视角下进行探析,关注机体综合性生命功能的整体性;采用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免疫组学等在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湿热证候进行分析,可为湿热证的现代研究提供方法;中医传统整体观医学模式和系统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的探析是中西医融合促进科学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