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天兰  何芳 《安徽医药》2017,38(3):354-356
目的 对某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现状调查,探讨其出现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全管理的办法。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武汉市某社区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53例,进行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等)、服药情况、危险级别评估等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探讨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44例患者为危险行为级别患者(22.1%),以精神分裂症居多(87.44%),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行为与患者性别、婚姻、家族史、病程、受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婚姻、家族史、病程、受教育程度、服药依从性6个因素对危险行为的影响较大(P<0.05)。结论 男性患者、未婚、文化程度低、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病程超过10年,服药不依从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危险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心理困扰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82例癌症患者,应用美国综合癌症网络推荐并经汉化的心理困扰筛查工具中的困扰温度计(DT)及心理困扰问题列表(PL)对其进行心理困扰及具体心理困扰问题测试,通过单因素分析患者发生心理困扰的可能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患者心理困扰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癌症患者的DT得分为1~8分,其中DT≥4分有31例(37.8%);PL测试显示,在四个维度问题中,情绪维度问题得分最高,"近一周经历了相应问题"的前5位条目分别是:经济压力、疲乏、担心、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因照顾我而给家人带来负担。影响DT得分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有无陪护、有无合并其他疾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家庭收入、情绪问题是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癌症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女性、低收入、情绪问题同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截趾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6例DF患者,按是否给予截趾治疗分为非截趾组(99例)和截趾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糖尿病病程、DF病程、心脑血管病史、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足背动脉闭塞程度、Wanger分级、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及白细胞计数(WBCC)等,logistic回归分析DF截趾的影响因素。结果 截趾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DF病程、SBP、FBG、HbA1c、TC、LDL-C、hs-CRP、TBIL、WBCC、足背动脉闭塞程度及Wanger分级、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截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BMI、DBP、TG、HDL-C、性别及职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P=0.022)、TC (P=0.042)、LDL-C (P=0.002)、hs-CRP (P=0.002)、WBCC (P=0.000)及Wanger分级(P=0.000)是影响患者截趾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是保护因素(P=0.000)。结论 糖尿病病程、TC、LDL-C、hs-CRP、WBCC及Wanger分级是DF患者截趾的危险因素,TBIL可能对患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2016年1~4月在成都市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103例尿毒症患者的PTSD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PTSD-SS的平均得分为(34.29±15.31)分,其中,阳性症状者(≥ 50分)19例(占18.4%);病程≤ 2年PTSD发生率为14.5%,病程>2年PTSD发生率为24.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医保类型是尿毒症患者PTSD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对于尿毒症患者存在的PTSD危险因素,低学历和无医保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常丽鹏  袁太珍  徐英  龚国龄  赵敏  申军 《安徽医药》2018,39(10):1185-1189
目的 研究影响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及ASD诊断标准将ASD患者纳入研究组(n=75),无ASD患者纳入对照组(n=225),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法(AIS-I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析影响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ASD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将AS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干预2组,分别实施常规干预、综合干预,比较其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性别、年龄、性格、创伤史、并发症、受伤时恐惧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RISC、SSRS评分低于对照组,HAD、AIS-ISS、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并发症、受伤时恐惧、焦虑抑郁、疼痛感强为创伤性骨折患者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弹性水平高是保护因素(P<0.05);干预后干预1组干预有效率90.00%,高于干预2组的71.43%(P<0.05)。结论 创伤性骨折患者会受多因素影响而发生ASD,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可获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健康异常的影响因素,为COVID-19患者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经开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随机抽样的108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武汉市健康人群12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心理状态评估。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评估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抑郁、应激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影响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SDS评分高于对照组[(44.82±7.90)分vs(41.48±9.57)分],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31.04±7.76)分vs(35.66±10.66)分];研究组抑郁比例高于对照组[26.85% vs 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1~67岁)是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异常的危险因素(OR=1.240,95%CI:0.102~0.826)。结论 COVID-19患者抑郁情绪重于健康人群,需要密切注意,尤其是年龄51~67岁的患者;但COVID-19患者焦虑情绪轻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7.
王祥琨  江波 《安徽医药》2019,40(12):1356-1358
目的 探讨单纯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瘘管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299例单纯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门诊随访,分析术后瘘管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299例患者中,术后瘘管形成67例,发生率为22.4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术后未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吸烟人群在术后瘘管形成的概率更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术后瘘管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12),而术后规范性应用抗菌药物则是一项独立的保护因素(OR=0.371)。结论 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予以规范性抗菌药物治疗,是预防瘘管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性别是术后瘘管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包皮系带撕裂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医治的25例包皮系带撕裂伤的患者为病例组,从体检中心随机抽取30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个月内心理状况;采用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表(IIEF-5)、性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SLSQ)、Zung氏焦虑(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3、6个月抑郁、焦虑症状及患者的性生活满意度,并对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包皮系带撕裂后1个月,患者SCL-90中的抑郁、焦虑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病例组的IIEF-5、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生活满意度、治疗方式是伤后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 包皮系带撕裂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其发生与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度、治疗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晓东  鲁明典  闫强  张尚鑫  李永翔 《安徽医药》2020,41(10):1139-1142
目的 分析成人胃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确诊为胃部疾病并行手术的患者9 82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小肠套叠的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从其余患者中选择36例患者(1:4)作为对照组,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分析术后小肠套叠与性别、体质指数(BMI)、吻合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患者中位BMI为21.67(19.81,23.09)kg/m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3例(33.33%)患者发生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对照组2例(5.56%),两组患者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是胃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危险因素(OR=7.508),而BMI则是术后小肠套叠的保护因素(OR=0.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BMI高的患者术后发生小肠套叠的风险更低,而术中吻合器上肠管套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小肠套叠。  相似文献   

10.
张翠翠  赵静 《肿瘤药学》2021,11(6):769-774
目的 分析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249例,采用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PG-SGA)量表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统计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对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249例患者中发生营养不良167例,发生率为67.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681, 95% CI: 1.418~3.613)、BMI(OR=6.451, 95% CI: 4.253~8.212)、既往营养不良史(OR=1.631, 95% CI: 3.219~6.032)是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肠内外营养支持干预后,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较多,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脑血流变化及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CCCI伴焦虑、抑郁患者96例,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比较其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的血流速度(Vm)、全脑血流量与脑白质损害评分。结果 患者的抑郁评分为(22.47±3.28)分、焦虑评分为(65.22±7.34)分,随着抑郁或焦虑程度的加重,患者全脑血流量下降(P<0.05),脑白质损害评分上升(P<0.05)。抑郁、焦虑评分与全脑血流量成负相关(P<0.05),与脑白质损害评分成正相关(P<0.05)。结论 CCCI患者的抑郁、焦虑与脑血流变化及脑白质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晓敏  钟兴  潘天荣 《安徽医药》2018,39(2):162-16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踝肱指数(ABI)异常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骨质疏松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235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BI值将其分为ABI降低组54例(ABI<0.9)与ABI正常组181例(0.9 ≤ ABI < 1.3),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UA)、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指标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I异常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ABI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 ABI降低组患者年龄、病程、HbA1c、TG、尿A/C比值均高于ABI正常组,eGFR低于ABI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HbA1c、eGFR是ABI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两组间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密度T值与ABI呈正相关(r=0.597,P<0.05)。结论 年龄、病程、血糖控制不佳、低水平的eGFR是T2DM患者ABI异常的危险因素,ABI下降与骨质疏松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惠灿灿  孙建然  邓大同 《安徽医药》2017,38(11):1402-1405
目的 探讨大五人格特征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T2DM患者90例,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低分为血糖控制组(HbA1c<7.5%)38例、血糖未控制组(HbA1c ≥ 7.5%)52例;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数分为焦虑组(标准分 ≥ 50分)12例、无焦虑组(标准分<50分)78例;根据抑郁指数分为抑郁组(抑郁指数 ≥ 0.50)19例、无抑郁组(抑郁指数<0.50)71例,应用大五人格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人格特征、焦虑及抑郁状况,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人格特质差异,并对患者焦虑、抑郁分数与人格特征指标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患者血糖控制组的严谨性人格得分(34.03±8.92)分高于血糖未控制组(29.96±7.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的神经质分数(42.58±7.17)分高于非焦虑组(33.77±8.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组的神经质分数(39.32±7.47)分高于非抑郁组(33.77±8.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神经质人格得分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r=0.483、0.333,P<0.05)。结论 严谨性人格的T2DM患者血糖控制较好,神经质人格的T2DM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普外科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16例因胃癌接受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26例患者发生胃瘫,发生率为8.23%。不同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吻合方式、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术后补液量、是否合并术前幽门梗阻、焦虑、糖尿病等患者的胃瘫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幽门梗阻(OR=4.989)、糖尿病(OR=10.402)、焦虑(OR=3.152)、年龄(OR=7.833)、术后镇痛泵使用(OR=9.681)、毕Ⅱ式吻合(OR=1.813)为术后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评估,及时进行健康指导,合理消化道重建,降低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可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陈丛侠  荣向霞 《安徽医药》2017,38(9):1214-1216
目的 探讨专科特色健康教育在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专科特色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焦虑发生率、术中配合及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的发生率均较高,观察组术后焦虑的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50.00%)、术中配合(93.33%)优于对照组(66.67%)、患者的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科特色健康教育能降低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焦虑的发生率,提高术后配合度及满意度,术后焦虑恐惧、身心不适感很快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向谦  陈霞  陈旭平 《安徽医药》2017,38(5):598-601
目的 通过慢性肝病调查问卷,比较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非酒精性肝病患者63例,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类型分组,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19例,采用慢性肝病问卷量表进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比较两组患者评分负担总体情况和在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功能、焦虑6个维度的分布。在组内分别评估性别、病程时间、肥胖、代谢性疾病等对患者慢性肝病问卷评分的影响。结果 6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问卷评分在各个维度综合评分为(5.66±0.50)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评分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以焦虑(P=0.0081)、活动(P=0.0275)、情感功能(P=0.0243)维度最为突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肥胖(P=0.0135)与慢性代谢性疾病(P=0.0162)患者问卷评分更低;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组,病程>6个月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活动、情感和焦虑纬度。可以对不同临床特点患者在相应维度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7.
金怀双  徐健 《安徽医药》2020,41(9):1058-1061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7例)与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21例),对比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病程(OR=0.329)、白细胞计数(OR=1.299)、中性粒细胞水平(OR=1.355)、Killip分级>Ⅱ级(OR=6.453)、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OR=1.127)、前壁心肌梗死(OR=3.804)、QT间期变异度(QTV)(OR=0.829)、左冠状动脉闭塞(OR=2.129)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病程(OR=0.329)、QTV(OR=0.82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临床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应针对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有效管理,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PSD)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8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PSD分为PSD组60例和非PSD组12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梗死灶数量、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抑郁状况。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共60例(32.26%)发生PS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状况、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小学文化、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评分是患者PSD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生PSD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性别、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梗死数量、NIHSS评分、MMSE认知功能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杜志宏  陆玲 《安徽医药》2020,41(10):1155-1159
目的 研究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建立。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治疗的258例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模型建立组,建立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选择同期本院收治的134例患者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OR=2.998,95% CI:2.095~4.292)、鼻窦总积分(OR=1.489,95% CI:1.129~1.963)、支气管哮喘(OR=2.186,95% CI:1.688~2.831)、变应性鼻炎(OR=1.740,95% CI:1.403~2.159)、头/面疼痛评分(OR=2.083,95% CI:1.637~2.651)及嗅觉损伤评分(OR=1.879,95% CI:1.509~2.341)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吸烟史、鼻窦总积分、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头/面疼痛评分及嗅觉损伤评分等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