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肝癌影像诊断水平,探索动脉造影CT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可疑肝癌患者进行常规血管造影操作,将导管分别插入肝动脉或肝固有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注入对比剂同时进行CT扫描,观察影像学改变,做出诊断,其中肝癌13例,肝血管瘤4例,肝转移性病变3例,肝硬化3例。结果:所有病例(除1例肝转移性病变外)均在CTA后作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证实诊断。23例中CTHA和CTAP共发现病灶37个,其中31个病灶直径在10mm以下,18个在5mm以下。在31个10mm以下的病灶中常规CT和DSA仅发现11个病灶。CTHA和CTAP可显示病灶供血情况,提示侧支供血,描绘出肝硬化结节的形态学变化。结论:将诊断肝脏肿瘤不可缺少的CTHA和CTAP扫描同时进行,可提高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有效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CTHA/CTAP与DSA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肝动脉造影CT和经动脉门静脉造影CT与DSA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肝硬化患者的125小结节病变行CTHA/CTAP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对于小于10mm的肝脏小结节病变,CTHA/CTAP的检出率为78.95%,DSA的检出率为5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HA/CTAP与DSA均为创伤性检查,CTHA/CTAP对小于10mm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DSA。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经B超、CT及MRI证实为肝癌的患者进行经动脉门脉造影CT 检查(CTAP)。结果经动脉门脉造影CT在诊断肝癌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在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方面有很大优势。 结论经动脉门脉造影CT是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的首选检查方法,并且是肝癌手术切除前检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黎军强 《医学文选》2002,21(3):304-305
小肝癌的早期定性诊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其治疗方法、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常规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直径≤ 2 cm者缺乏特征性 ,定性困难。肝脏 CT血管造影 ( CTA)是发现小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肝动脉造影 CT扫描 ( CTHA)和动脉性门脉造影 CT扫描 ( CTAP)。CTA可以在判断肝癌的血供及其与邻近组织关系的关键问题上提供常规 CT和血管造影难以获得的有用信息。鉴于此 ,我们为 2 4例小肝癌病人进行了 CTA,旨在探讨CTA对小肝癌定性诊断的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998年 5月~ 2 0 0 1年 8月共对 2 4例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epaticarteriography,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rterialportogra-phy,CTAP)在肝脏小结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肝脏的10个小结节病变行CT双期扫描、CTHA/CTAP检查对比。结果CTHA/CTAP病灶检出率为90.72%,CT双期扫描的检出率为70.1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THA/CTAP可提高CT图像质量,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双期增强扫描,结合临床能显著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高压注射器在 CT 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到我院行 CT 增强扫描患者8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传统手推法增强扫描142例,高压注射器增强扫描744例,比较两种方式的增强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扫描增强总优良率的比较 X2=14.9785(P =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不良情况的比较 X2=1.3428(P =0.2465),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压注射器相比传统手推法增强 CT 扫描效果显著,同时造影剂速度更快,扫描图像清晰,但药物副作用较大,临床检查时应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状况进行注射方法的选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的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癌41例CTHA/CTAP图像与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DSA分析对照,其中包括16例肝癌TACE术后患者。结果:三期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72.4%;CTHA/CTAP联合病灶检出率98.7%,发现栓塞周边复发新发病灶25个,DSA发现8个。结论:CTHA/CTAP联合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对疗效评价及早期发现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杰  张万高 《安徽医学》2008,29(2):178-180
目的 探讨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血管造影CT(CTAP)及碘油CT联合应用对肝占位定性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2例患者,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3种技术进行检查。并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 经CTA、CTAP及碘油CT检查,明确诊断了8例以往诊断不明者;12例中,指导了4例外科及介入治疗。结论 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有助肝占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CT肝动脉造影(CTHA)和CT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是CT和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检测小肝癌方面的作用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我院2007年7月6日行CTHA和CTAP1例,发现多发转移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间接门脉DSA与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三维成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间接门脉DSA与螺旋CT动脉门脉造影(S-CTAP)的门脉成像差异。对25例肝占位病变伴肝硬化患者均经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行间接门脉DSA和S-CTAP三维成像,对比分析2种影像质量差异。结果表明:I 同程度肝硬化的S-CTAP三维成像质量及显示门脉分支破坏优于间接门脉DSA,但显示门脉分支推移改变2种方法无差异。提示在常规间接门脉DSA显示门脉欠佳时可选择S-CTAP,间接门脉DSA可指导S-CTAP选择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1.
CTHA和CTAP联合碘油漂注对肝硬化结节性质判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联合碘油CT在肝硬化结节性质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3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发现异常回声结节病例的CTAP、CTHA及碘油CT(Lp-CT)图像,并与肝脏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直径为2.1~3.0cm、1.1~2.0cm、≤1.0cm的病灶,多期增强CT检出率分别为94.4%、75.0%和41.7%,CTHA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0%、90.0%和75.0%,CTAP病灶检出率分别为100.0%,95.0%和83.3%;CTAP和CTHA均可出现假阳性改变,其灌注异常出现率分别为12.0%和19.1%;部分微小癌灶靠CTAP和CTHA无法检出,仅在Lp-CT上显示为小点状的碘油沉积.结论 CTAP和CTHA结合分析能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对0.5cm以下的病灶,Lp-CT检出率高于CTAP和CTH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推法对肝脏MRI动态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肝脏磁共振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对临床疑有肝脏疾患而在我院行手推法肝脏动态增强扫描150例,观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正常肝实质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信号强度。结果手推法一次造影成功150例。结论磁共振手推法可达到与高压注射器推药法相同的增强扫描效果,手推法注射对肝脏进行增强扫描,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手推法在肝脏MRI增强中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简单、成本明显降低、准确、安全、可靠,更适于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d-DTPA动态增强扫描MRI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6例(21个病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小肝癌MR扫描资料,包括平扫及人工手推法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平扫T2WI多呈高信号,T1WI多呈低信号,少数呈等或高信号。23.81%可见假包膜。MRI平扫与动态增强对小肝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66.67%和95.24%(P〈0.05)。结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较平扫MRI能提高小肝癌的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邓辉  谢太喜 《当代医学》2010,16(35):687-690
目的探讨CTHA、CTAP和碘油CT(Lp-CT)在判别原发性肝癌术后小复发灶,特别是手术口周复发与瘢痕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19个≤3cm复发灶及手术口瘢痕的螺旋CT、DSA、CTHA、CTAP和Lp-CT表现。结果 Lp-CT19个碘油沉积灶,其中16个肝内病灶。螺旋CT、DSA、CTHA和CTAP结合检出个数分别是12、9、15,检出率分别是75%、56.3%、93.8%。手术瘢痕周围3个小复发灶,螺旋CT、DSA、CTHA和CTAP均未明确显示。结论 CTHA和CTAP结合是发现肝内复发小肝癌灶最敏感的方法,Lp-CT在发现微小肝癌和肝癌术后瘢痕周围小复发灶优于CTHA、CTAP。CTHA、CTAP和Lp-CT结合是区别肝癌术后瘢痕和复发灶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CTAP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建立一种新的检查肝脏肿瘤的方法-CTSP,探讨CTSP的有用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用10只犬,先行CT平扫肝脏:再经股动脉插管至场系膜前动脉行CTAP检查;第三步经皮肤穿刺脾脏行CTSP检查:最后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观察脾脏等内脏情况。结果大肝CT值在CT平扫、CTAP及CTSP分别为(70.5±8.7)、(209±23.9)及(212±28.2)HU。对肝强化CTAP和CTSP比CT平扫显著(P<0.01),而CTAP与CTSP两者无差异(P>0.05)。CTSP检查后,脾脏无破裂,后期显微镜下观察有少量纤维组织;腹腔无积血;门静脉通畅;肝、肾未见异常。结论CTSP与CTAP一样对肝脏有很好的强化效果,CTSP检查操作简单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张继民  罗国耀 《中外医疗》2009,28(23):143-14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影响表现,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25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25s,门脉期55~65s,延迟期5min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2.5~3.0mL/s注入造影剂量100mL。结果共发现3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2%、84%、80%,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延迟期和门静脉期。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小肝癌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高压注射法和手推团注法在MRI增强扫描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使用磁显葡胺注射液进行颅内肿瘤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300例,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根据不同推注方法进行分组:实验组150例使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照组150例使用手推法团注.结果 高压法增强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手推法增强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高压注射法图像质量满意度为98.67%,手推法满意度为94.67%.结论 MRI增强对比时高压注射法较传统手推法更加安全可靠,而且成像效果优于手推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及MSCT对小肝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44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检查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二维超声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2.27%、88.64%、81.82%;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方法:8例小肝癌和1例微小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35秒、65-75秒和3-5分钟,对比剂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结果:小肝癌和微小肝癌多期增强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出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期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