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原代成骨细胞氟中毒模型,检测不同剂量氟化钠对人成骨细胞中CyclinD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从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表观遗传学角度探索氟中毒发生机制。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收集贵州航空工业集团贵阳医院骨科外伤手术健康人(车祸)髂骨或股骨松质骨。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原代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及钙化结节染色进行细胞鉴定;以0、125、250、500及1 000μmol/L氟化钠处理细胞72 h。以硫化测序PCR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检测CyclinD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检测CyclinD1基因转录mRNA相对表达量;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分别以0、125、250、500及1 000μmol/L氟化钠处理细胞72 h后,CyclinD1基因启动子区未检测到甲基化;CyclinD1基因mRNA转录相对表达量在0、125、250、500及1 000μmol/L Na F剂量组分别为0.414±0.093、0.742±0.089、0.796±0.122、1.114±0.260、1.140±0.171,NaF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F=18.89,P0.05)。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4±0.014、0.395±0.020、0.511±0.042、0.565±0.028、0.719±0.047,NaF剂量组均高于对照组(F=71.80,P0.05)。CyclinD1基因转录mRNA及其蛋白表达随氟化钠剂量的升高均相应上升(P0.05)。结论氟化钠上调人成骨细胞中CyclinD1基因转录与表达,是氟致人成骨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发生改变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但未观察到CyclinD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参与其表达上调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16、CyclinD1蛋白在子宫肉瘤中表达的意义,以揭示其发病机制并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6、CyclinD1在62例子宫肉瘤中的表达,以20例子宫肌瘤作对照。结果:①不同病理类型子宫肉瘤分别与子宫平滑肌瘤比较,仅子宫平滑肌肉瘤中P16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16、CyclinD1在子宫肉瘤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s′=-0.088 3,P>0.05)。结论:①P16可作为子宫平滑肌肿瘤良恶性鉴别的重要指标。CyclinD1在子宫肉瘤发生中可能是一个早期分子事件,其过表达是细胞增殖失控的普遍现象。②P16与CyclinD1交叉共表达,揭示了肿瘤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复杂性,P16表达缺失与CyclinD1过表达可单独或共同参与子宫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梁彩霞  吴华 《现代保健》2013,(14):150-153
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正常人体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几乎所有的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功能效应最终都是从不同的途径汇聚到细胞周期机制上。CyclinD1和P27分别是细胞周期的正负调控因子,对G1/S关键性限制点进行调控。Hathl是一个新发现的抑癌基因,研究发现在结肠癌细胞中Hathl可能通过上调P27的表达和下调CyclinD1的表达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因此Hathl可能在其他肿瘤中也可能通过同样方式达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但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为此本文就Hathl、P27和CyclinD1基因在肿瘤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赵斌杰  戢翰升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10-4412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突变型p27kip1基因(Ad-p27kip1)表达对大鼠神经胶质瘤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胶质瘤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3组:Ad-p27组、Ad-LacZ组、PBS组。Ad-p27组给予腺病毒介导的人p27 kip1基因(Ad-p27kip1)瘤内注射,另2组分别给予Ad-LacZ和PBS瘤内注射,观察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情况,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27和CyclinD1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给予Ad-p27kip1基因治疗的实验组大鼠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在颅内肿瘤模型组给予Ad-p27治疗的大鼠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瘤P27表达明显增强,CyclinD1的表达受到抑制。Ad-p27组细胞凋亡显著多于Ad-LacZ组和PBS组。[结论]腺病毒介导的人p27基因(Ad-p27kip1)对大鼠胶质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是增强p27表达、抑制CyclinD1的表达、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郭倩钰  陶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54-3755
c-myc基因是myc癌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其编码的核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属DNA结合蛋白。c-myc作为促进细胞分裂的基因和决定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的开关,是细胞恶化过程中较早出现的分子改变,与肿瘤启动、恶性增生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c-myc基因不显示转录活性或低水平表达;受某些因子激活(如有生长因子存在)时,c-myc基因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肿瘤靶向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相关的分子标记也逐渐成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1,MACC1)是对人类结肠癌组织、转移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而发现的一个新基因.最近研究发现MACC1与其他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也十分密切,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为了对MACC1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本综述中,我们分析了MACC1的结构、MACC1与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MACC1与肿瘤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调控信号途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T3及其下游基因CyclinD1在子宫肌瘤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子宫肌瘤和同源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STAT3及其下游基因CyclinD1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肌瘤和同源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磷酸化STAT3的表达。结果:STAT3mRNA在子宫肌瘤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的子宫平滑肌组织,P<0.01;CyclinD1mRNA在子宫肌瘤的表达也相应升高。磷酸化STAT3在子宫肌瘤和同源正常子宫平滑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7.8%和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肌瘤STAT3及CyclinD1表达增高,STAT3和CyclinD1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玉杰  王德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72-2674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PTEN与Cyclin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卵巢良性肿瘤、40例上皮性卵巢癌中PTEN和CyclinD1的表达。结果:PTEN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PTEN的表达与分化、FIGO分期有关;正常卵巢组织和良性肿瘤中CyclinD1蛋白呈低表达水平,但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和强度明显增加,CyclinD1的表达与分化、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二者表达成负相关(P<0.01)。结论:PTEN的表达缺失与CyclinD1蛋白表达增强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软骨肉瘤中CyclinD1及p16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软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D1及p16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软骨肉瘤组织中CyclinD1高表达和p16低表达同时存在,两者呈负相关(P0.05)。结论 CyclinD1蛋白高表达及p16蛋白低表达在软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这两种异常联合使肿瘤细胞获得更大的生长优势,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针对CyclinD1 mRNA设计脱氧核酶,观察其切割CyclinD1 mRNA的有效性,探索脱氧核酶在乳腺癌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体外转录CyclinD1 mRNA底物,设计并合成DZ(脱氧核酶)、DZs(硫代修饰脱氧核酶,序列同DZ,但两侧各有两个脱氧核苷酸进行了硫代修饰)、ASO(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无关DZ对照。体外切割CyclinD1 mRNA,经转染试剂将脱氧核酶转染入乳腺癌细胞,利用RT-PCR法检测CyclinD1 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系统检测CyclinD1蛋白质表达情况,MTT法初步估计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效应。结果:DZ与DZs在体外均可切割CyclinD1 mRNA底物,其切割率分别为63.2%与60.9%;经转染DZ、DZs的细胞均下降CyclinD1 mRNA的水平,而且DZs的作用更强;经转染DZ与DZs的细胞均下降CyclinD1的表达,ASO也略下降CyclinD1的表达;DZ、DZs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结论:本实验设计的脱氧核酶能在细胞外有效切割CyclinD1 mRNA,在细胞内也能切割CyclinD1 mRNA、抑制CyclinD1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自从肿瘤研究进入分子时代,使得在更深层次上科学解释基因在结构、表达、调控、功能改变等方面与肿瘤形成的关系成为可能。对乳腺癌抑癌基因的研究,有助于对乳腺癌病因、病理、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判断提供更为明确的依据,为乳腺癌的检测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与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明确以Stat3为靶向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Hela细胞增殖、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人宫颈癌Hela细胞用酪氨酸激酶(JAK)抑制剂AG490处理,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FCM)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CyclinD1、Survivin的表达。结果:人宫颈癌Hela细胞中Stat3、p-Stat3、JAK2呈阳性表达。AG490呈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Stat3、CyclinD1、Survivin的表达水平随作用剂量的增大而逐渐下降(P<0.05),Stat3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Stat3信号转导通路与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凋亡密切相关,可能通过其下游靶基因蛋白CyclinD1、Survivin发挥作用。阻断Stat3信号通路可能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戚峰  陈曦  王涛  刘彤 《现代保健》2010,(23):194-196
甲状腺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其良、恶性诊断缺乏特异性标志物,该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基因事件相关,包括BRAF、Ret/PTC、Ras、erBb-2、p53、p16、PTEN、CK19和DDIT3、ARG92、ITM1、C1orf24等基因.不同基因型的改变与甲状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龙素华  陈国焱 《健康天地》2010,4(3):54-54,56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转导等不同特性),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途径包括调节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血管生成的转导途径、肿瘤抑制基因丢失功能的转导等。分子靶向治疗比目前的化疗更为有效、副作用更小,是非常有希望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rvivin和CyclinD2在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中的表达情况,寻求有助于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诊断的分子标记。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15例DIN1A、30例DIN1B、21例DIN1C-3组织中的Survivin和CyclinD2表达情况,并以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Survivin在UDH/DIN1A、DIN1B和DIN1C-3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36.6%和81.0%。DIN1B和DIN1C-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yclinD2在UDH、DIN1A、DIN1B和DIN1C-3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13.3%、41.9%和76.2%,UDH、DIN1A与DIN1B和DIN1C-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IN1A与DIN1C-3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UDH与DIN1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正常乳腺组织到UDH、DIN1A、DIN1B及DIN1C-3的恶性转化过程中伴有Survivin和CyclinD2表达的逐渐增高,其过度表达可能是某些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Survivin和CyclinD2可作为乳腺UDH、DIN1A与DIN1B和DIN1C-3鉴别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肿瘤的分类不再局限于组织病理学分型,也开始关注引起肿瘤发生的基因或分子改变,同时在肿瘤治疗方面也开始从传统的针对肿瘤组织部位的治疗模式转向针对肿瘤特异性遗传变异的治疗模式,即靶向治疗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就开始研究分子靶向药物,但很多药物的临床试验遭受了失败,其原因在于采用传统的临床试验方法进行药物研发,而没有在"正确的人群"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肿瘤的分子诊断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发生从遗传学角度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在分子水平上,肿瘤的发生常涉及多基因参与,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而肿瘤分子诊断则是伴随细胞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并已日趋完善,尤其是DNA芯片技术、DNA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其前景更是令人瞩目的。可以预见,随着肿瘤分子诊断水平的提高,人类将最终认清肿瘤的本质并攻克肿瘤。  相似文献   

18.
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内基因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肿瘤的发生基础是基因的异常改变 ,包括抑癌基因的变异和丢失或者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确定必须具备条件之一就是相应正常组织内有正常表达 ,近年来关于肿瘤抑制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Rb2 / p130是人类新发现的参与细胞周期调节的抑癌基因 ,在多种肿瘤细胞的关系中广泛存在且高频率变异。本文主要就 p130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Rb2 / p130基因的结构特点Rb基因是研究比较充分的抑癌基因之一 ,其表达产物为 pRb ,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PTEN、STAT3和CyclinD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85例,所选病例按照TNM分期分为Ⅰ、Ⅱ、Ⅲ期,另取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中PTEN、STAT3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2.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95.0%(P<0.01);而STAT3和CyclinD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8%和83.5%,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15.0%和25.0%(P<0.01)。在3个临床分期中,PTEN、STAT3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TEN蛋白的表达量会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减少,但STAT3和CyclinD1蛋白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其表达率也相应升高。结论:PTEN蛋白的表达降低和STAT3、CyclinD1蛋白的表达增加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用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病理分级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发育期海马神经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做浓度依赖实验确定利多卡因实验浓度,依据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处理,不加利多卡因,A组加入1μM利多卡因,B组10μM利多卡因。采用四唑盐(MTT)法检测利多卡因对发育期海马神经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PI单染法检测利多卡因对发育期海马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利多卡因对发育期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采用RT-PCR实验检测mTOR、CyclinD1及Cleaved caspase3基因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利多卡因对发育期海马神经细胞mTOR、CyclinD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通过MTT实验发现利多卡因处理第2 d后A组及B组神经细胞增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2 d后B组神经细胞增殖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PI单染实验发现A组及B组的G_0/G_1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及B组的S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及B组的G_2/M期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nnexin V-FITC双染实验发现A组及B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A组(P<0.05)。RT-PCR实验发现A组及B组的mTOR、CyclinD1基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的mTOR、CyclinD1基因水平低于A组(P<0.05);A组及B组的Cleaved caspase3基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Cleaved caspase3基因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A组及B组mTOR、CyclinD1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的mTOR、CyclinD1低于A组(P<0.05);B组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可抑制发育期海马神经细胞生长,并导致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利多卡因的神经毒性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