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PHC不同参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HC经肝总动脉RA与LTLR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的PHC患者300例(男性25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1岁),根据造影参数的不同分为RA、LTLRA两组。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并完善术前检查;在DSA设备下行肝总动脉不同参数造影(RA与LTLRA),对造影表现、检出病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检查300例病例,曝光采集1225个序列,其造影图像血供表现为:变异肝动脉、侧枝供血、肝总动脉增粗、肝动脉受侵、抱球征、肿瘤血管、肿瘤染色、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血管湖等。造影表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造影表现显现率由高到低前四位的是肿瘤染色、肿瘤血管、抱球征、肝动脉受侵,RA组共1865处,LTLRA组2071处,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RA组共检出病灶766个,直径≤1cm的202个;LTLRA组检出病灶942个,直径≤1cm的358个;病灶检出方面,LTLRA组较RA组检出病灶多176个,检出率提高18.68%,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cm病灶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不同大小的病灶血供特点各不相同。结论肝总动脉不同参数造影(RA与LTLRA)对PHC肿瘤血供的显示、病灶的检出有着重要的意义。PHC病灶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伴随着血供不断的复杂的变化;LTLRA可明显提高病灶检出率,特别是对血供不丰富及较小病灶的检出更敏感,LTLRA可作为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常规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DSA不同参数造影对肝癌病灶检出的影响,提高肝癌的病灶检出率.方法:对就诊的220例肝癌患者用不同参数行肝总动脉DSA检查,并对造影结果中检出病灶的大小及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0例病例中,140例在两种参数下造影检出病灶数相同,80例出现病灶染色差异.对220例病人行RA共检出病灶562个,病灶直径最小0.8 cm;行LTLRA共检出病灶691个,最小0.3 cm.结论:经肝总动脉LTLRA较RA可大大提高病灶检出率,特别是对血供不丰富及较小病灶肝癌的检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螺旋CT动脉期扫描的表现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动脉期图像的 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 5 1例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 CT图像。结果  5 1例原发性肝癌发现病灶 67个 ,60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有强化程度不同的高密度 ;病灶≤ 3 cm组动脉期病灶的检出率 ( 92 .8% )明显高于门静脉期 ( 78.5 % )。 3 7例在动脉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15例门静脉癌栓和 1例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在动脉期显示癌栓的不均匀强化。 2 4例在病灶远段出现短暂性肝密度异常 ( THAD) ,2例因动静脉瘘出现门静脉早显和全肝的动脉期强化。结论 肝脏动脉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小病灶的检出、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栓子的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肝癌经动脉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C型臂X线机系统,对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介入栓塞治疗前后分别行肝固有动脉常规DSA及不同角度DSA,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和小病灶个数的差异,并分析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在不同角度DSA中的鉴别诊断征象.结果: 常规DSA显示病灶62个,有21例患者肝亚段动脉因相互重叠而不能被独立分辨,18例因多支动脉分支与肿瘤位置重叠而不能确认肿瘤供血来源.不同角度DSA显示病灶66个,发现4个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在50例中清晰显示了肝亚段动脉的结构和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两种方法显示肝内肿瘤供血动脉比较,χ2=12.64,P<0.05.结论: 不同角度DSA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对小肝癌与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与常规DSA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Sensation16螺旋CT机,对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MSCTA检查及肝动脉DSA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结果:MSCTA共检出变异动脉4支,肿瘤供血动脉25支,肿瘤染色18例,肿瘤血管17例。门静脉癌栓6例,动静脉分流5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6例。MSCTA漏诊1例(肝癌有膈下动脉参与的肿瘤供血)。以DSA为标准,MSCTA在检出肝癌供血动脉方面的准确性为96.2%(25/26)。MSCTA显示肿瘤供血血管、肿瘤染色、肝动脉变异与DSA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16层MSCTA能准确显示腹腔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血管受侵、动静脉分流等指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行介入治疗的7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其中原发癌灶行手术切除者34例,未手术切除原发灶者38例;通过DSA造影证实72例患者中,病灶为乏血供患者30例,富血供患者27例,中等血供15例,对于肿瘤病灶为富血供、中等血供患者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乏血供病灶行肝动脉灌注化疗。结果:原发癌灶手术切除组半年生存率(76.5%),较未手术切除者(36.8%)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患者半年生存率(78.9%),较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组患者(29.4%)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转移性肝癌患者,如果患者情况良好,应尽可能切除原发癌灶,并辅以化疗,局部治疗等综合治疗。转移性肝癌根据其血供不同选择相应的介入治疗方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肝癌的肝外侧支动脉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癌的肝外侧支动脉(extrahepatic collater artery for hepatic carcinoma,EAHC)解剖学特征,熟悉这些肝外侧支动脉,探究其在肝癌治疗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00例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统计各种EAHC的发生率.按有无EAHC供血将研究对象分为A(有EAHC)、B(无EAHC)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肿瘤大小、位置以及肝动脉通畅情况.结果:300例中出现EAHC供血83例,占27.7%.A组与B组相比,在肝癌病灶大小、位置、肝动脉分支通畅情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HC供血较为常见.EAHC形成与肿瘤大小、位置和肝动脉分支通畅情况有关,认识这些变异的存在对肝癌介入治疗和相关的外科手术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CT三期扫描与DSA图像对比,以及不同的影像表现对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方法 入选15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03例,肝转移癌47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T三期扫描和DSA造影图像.结果 部分小肝癌、转移癌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DSA能明确供瘤动脉且能看到肿瘤染色.肝转移癌亦为肝动脉供血.结论 强化不明显的肝癌,瘤体多为肝动脉的三级或四级分支供血.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采取不同的栓塞方法,均能封闭瘘口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肝癌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3例经临床确诊的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经后处理取得血管成像,其中23例患者同时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肝癌的MSCTA表现,以DSA和手术及综合影像结果对照。结果:MSCTA能够清晰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形态、起源,并显示瘤体内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MSCTA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5%、97.50%。可清晰显示肝动脉1~2级肿瘤供血血管,对肝动脉3级分支供血血管显示欠佳。结论:MSCTA能够提供大量关于肝癌肿瘤供血动脉和门静脉受侵信息,可作为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清AFP、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7例PHC患者血清AFP、GGT水平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7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均为PHC.其中21例AFP和GGT正常的病人,CT检查为PHC17例(80.9%),34例AFP正常GGT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31例(91.2%),142例AFP和GGT同时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131例(92.3%);CT检查为巨块型肝癌的163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7例;CT检查为结节型肝癌的20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2例;163例CT检查为单一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癌肿周边子灶有41例。197例患者中,3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动-静脉揍。结论对血清AFP和GGT的联合检测结合CT及肝动脉造影检查可明显提高PHC诊断率;肝动脉造影检查更能明确PHC的临床分型、肿瘤血供情况和是否存在早期肝内转移病灶,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DSA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的影象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 6例肝动脉造影见肝动脉和肝静脉间有较大的动-静脉分流和肝静脉癌栓,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下腔静脉癌栓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右心房内可见实质性肿块,并与下腔静脉癌栓相连,2例可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癌栓内碘油散在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CT,MRI和DSA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TACE术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应用CT及DSA检查对肿瘤TAE前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0只并保种传代,于接种后第7、14日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15日行开腹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及经导管股-肝动脉造影检查,肿瘤供血动脉行碘油栓塞;第21日再次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22天开腹行门静脉及肝动脉直接穿刺DSA检查。结果种植2周时肝区肿瘤可全部清楚的展示,CT平扫可见肝区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在动脉期可呈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3周时肿瘤坏死明显。DSA显示肿瘤富血供。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改良制作成功率较高。TAE前后CT与DSA表现一致,且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DSA和CTA技术探讨中晚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肝动脉及门静脉等进行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检测患者的血供及血流灌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DSA和CT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灶数目、大小及位置一致。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多血供,且CTHA例数显著高于DSA肝动脉造影(27 VS 23)(P=0.000);间接门静脉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期乏血供,在DSA门脉造影和CTAP上均未发现门脉血供。肝癌组织在CTHA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明显强化,且肝动脉期具有丰富动脉血流灌注,而在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呈无明显强化,且肝门静脉期无门脉血流灌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晚期肝癌患者的DSA和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弥漫型、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病理类型的动脉血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现门脉血供。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侧枝动脉供血为辅,门静脉供血较低或无;应用DSA和CT血管造影技术综合评价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血流灌注动态变化,可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的影象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结果6例肝动脉造影见肝动脉和肝静脉间有较大的动-静脉分流和肝静脉癌栓,下腔静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下腔静脉癌栓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右心房内可见实质性肿块,并与下腔静脉癌栓相连,2例可见较明显的“条纹征”。4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癌栓内碘油散在沉积,癌栓缩小;5例合并下腔静脉癌栓和血液回流受阻患者,经内支架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原发性肝癌下腔静脉癌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CT、MRI和DSA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肝TACE术和下腔静脉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任大卫  刘兆玉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6):333-335,F0003
目的 利用血管造影CT及VR重建技术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借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介入方法,并预测单纯肝动脉栓塞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确诊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共2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行CTA、CTAP及常规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评估,并判定肿瘤血管。结果 本研究26个病灶均见肝动脉分支进入肿瘤内;未见门静脉分支进入瘤体。VR重建与DSA图像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 肝动脉是肝海绵状血管瘤重要的供血血管。HAE对绝大多数肝海绵状血管瘤有效。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三维重建对HAE选择靶血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重建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以推测单纯HAE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对126列原发性肝癌与37例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均进行了B超、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显示原发性肝癌多数血供丰富,而转移性肝癌以少血供者为主;CT显示小病灶的敏感性稍差,病灶的密度和均匀性与血供多少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不高,而病灶的增强次应与血供关系密切,多血供者中95%有显示的增强效应,少血供者仅占4.7%;B超所示病灶的回声高低与血供亦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稍差。结果表明,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脾种植VX2瘤株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探讨该模型能否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I/TACE)治疗LM的理想动物模型。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采用直视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选入肝动脉内,行肝动脉DSA,观察VX2瘤株兔LM的供血血管及染色情况;行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观察VX2瘤株兔LM的动脉强化方式,并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 结果成功建立VX2瘤株兔LM模型37只,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1次穿刺插管成功32只,穿刺成功率为86.5%(32/37)。DSA发现LM病灶57个,其中中等血供38个、乏血供19个。DSA表现为肝内动脉走行迂曲,LM的肿瘤供血支紊乱、不规则,动脉中晚期可见多发LM染色,呈类圆形,中心区域染色较边缘染色浅淡,实质期LM染色进一步加重,但是染色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LM,强化特点为转移瘤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域未见强化。LM的DSA染色部分、肝动脉锥形束CT肿瘤强化部位及程度与腹部增强CT的LM强化表现一致,为LM周边强化,对应于HE镜下观察肿瘤外周存在活性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及结缔组织;LM的DSA中心染色浅淡、肝动脉锥形束CT未强化部位与腹部增强CT的LM未强化表现一致,对应HE镜下肿瘤中心分布嗜碱性红染坏死肿瘤细胞。 结论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符合临床上影像学表现为环形强化、DSA下为中等血供或乏血供的LM,能提供临床上研究中等血供或乏血供LM的HAI/TACE治疗疗效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值得在基础或临床实验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膈下动脉开放的DSA表现及高度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4~67岁,全部为原发性肝癌。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化疗。结果肝脏肿瘤均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膈下动脉造影均为膈下动脉以终末支方式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成功。结论膈下动脉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供血侧支动脉,认识其供血特点并正确处理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