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肩胛上神经损伤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个原因。 195 9年 ,Kopell和Thompson首先报告此征〔1〕。早期的文献报道较少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此征的认识正逐渐深入。1 解 剖肩胛上神经是运动和感觉混合神经 ,发自臂丛神经的上干 (C5~C6 ) ,如有变异可来源于C4 神经根。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运动 ,并且发出感觉支到喙锁韧带 ,喙肩韧带 ,肩峰下囊 ,肩锁关节和盂肱关节。对肩胛上神经皮肤支配的研究目前报道较少 ,Ajamini发现肩胛上神经的一个皮支支配上臂近端外侧 1/3皮肤的感觉〔2〕。肩胛上…  相似文献   

2.
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可呈现多种形式,使得肩关节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常遇到一些困难。肩胛上神经卡压较为少见,常被忽视,但一旦诊断明确,较易治愈。解剖:肩胛上神经起自由颈5、颈6神经根组成的臂丛上于,向下位于臂丛后方,在斜方肌下面与肩胛舌  相似文献   

3.
肩胛下孔内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肩胛下孔内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解剖学研究王震寰,杨其云,王小标,王芳,苗华国内外学者对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和临床研究多集中于肩胛上孔处[1~4]。鉴于肩胛上神经冈下肌支和下关节支在分别进入冈下肌和肩关节囊前,尚穿肩胛下骨纤维孔。本文对冈下肌支和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技术与疗效. 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肩胛上神经卡压病例9例,其中肩胛切迹肩胛横韧带卡压4例,肩胛盂切迹囊肿卡压5例,其中“双卡”1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冈上肌或(和)冈下肌弱,或萎缩等肩胛上神经卡压征象,术前依据MRI、EMG等初步定位,均采用关节镜下肩胛横韧带松解或囊肿切除术,分别松解肩胛上神经位于肩胛切迹与冈盂切迹的卡压. 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0个月,患者不适症状消失,肌肉萎缩部分改善,肌力基本恢复. 结论 关节镜下肩胛上神经卡压松解是有效、微创的方法,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或冈盂切迹处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常被误认为其它肩周疾病而漏诊。自从195 9年Kopell和Thompson[1,2 ] 首先报道并于 196 3年作了详细描述后 ,关于此病的文献已超过百篇。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效果。1 应用解剖肩胛上神经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 ,其纤维起源于第5、6颈神经根 ,有时第 4颈神经根也可以参与它的组成[3] 。从臂丛上干分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直至肩胛骨上缘的切…  相似文献   

6.
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发生机制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支配肩胛下肌及其拮抗肌的神经在臂丛根(干)部的来源,观察肩胛下肌营养动脉的来源及其在肌肉内的分布特点,为阐明产瘫肩胛下肌挛缩的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32侧成人尸体的肩胛下肌及其拮抗肌的支配神经作逆行显微解剖分离,追踪其神经根(干)来源,计算来自臂丛各根(干)部分的构成比均值;观察肩胛下肌的动脉血供以比较肩胛下肌上部和下部血管数量和分布的差异。结果 支配肩胛下肌支配神经的纤维主要来源于臂丛上中干,上干占(81.61±6.85)%,中干占(18.39±6.85)%;而支配拮抗肌的神经纤维全部来源于上干。自肩胛下肌上部进入的营养动脉在数量和口径上都大于下部(t  相似文献   

7.
肩胛背神经卡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并分析腱性纤维束是否为造成肩胛背神经卡压的主要因素。方法:在32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肩肿背神经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中斜角肌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背神经75%(24/32)从C5神经根发出;由前内侧向后外侧从中斜角肌穿过,其长度为1.2±0.3cm,在其内侧缘有大部分键性纤维组织存在。该神经除发出2~5支肌支外,另有25%(8/32)还发出细小分支走向肩背部。结论:中斜角肌内侧缘的限性结构特点是造成肩胛背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经典术式,副神经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最常用的移位动力神经之一[1].肩胛上神经支配的冈上肌、冈下肌是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又是上举的"主要肌"和上臂外旋的"关键肌",修复肩胛上神经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具有重要作用.副神经是斜方肌的主要支配神经,斜方肌上部对于维持肩部外形和完成耸肩、肩外展动作非常重要.而副神经与肩胛上神经距离近,用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已是常规术式[2-3].  相似文献   

9.
臂丛神经根支配功能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5例患者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时,对其正常臂丛神经根进行了肌电生理检测(刺激各神经根,在上肢12组肌肉内记录最大波幅值)。结果证实臂丛神经根的肌肉机能支配如下:颈5主要组成腋神经支配三角肌。颈6主要组成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两者共同支配肩肘的功能。支配的肌群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支配肌群的次序有所不同。颈7主要组成桡神经支配肱三头肌。参与肩、肘、腕及手部功能的支配。颈8主要组成正中神经支配屈指肌群。胸1主要组成尺神经支配手内部肌。两者以共同支配手部的肌群为主。支配的肌群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支配肌群的次序不同而已。作者认为颈7神经根的支配特殊性,为临床上行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今后开展其他颈神经根的移位,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肩胛上神经严重撕脱常规锁骨上前入路术式难以修复肩胛上神经时,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的疗效。方法2003年2~10月对6例臂丛严重撕脱患者应用后入路副神经移位术式修复肩胛上神经,并观察肩胛冈上缘水平副神经与肩胛上神经的关系、术后斜方肌各部分肌力的变化及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冈上缘水平,副神经走行于斜方肌深面、筋膜下,定位于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相交附近,肩胛上神经位于肩胛横韧带深侧肩胛切迹内,二者位置相对固定,相距3.5~5.5 cm,在肩胛冈上缘横切口内二者在无张力情况下直接拉拢端端吻接;术后随访18~26个月对斜方肌上部功能无明显影响,肩外展恢复35°~55°。结论当臂丛损伤肩胛上神经撕脱严重常规手术难以解剖、进行修复时,后入路副神经移位术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7具成人固定尸体中C1~C8颈神经后支进行解剖学研究。对24例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1)颈神经后支自椎间孔处发出后,穿过由项部肌群附着于颈椎关节囊的交叉纤维、上下关节突关节和内侧椎板组成的骨纤维管,然后发出关节突关节支、肌支、皮支和交通支,穿行于颈后肌群及其腱性纤维组织间。(2)临床发现保守治疗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结果: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病因是以颈后肌群为主的腱性交叉纤维压迫颈神经后支所致。结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颈神经后支松解术,有可能是解除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肩胛上神经冈下支嵌压征—例报告张宁,陈杰,汪琦,赵少平肩胛上神经嵌压征及手术治疗由朱盛修等于1989年报告,该征系因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处受压引起该神经支配的冈上肌、冈下肌的功能障碍。作者于1990年5月经治1例。患者男,27岁,工人,劳动强...  相似文献   

13.
颈神经根椎管外卡压颈肩臂痛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组颈肩臂痛病例的临床研究,结合臂丛神经根部的解剖学观测结果,认为C5、6神经根椎管外卡压是某些颈肩臂痛患者的发病原因。C5神经根和肩胛背神经卡压最为常见。C5、6神经根卡压的病理基础和临床特点与胸出口综合征明显不同,可视为区别于胸出口综合征的一个独立疾病。  相似文献   

14.
杨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3):1317-1320
随着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日趋成熟,其临床地位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部分颈椎病患者术后并发颈神经根症状,尤以C5神经根麻痹多见[1],表现为三角肌瘫痪、肩部感觉减退、牵扯痛等,明显影响手术效果.本文就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防治措施及预后等综述如下. 1 C5神经根的解剖 C5神经根起于颈脊髓第5髓节,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椎管,参与构成臂丛,经前斜肌间隙向外侧穿出,在锁骨后方行向外下进入腋窝.完全或部分支配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大圆肌、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肩胛提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肱肌、肱桡肌.司臂部外面皮肤感觉,反射以肱二头肌反射为标志[2].  相似文献   

15.
斜方肌神经支配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对斜方肌的神经支配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在有关手术中保留部分斜方肌的功能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取 2 0具中国成年人尸体 ,在头戴式放大 5倍显微镜下 ,解剖观察 40侧斜方肌的神经支配及其行径。结果 斜方肌的神经支配来源于副神经占 10 0 % ;来源于 C2~ 4神经根及 C5 神经根 ,分别占 10 0 %、45 %。副神经平均直径为 2 .18± 0 .2 3mm(x± sx,下同 ) ;颈神经根的分支一般在斜方肌血管神经门以前加入副神经后进入斜方肌 ,或直接进入斜方肌。副神经在肩胛冈中点附近及上方 2 .6 cm处分成二支支配斜方肌的上下两部分。结论  40块斜方肌均受副神经的支配和 C2~ 4神经根直接或间接的支配 ,部分斜方肌受 C5 神经根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在副神经移位及斜方肌肌瓣手术中可利用部分斜方肌及副神经在斜方肌中的一个分支 ,使供区可保留部分斜方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后进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以恢复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肩外展功能的后进路术式。方法 选用陈旧尸体 10具 2 0侧 ,新鲜尸体 4具 8侧 ,解剖观测在肩胛冈上缘水平副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的关系。设计后进路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的新术式 ,并试用于临床。结果 肩胛上神经 10 0 % (2 8/ 2 8)位于肩胛横韧带深侧的肩胛上切迹内 ,位置恒定 ;副神经降支行于斜方肌深面、筋膜下 ,在肩胛冈上缘水平位于肩胛骨内侧缘 [(10 .42± 4.2 4)mm , x±s,下同 ] ,在该水平与肩胛上神经的最近距离为 (4.94± 1 2 2 )cm。游离切断后 ,可与肩胛上神经在无张力下直接拉拢缝合。临床试用于 10例病人 ,均顺利完成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的手术。术后检查斜方肌上部肌力无明显影响。结论 后进路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的术式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斜方肌内的神经支配进行解剖学观察,为寻找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的最佳移位点和移位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标本10具20侧.观察副神经在斜方肌内的行径及分支.并取不同水平副神经、肩胛上神经横断面制病理切片,计数各神经断面的神经纤维数,进行比较.结果 副神经在锁骨上2~3 cm进入斜方肌内,在肩胛冈中点前上方3~4 cm处,有来自颈丛的交通支加入后形成终末支.副神经的神经纤维计数:入斜方肌处(A点)为(1245±46)条,颈丛的交通支汇入前(B点)为(830±36)条,汇入后(C点)为(1074±38)条.结论 (1)副神经在与颈丛交通支合干后H-G段内的各断点,是副神经的最佳移位点.(2)后进路副神经移位术不影响斜方肌上部神经支配,充分利用了颈丛交通支,且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有关颈肩痛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 胸腔出口综合征类此为一组引起胸腔出口部位受压的综合征。凡在该部位及邻近病变引起颈根部血管神经症状者均属之。21 前斜角肌综合征锁骨上窝部臂丛与锁骨下动脉经第一肋上缘处或神经根自椎间孔发出经颈椎横突前方,在以下情况(1)肌肉炎症、水肿、渗出、纤维化、痉挛、疤痕、粘连,(2)臂丛神经变异,均可压迫神经血管束。臂丛变异的一种情况是前中斜角肌并合,血管神经束穿过肌腹,可因肌痉挛而受压。另一情况是颈4(前固定型)及胸2(后固定型)神经根参予臂丛组成。但此不易在术前检出。22 颈肋胎儿期常有一颈肋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诊治颈神经后内侧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颈脊神经后内侧支易受卡压的部位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C2颈脊神经后内侧浅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处分别位于该神经走行于头下斜肌与枢椎椎弓板之间段、穿过头半棘肌段和穿上项线骨纤维孔处。(2)C3-5脊神经后内侧浅支(第三枕神经)易受卡压处分别位于该神经穿行头半棘肌和穿头夹肌段。C3颈脊神经后内侧深支即头夹肌支,该神经穿过头半棘肌处。(3)C3-8后内侧支穿颈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结论颈神经后内侧支穿行的骨纤维管、项部肌肉、项部肌肉的腱性组织是造成颈脊神经后内侧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重建肩外展、屈肘功能的中期效果.方法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30岁.全臂丛撕脱伤7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6例,上、中干损伤2例.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到患侧臂丛上干的距离平均(7.6±1.7)cm,8例同时行副神经或膈神经移位单独修复肩胛上神经.结果 随访36~63个月,平均50个月.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12例患者的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锁骨部、冈上肌肌力(8例来自副神经或膈神经的支配)均达到4级,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发生临床转化;另3例肌力为3级或以下,尚未发生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的临床转化.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8例肩胛上神经单独修复者的肩外展角度平均78.0°,另7例平均43.1..结论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可用于修复臂丛上千损伤,桥接神经的距离短,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的效果良好,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可发生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