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不同就业价值观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个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因素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2004-08/12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563名医学生分为3组。①外在动机组(n=243):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经济收入、能学到更多东西。②内在动机组(n=282):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符合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有利于才能发挥、兴趣。③动机不强组(n=38):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采用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和被试者的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参与者就业观念。采用康奈尔健康问卷评价心理健康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定个性特征。对3组间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精神症状分、焦虑标准分、抑郁指数、精神质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进行了方差分析,再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对3组间的人口学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共发放问卷569份,其中有漏填选项问卷6份,被视为不完整问卷,对完整问卷563份进行了统计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率为98.9%。①3组心理健康情况测评结果比较:外在动机组的学生其精神症状分、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抑郁指数、焦虑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的学生[(8.39&;#177;6.60,5.71&;#177;5.22),(22.30&;#177;15.62,17.41&;#177;12.30),(0.42&;#177;0.09,0.40&;#177;0.08),(38.63&;#177;6.5l,3596&;#177;5.88),F=5.37-13.37,P均〈0.051;动机不强组的学生在精神症状分、抑郁指数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7.21&;#177;5.98,0.43&;#177;0.08。P均〈0.05)。②3组个性因子分调查结果比较:内在动机组“精神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3.41&;#177;2.10,4.43&;#177;2.67,4.08&;#177;2.19,F=12.23,P均〈0.05);内在动机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6.58&;#177;3.99,8.24&;#177;4.81,F=9.46,P〈0.05);内在动机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11.52&;#177;4.62,10.31&;#177;4.50,10.97&;#177;4.33,F=4.65,P〈0.05)。结论:内在动机组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三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差异,人格因素能通过影响学习动机来影响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临床后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评估工具及一般状况调查表对460名医学生进行有关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后期比前期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  相似文献   

3.
军校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当务之急。针对当前军校医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以转变教学思想为契机,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上,还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出教书育人、教育育人的基本理念。教育过程中,强调基本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并重;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能力培养并重;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员建立客观、正确的人生观和持久、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其社会角色的适应能力,克服自我发展的盲目性,优化自身心理素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因势利导,灵活多样,采用心理品质操作性训练、自我意识干预性训练、问卷调查、专题式讨论、群体心理咨询和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4.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40-142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 health,sports 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 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引起医务工作者心理问题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对医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将来他们走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78-179
目的:探讨污名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危害。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污名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剖析。结果:污名是社会认知建构的产物,其形成与线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这四项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污名包括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其形成机制都与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关,区别在于指向对象不同;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全盘否定的非理性特征,它降低了大学生的自尊、掠夺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对公众污名的内化会加重自我歧视。结论: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的相互消极影响会加重大学生寻求救助的心理负担,使急需咨询服务的心理疾患的大学生反而更少利用心理咨询机构服务。采用教育、澄清、接触等策略降低或消除公众污名,采用撕标签、挖潜力、求发展等策略清除自我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促进大学生心理求助和心理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科系、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①2005-11随机整群抽取河南大学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320人进行施测,共发出问卷320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28份因填写不完整和故意作答作为无效问卷被剔除,最后回收资料填写完整的问卷292份,有效率91.3%。②采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施测并调查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1—5级评分(分数越高出现孤独感频率越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5级评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专业等内容,并对比进行分析。结果:292份有效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特征为男125人(42.8%),女167人(57.2%);文科133人(45.5%),理工科159人(54.5%);二年级学生137人(46.9%),三年级学生155人(53.1%)。②性别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3.15,JP〈0.01),即女生高于男生;学科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孤独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55,P〈0.05;t=2.41,P〈0.05),即文科高于理工科;而年级变量在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4个维度上均未表现差异。③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这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r=0.207~0.393;r=0.246-0.384;P均〈0.01).且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结论: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应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8.
杨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8):234-235
背景:低年级医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专业性强,学习压力大,研究这一群体的人格及心理卫生特征可揭示低年级医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制定提高该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目的: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人格及心理卫生特征的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途径和方法。设计: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对象:2004-09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二年级550名学生。方法:对550名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试,由被试者独立答题,当场收回。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低年级医学生EPO测试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分值及SCL-90测试的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分值:次要结局:SCL-90的总分和9个因子与EPO的4个量表值的统计学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低年级医学生SCL-90量表评分在强迫(1.83&;#177;0.52)、焦虑(1.47&;#177;0.43)、精神病性(1.43&;#177;0.43)、偏执(1.54土0.55)高于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57—9.09,P均&;lt;0.05);人格特征为内向、乐观、谦虚、向上,不足之处为焦虑、抑郁、易感情用事。低年级医学生人格问题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呈正比。结论:低年级医学生存在人格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798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不同年级之间和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年级及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问题较三年级和临床专业学生多。  相似文献   

10.
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抽取济宁市寄宿制和非寄宿制高中学校各一所,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所学校学生SCL-90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各占13.2%和14.1%,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39,P&;gt;0.05)。寄宿制高中生在人际关系(1.69&;#177;0.58)、恐怖(1.82&;#177;0.64)、敌对(2.16&;#177;0.90)3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高中生;非寄宿制高中生在强迫症状(2.30&;#177;0.66)、焦虑(1.91&;#177;0.60)2个因子上的均分高于寄宿制高中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9—3.06,P&;lt;0.05—0.01)。寄宿制高中男生人际关系(3.37&;#177;0.67)、敌对因子(2.25&;#177;0.70)评分明显高于非寄宿制,非寄宿制高中焦虑因子分(1.97&;#177;0.61)明显高于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1,10.99,3.36;P均&;lt;0.01);非寄宿制高中女生抑郁(1.90&;#177;0.61)、恐怖(1.86&;#177;0.64)评分明显高于寄宿制,寄宿制高中女生人际关系因子分(1.98&;#177;0.62)高于非寄宿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3.85,3.31;P&;lt;0.05—0.01)。一年级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较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表现在寄宿制学校学生躯体化(1.42&;#177;0.49)、人际关系(1.96&;#177;0.63)、抑郁(1.78&;#177;0.63)、焦虑(1.63&;#177;0.55)、敌对(1.71&;#177;0.60)、精神病性(1.63&;#177;0.53)、偏执(1.83&;#177;0.63)等因子评分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4.51,P&;lt;0.05—0.01);三年级时.则相反。结论:寄宿制学校学生随年级升高心理素质升高,非寄宿制和寄宿制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卫生状况均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因素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2004-08/12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563名医学生分为3组。①外在动机组(n=243):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经济收入、能学到更多东西。②内在动机组(n=282):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符合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有利于才能发挥、兴趣。③动机不强组(n=38):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采用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和被试者的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参与者就业观念。采用康奈尔健康问卷评价心理健康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定个性特征。对3组间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精神症状分、焦虑标准分、抑郁指数、精神质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进行了方差分析,再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对3组间的人口学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共发放问卷569份,其中有漏填选项问卷6份,被视为不完整问卷,对完整问卷563份进行了统计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率为98.9%。①3组心理健康情况测评结果比较:外在动机组的学生其精神症状分、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抑郁指数、焦虑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的学生犤(8.39±6.60,5.71±5.22),(22.30±15.62,17.41±12.30),(0.42±0.09,0.40±0.08),(38.63±6.51,35.96±5.88),F=5.37~13.37,P均<0.05犦;动机不强组的学生在精神症状分、抑郁指数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7.21±5.98,0.43±0.08,P均<0.05)。②3组个性因子分调查结果比较:内在动机组“精神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3.41±2.10,4.43±2.67,4.08±2.19,F=12.23,P均<0.05);内在动机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6.58±3.99,8.24±4.81,F=9.46,P<0.05);内在动机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11.52±4.62,10.31±4.50,10.97±4.33,F=4.65,P<0.05)。结论:内在动机组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三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差异,人格因素能通过影响学习动机来影响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l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l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方法: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1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O-RSC)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结果:低收入家庭学生的SCL-90总均分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F=2.73,4.99,6.56,3.05,2.64;P&;lt;0.05~0.001),他们的人格N维度亦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F=3.58,P&;lt;0.01),而其人格E维度则低于高收入家庭(F=6.98;P&;lt;0.001);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人格P维度(F=2.41和3.42;P&;lt;0.05~0.01)和N维度(F=3.67和3.56;P&;lt;0.01)差异显著,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SCL-90总均分和9个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一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人格特征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背景: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目的:调查河南省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其对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价值。设计:抽样调查。单位:河南职工医学院卫生管理系。对象:于2001-04/06在河南省内3所普通高校的农科、医学、理工、文科、艺术、体育等6类专业随机抽取被试1128人进行测查。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4个人格维度:内外向维度、神经质或情绪性维度、精神质维度和掩饰性维度)以及症状自评量表(包括90个条目,反映9个因子)对河南省高校1128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测试。主要观察指标:①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的比较。②大学生人格特征分类比较。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剔除不完整答卷,回收回答规范问卷1100份。①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全国常模的比较:男大学生人格情绪性和掩饰性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47&;#177;3.13,4.53&;#177;3.11;4.99&;#177;2.47,4.50&;#177;2.59,P〈0.001);女大学生人格情绪性、精神质以及掩饰性维度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97&;#177;1.71,2.68&;#177;1.82:5.68&;#177;3.08,4.97&;#177;2.96;5.32&;#177;2.46.4、74&;#177;2.48,P〈0.05~0.001)。②大学生人格特征分类比较:6类不同专业学生在人格4个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0.001)。农科学生的精神质维度分值最高(3.44&;#177;1.97),体育类学生内外向维度分值最高(8.27&;#177;2.45),而情绪性维度分值以文科学生为高(5.99&;#177;3.24)。男女学生之间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除掩饰性维度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外(4.99&;#177;2.47,5.32&;#177;2.46,P〈0.05),其余各维度差异不大;城乡学生之间,农村学生内外向维度分显著低于城市学生(7.54&;#177;2.73,7.93&;#177;2.63,P〈0.05);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与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相比,仅掩饰性维度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5.42&;#177;2.44,5.01&;#177;2.48,P〈0.01);此外,学生干部的内外向维度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8.42&;#177;2.61,7.42&;#177;2.68,P〈0.001)。③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人格内外向维度和掩饰性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0.001),而情绪性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01),精神质维度与躯体化、敌对、恐怖以及偏执4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大学生人格的内倾性、情绪不稳定性和精神质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良影响。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和城乡学生及学生干部与非干部之间,其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实验组 (胶质瘤组 ) :来源于 2 0 0 2 - 0 1~ 2 0 0 3- 12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胶质瘤患者 15 1例 ,均经术后病理切片确诊。其中男 111例 ,女 4 0例 ,年龄 (5 8.2 1± 10 .5 8)岁 ,住院天数 (17.91± 11.6 8) d;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 3例 ,中学 6 5例 ,大专以上 83例。对照组 (普通疾病组 ) :来源于 2 0 0 2 - 0 1~ 2 0 0 3-12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普通疾病患者 134例 ,其中男 81例 ,女 5 3例 ,年龄 (46 .34± 18.4 4 )岁 ,住院天数 (10 .5 3± 10 .6 8) d;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 2 0例 ,中学 10 1例 ,大专以上 13…  相似文献   

16.
李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69-171
背景:每年都有大学新生由于不适应新生活而采取极端行为的案例报道,新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也关系到大学校园的稳定、和谐。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水平,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对象:于2003-11选择绍兴文理学院2003级新生4417名为观察对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症状自评量表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进行5级评定:1没有、2较轻、3中等、4较重、5严重,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判定大学生是否有心理卫生问题。焦虑自评量表采用4级记分制,主要记录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次,标准分以50分为临界点,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状态越严重。抑郁自评量表主要的统计指标是抑郁严重度指数,指数范围是0.25~1.00。评分指数在0.50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度抑郁;0.60~0.69的为中度抑郁;0.70以上的为重度抑郁。于新生进校3个月后进行集体测试。主要观察指标: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4417份,回收4387份,有效率99.32%。①大学新生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的得分超过常模(t=2.88~4.82,P〈0.01)。共检出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333名,占7.59%;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49名,占1.12%。②男女生在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总均分t=5.56,P〈0.01)。③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分别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2和0.361。结论:①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②女生较男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③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得分分别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7.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1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1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 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health,sports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1000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4-03/12选择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和浙江中医学院一、二年级的大学生,随机抽取1000名为调查对象,男592名,女408名,年龄为19-20周岁。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统一印制的症状自评量表,给予统一指导语,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作为观察指标,问卷当场收回。按照5级评分(0-4,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共发放1000份症状自评量表,回收1000份,回收率100%。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意义显著(P&;lt;0.01)。男、女生比较,女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4项因子分高于男生(P&;lt;0.05),而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6项因子分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当代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已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女同学在人际关系、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偏执等方面和不健康状态更高于男同学。  相似文献   

20.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普通家庭大学生比较。方法:2006-04/05在某医学院校根据学生学号末尾数字随机抽取普通家庭学生345名,其中享受学校减免学费的贫困学生58名,通过查阅学生学籍表的方法获得单亲家庭学生133名,其中享受学校减免学费的贫困学生39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量表中各因子均分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指标,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结果:普通家庭学生有效问卷312份,其中贫困学生有效问卷43份;单亲家庭学生有效问卷104份,其中贫困学生有效问卷32份。①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家庭大学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强迫和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普通贫困大学生(1.57±0.38,1.87±0.64;1.46±0.41,1.73±0.62,t=2.289,2.265,P<0.05)。③单亲家庭男大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和敌对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家庭男大学生(1.50±0.33,1.77±0.47;1.40±0.37,1.63±0.49;1.29±0.34,1.46±0.46,t=2.848,2.750,2.276,P<0.01,0.01,0.05)。单亲家庭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家庭女大学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家庭总体上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