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能否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观察其安全性。方法:1998-12/2002-01赤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25例,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为50IU。所有患者同时接受康复治疗。注射前、注射后2周、4周按改良式Ashworth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评定肌张力;同时根据步行功能的分类来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整体比较,注射后2,4周各肌群肌张力降低。髋内收肌注射前、注射后2,4周MAS为2.30±0.63,1.15±0.89,0.92±0.6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20.36,P<0.001),绳肌、腓肠肌、股直肌注射后肌张力均显著降低。结论:下肢肌肉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痉挛步态。月国  相似文献   

2.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177;0.6,1.4&;#177;0.4,1.6&;#177;0.5均较注射前2.6&;#177;0.8显著改善(P&;lt;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77;14.6)&;#176;,(126.8&;#177;10.5)&;#176;,(123.8&;#177;7.6)&;#176;和(108.6&;#177;12.1)&;#176;,(107.4&;#177;13.2)&;#176;,(103.2&;#177;8.6)&;#176;(P&;lt;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索(botulinum toxin A,BTXA)在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的患者82例,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BTXA局部注射痉挛的肌肉,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50—100IU,每次患者接受的注射总量≤400IU。治疗前、治疗后40d进行2次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巴氏指数(mocc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肌张力测定采用改良式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经治疗40d后,治疗组FMA、MBI由40&;#177;26,33&;#177;14上升至68&;#177;27,81&;#177;22。神经功能缺损由25&;#177;8降至9&;#177;7;对照组相应为52&;#177;26,61&;#177;23。16&;#177;7和2.07&;#177;0.22,与治疗组比较t=4.16,5.26,6.25,P均&;lt;0.01。MAS治疗组由2.50&;#177;0.83降到0.86&;#177;0.66。对照组由2.79&;#177;0.63降到2.07&;#177;0.22,治疗后两组对比,x^2=13.26,P&;lt;0.01。结论:采用BTXA注射痉挛的肌肉对脑卒中的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肢体肌张力障碍及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选取32例肢体肌张力障碍或痉挛患者,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局部相应肌肉注射。痉挛程度评定选用Ashworth分级法,疼痛评定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治疗前后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强直以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至少完成1个疗程治疗,每个疗程接受1~2次肉毒毒素注射,患者总有效率为84%,并且患者下肢疗效明显优于上肢,其中下肢和上肢肌张力障碍、肢体痉挛强直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与61.5%,疼痛缓解率分别为100%与84.6%。A型肉毒毒素平均起效时间为2周,疗效平均持续时间为13.75周。肉毒毒素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肌无力,其次为注射局部疼痛和瘀斑,但均可自行恢复。结论:在肌电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及痉挛强直肢体疗效显著,副作用轻微且均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予以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对痉挛肌肉加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MAS、FMA、BBS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局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痉挛性下肢瘫痪的肌肉痉挛、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乔蕾  范利 《中国康复》2011,26(2):93-9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2~3级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对照组各16例。2组患者均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综合组在注射24 h后结合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发育技术、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等。2组治疗前后采用MAS评定下肢肌张力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步速和步长测定。结果:BTX-A注射后1、6及12周时,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下降,FMA评分明显上升,步速和步长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综合组表现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BTX-A注射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肌张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996—03/2004—06年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脑血管病患者60例,均有肢体痉挛,且患肢手握力及肌力在3级以上.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和安慰剂组各30例。A型肉毒毒素组应用A型肉毒毒素,以痉挛肌肉的肌腹为注射点进行多点皮下注射;安慰剂组注射药物改为安慰剂(生理盐水),治疗和评估采用双盲法。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应用修订Ashworth量表进行肌张力分级比较,手法肌力评定评估肌力;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6周检测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肌张力:A型肉毒毒素组治疗前Ⅱ级3例,Ⅲ级18例,Ⅳ级9例,治疗后0级2例,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6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r=31.8,P&;lt;0.01)。安慰剂组治疗前后无差异。②肌力:A型肉毒毒素组治疗前3级16例,4级14例,治疗后3级7例,4级22例,5级1例,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安慰剂组治疗前后无差异。③免疫功能:A型肉毒毒素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降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肌张力,以利于开展功能训练,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治疗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选择20例踝跖屈肌群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d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注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7d,肌肉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明显降低(P〈0.01),躯干及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1),但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运动能力的提高与肌张力及肌痉挛的降低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以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迅速提高运动能力,但量效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肉毒毒素A对肌肉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价值及其剂量影响。方法:选择48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采用肉毒毒素A电刺激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治疗肌痉挛,其中把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屈指肌随机分成高低两个剂量组,观察剂量不同对疗效的影响,同时对所有患者制订注射后的目标,观察其达标情况。结果:肉毒毒素A注射后肌肉张力明显降低(P〈0.05),但在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及屈指肌群中均未发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各配对大小剂量组肌张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功能显著改善,康复目标总达标率为70.4%,肉毒毒素对上肢的粗大运动及下肢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而对手的精细活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欠佳。结论:肉毒毒素A对缓解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肢体肌肉痉挛,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疗效显著,肉毒毒素作用的量效关系尚有待确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肉毒毒素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后下肢轻度痉挛的患者2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2组患者均接受8周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电刺激引导下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对照组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注射治疗后第8周(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MBI评分分别评定其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与治疗后采用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长、步频、步速)和6min步行距离(6MWD)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Gaitwatch步态分析以及6MWD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步长、步频、步速以及6MWD分别为(29.0±3.3)分、(65.5±9.5)分、(103.8±9.8)cm、每分钟(82.6±8.1)步、(112.5±11.5)cm/s和(398.9±22.7)m,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MAS评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患者痉挛下肢的肌张力,提高其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中,比较超声 电刺激与单独电刺激定位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伴有一侧肢体痉挛,下肢以踝跖屈肌群痉挛为主,改良Ashworth评分(MAS)2级12例,3级20例,4级8例,按分级随机分入A、B两组,每组各级评分的人数相等,每组20例,分别给予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A组以电刺激加超声引导下定位,B组单独以电刺激定位。注射后立即进行疼痛VAS评分,并于注射后2周对比MAS评分、步行速度。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肉毒毒素注射后,小腿踝跖屈肌群MAS评分,A组为0.8±0.70,B组为1.4±0.94;步行速度A组0.36±0.13m/s,B组0.27±0.12m/s;VAS疼痛评分,A组5.71±1.04,B组6.66±1.32,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在超声引导下加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与以往常规单独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相比,前者缓解肌张力的效果好,定位更加准确,避开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疼痛敏感的患者,尤其是深部肌肉定位注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A型肉毒毒素(BTX-A)结合综合功能训练前后多个时间点进行生存质量的评测及随访,探讨A型肉毒毒素与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肌肉痉挛状态及生存质量等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伴有上肢痉挛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屈肌痉挛改良Ashworth评分2—3级。随机分为BTX-A治疗组及对照组。BTX-A治疗组患者选择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使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在肌腹进行分点注射。注射后进行训练。对照组不使用A型肉毒毒素,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分别检测1次。测量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及卒中影响量表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4次评测与治疗前相比,肌张力、卒中影响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4次评测数据两两之间相比,卒中影响量表得分在治疗后6周达高峰,治疗后12周时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增加痉挛上肢的功能性活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远期疗效较单纯功能训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向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以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其上肢肌肉痉挛及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2例脑卒中患者,其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Ashworth评级为2~3级,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选择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随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未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6周及12周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检测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偏瘫侧上肢肌痉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肌痉挛改善幅度以治疗后第2周时最为显著,随后改善幅度有所减缓,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一直持续至治疗后第12周;同时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各相应疗效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肌张力,并对改善患肢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疗效至少持续12周左右。  相似文献   

14.
A型肉毒毒素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聪敏  于若谷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53-2853,2859
目的:评估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在下肢痉挛性脑性瘫痪(CP)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11例痉挛性CP患儿,采用BTX-A 3-6IU/kg注射下肢痉挛肌肉,依照马氏等制定的疗效与评估标准和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估注射前与注射后72h、1、2、4、8周不同时期的运动功能,痉挛状态及肌张力的变化。结果:运动功能恢复和肌肉痉挛状态改善,注射后较注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BTX-A注射疗法有较好的改善运动功能和降低下肢肌肉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5.
A型肉毒毒素对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后上肢肌痉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肌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0例脑外伤和脑卒中后存在上肢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BTXA注射组和对照组。BTXA组注射BTXA,两组患者均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比较注射前和注射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的Fud—Meyer运动功能评测(FMA)、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评定情况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2周,BTXA组MAS评定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BTXA组与对照组MAS评定等级、FMA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注射BTXA可降低脑卒中及脑外伤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同时积极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成人上下肢痉挛的A型肉毒毒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脑卒中后神经康复领域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他疗痉挛的问题 ,通过回顾临床研究对目标人群的相关技术资料 ,包括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有益与不利因素 ,可以认为肌肉注射 5 0 0~ 15 0 0UDysport或者 10 0~ 30 0UBotox可降低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痉挛。肌张力下降、疼痛解除、手与步行功能提高及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好是其主要的益处。另外 ,注射后进行自主活动、电刺激以及石膏、夹板等矫形能强化昂贵的肉毒毒素的疗效。至于A型肉毒毒素的作用机制 ,可认为是梭内外肌纤维的局部麻痹改变了肌肉传入冲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痉挛患者15例,在彩超引导下,按照断层解剖作为指南,将肉毒毒素准确注入到肱二头肌、肱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拇长肌、掌长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注射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注射前、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进行相关评价. 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结论 在彩超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冯传波  高建华  刘红梅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45-47,i0001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11/2005—12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科收治的良性咬肌肥大患者15例,30侧咬肌。根据患者咬肌厚度不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咬肌厚度〈11mm注射50U/侧,11—13mm注射80U/侧,〉13mm注射100U/侧。每侧咬肌分3~5点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50~100U,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两三个月内行B超检查,测量咬肌厚度及形态变化。结果:纳入患者1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例患者注射后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注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咬肌松弛状态下分别为(0.7800&;#177;0.1140),(1.0907&;#177;0.1621)cm;咬肌收缩状态分别为(0.9643&;#177;0.1774),(1.5050&;#177;0.1195)cm,P〈0.00110咬肌松弛状态下平均缩小28.6%,咬肌收缩状态下平均缩小35.9%。②患者接受注射治疗一两周后,咬合力量减弱或消失,2-4周后可见咬肌缩小,效果最明显出现在注射后4周~3个月,三四个月后咬肌力量及体积逐渐恢复,6个月后尽管肌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咬肌体积的恢复各不相同。15例患者中对注射后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满意13例(86.7%),基本满意2例(13.3%)。结论: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良性咬肌肥大,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是外科手术治疗之外的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0.6,1.4±0.4,1.6±0.5均较注射前2.6±0.8显著改善(P<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4.6)°,(126.8±10.5)°,(123.8±7.6)°和(108.6±12.1)°,(107.4±13.2)°,(103.2±8.6)°(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肌痉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的肉毒毒素(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选择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痉挛患者5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入肌肉局部。注射后佩戴抗痉挛矫形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注射前、注射后2周、4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IM自我照顾项评分、步速和步长测量进行相关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注射后2周、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程度(M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与上肢相关的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FIM)、步长和步速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的BTXA注射定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