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病例报告患者,男,63岁,主因头晕8d,言语不清3h于2016年2月17日入院.患者8d前出现头晕,表现为天旋地转感,走路不稳,身体向左右摇晃如醉酒感,无视物双影、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诊断:①后循环缺血;②高血压3级,很高危,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脑保护等治疗8d,头晕、走路不稳症状加重,出现视物模糊、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红色及咖啡色样物质. 相似文献
2.
3.
<正> 患儿男12岁因反复抽搐5年,进行性语言减少,不能坐、立、行走3月余于2003年9月4日入院。患儿1997年8月患中毒性脑病,1998年10月出现抽搐。1999年4月诊断为癫 相似文献
4.
饮酒诱发苯妥英钠中毒1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纪根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5):271-271
苯妥英钠 (PHT)是治疗癫痫的常用药之一。我们遇到12例常年服用 PHT治疗的癫痫患者 ,在饮酒后诱发急性PHT中毒。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1例 ,年龄 2 3~ 5 2岁 ,均系继发性癫痫患者 (继发于脑肿瘤 3例 ,脑外伤手术后 6例及脑血管病 3例 )。发作类型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 ,持续服用PHT 2~ 5年 ,剂量 2 0 0~ 40 0 mg/d。本组病例患癫痫前均有饮酒嗜好 ,有一定酒量 ,病后平时不饮酒。本次住院前 1~ 3天因家宴饮白酒 5 0~ 2 0 0 ml,次日起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讲话含糊 ,有 2例精神错乱。… 相似文献
5.
凌志鹃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1):95-97
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梗死.本文从解剖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对P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9):811-814
目的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最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P=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P=0.408)。结论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61例资料。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头晕(54.1%)、偏侧肢体无力(45.9%)、恶心及呕吐(39.3%)和言语不清(31.1%);少见症状为视物成双(4.9%)、抽搐(4.9%)及记忆障碍(4.9%)。常见的体征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45.9%)、共济失调(29.5%)、交叉性瘫痪(3.3%)和眼球活动障碍(4.9%)。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2.1%)、高脂血症(63.9%)、糖尿病(36.1%)、既往卒中史(31.2%)及心脏病(27.9%)。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偏侧肢体无力、恶心及呕吐、言语不清,常见体征为肢体运动障碍,高血压为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体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后循环梗死219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2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02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临床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责任血管、并发症.结果 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其后依次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其后依次为肢体瘫痪、延髓性麻痹、脑神经麻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桥脑,次为小脑、中脑、延髓、枕叶、丘脑、颞叶内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CI责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0.01);老年PCI肺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后循环梗死时责任血管更易硬化狭窄、闭塞,同时也更易并发肺炎,应针对性治疗、护理与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MRI所示的梗死部位,将17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分为近段组(20例)、中段组(70例)、远段组(58例)和混合组(22例);分析各组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近段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70.0%)、眩晕(60.0%)、共济失调( 70.0%)和眼震(70.0%);中段组为言语不清(71.4%)、偏身肢体无力(77.1%)、偏身运动障碍(74.3%)和中枢性面舌瘫(77.1%);远段组为头晕头昏(48.3%)和偏身感觉障碍(48.3%);混合组为言语不清(63.6%)、恶心呕吐(63.6%)、偏身感觉障碍(54.5%)和共济失调(63.6%).交叉性损害及脑干综合征19例(11.2%).结论 后循环梗死最常累及中段和远段;不同部位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不同;具有定位价值的交叉性损害及脑干综合征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对后循环梗死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探讨其构成比。方法后循环梗死患者144例,经CT或MRI、CTA或CE-MRA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根据CISS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结果本组患者CISS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49.31%,心源性卒中8.33%,穿支动脉疾病18.75%,其他病因6.94%,病因不确定16.67%。结论本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后循环梗死患者的预后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时间<7 d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并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156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缺血病灶。在病后2年内(平均随访时间13.4±5.0月)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价危险因素、病变部位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5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病后2年内无残障及轻度残障(mRS 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 4~5分)者占19.9%,死亡者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79,95%CI 1.034~1.125,P <0.01)、多病灶(OR 3.463,95%CI 1.294~9.267,P=0.013)、卒中史(OR 2.505,95%CI 1.103~5.685,P=0.025)与病后2年的预后相关。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总体预后良好,死亡率低。年龄小、单病灶、既往无卒中史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 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0.05~0.01),而吸烟率(18.5%)低于前循环梗死组(38.5%)(P<0.01).结论 后循环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既往卒中史.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14.
报告23例癫痫患者急性苯妥英钠中毒的临床表现,经停服苯妥英纳、应用脱水利尿剂加速药物排泄及对症处理,多数病例于48h-96h中毒症状消失。血药浓度监测显示,中毒时血苯妥英钠浓度在25.3μg/ml-38.2μg/ml(平均31.2μg/ml)。停药后多数病例于48h-96h血苯妥美钠降至治疗范围(10μg/ml-20μg/ml)。血药浓度降至治疗范围者,临床中毒症状消失。于血苯妥英销降至正常范围后重新给予治疗剂量的苯妥英钠(4mg-6mg·kg-1·d-1),观察2周,未见中毒症状再现及癫痫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学会(ACR)分类标准诊断一例合并左眼视力丧失及后循环梗死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并复习相关国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86岁女性患者,双侧颞动脉增粗变硬,ESR 108mm/h,颅脑MRI检查可见双侧小脑半球、脑干及右侧枕叶多发急性梗死灶,右侧椎动脉超声检查可见血管壁内膜均匀一致增厚,管腔向心性狭窄。最终诊断:(1)巨细胞动脉炎;(2)脑梗死;(3)左眼失明。结论 GCA最常累及颞动脉,其次是椎动脉、眼动脉及后睫状动脉,可引起视力丧失及后循环梗死等严重并发症。超声检查是明确诊断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前脑血管病诊疗关注的重点仍是急性期的诊治,对于急性期后患者的一些迟发性改变有些认识不足.Holmes震颤又名中脑震颤、红核震颤或丘脑震颤,是脑血管病后少见的运动障碍,在 1889 年由 Benedikt 首次报道, 1904 年由Holmes详细描述,是一种<4. 5 Hz的低频震颤,振幅较大,表现为静止性、意向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性后循环多发与单发脑梗死的病因差异.方法 选择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特点分为多发组和单发组,按TOAST分型标准对卒中病因进行分类.结果 28例多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9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1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43例单发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0例,心源性栓塞4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5例,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多发组与单发组相比,多发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常见(P=0.000),单发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更常见(P=0.000).结论 急性后循环多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相似文献
18.
乔红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宿州 ) 张雷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宿州 ) 钟平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宿州 ) 汪国胜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宿州 ) 刘莹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宿州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5):14-16
目的探讨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提高对后循环缺血的识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以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颅脑MRI表现和预后。结果本组60岁以上患者45例(80.2%),合并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51例(91.1%);主要体征为眼震、视力障碍、共济失调、轻偏瘫、面瘫、言语障碍及感觉障碍等;MRI示急性期病灶位于脑干和小脑;预后大多预后良好,而大面积小脑梗死病死率较高。结论对于60岁以上以眩晕为主诉患者,尤其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男性患者是后循环缺血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20.
现报告3例口服平喘药物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钠中毒如下.
1 病例
1.1 例1女,26岁.因"头晕、恶心、言语不清、走路不稳、视物成双2年"于2006年11月8日入院.2年前患者出现头晕、恶心,未吐,当地医院给予一般治疗后症状缓解.1年前再次出现头晕、恶心,并逐渐出现言语不清、走路不稳、视物模糊,而入本院治疗,当时腰穿脑脊液及头颅MRI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期间出现哮喘发作,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症状消失后出院.近6个月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入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