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朱延波  蔚青  金晓龙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13-415,i0009
目的 探讨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2例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为男性,年龄37岁和82岁。肿瘤界限清楚,切面灰白色。镜下见嗜酸性胞质的低立方细胞单层排列,呈长管状或交织吻合的细管状,有的呈巢状;部分肿瘤细胞梭形,排列成束状,类似于平滑肌瘤。肿瘤间质黏液样,胞核居中,有皱折,核分裂罕见。瘤细胞间可见淋巴浆细胞及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EMA和AE1/AE3(+),34β3E12、SMA、S-100、HMB45、CD15、CD20、UEA-1、CK7和CAM5.2(-)。电镜示管腔内可见短的微绒毛,有连接复合体。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低度恶性的肾肿瘤,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肾脏巨大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报道并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早期发现由6 cm发展5年至18 cm巨大肿块出现腹腔挤压情况方行治疗,640排CT检查与其他肾脏肿瘤无特异性区别,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结果病理检查示:镜下见肿瘤组织由狭长的小管组成,小管间见黏液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及杆状,中度异性,间质内见多灶性浆细胞浸润,伴大片坏死。免疫组化:CD10(-),VIM(+),EMA(+),低分子量CK(-),CD15(-),Ki-67<5%肿瘤细胞,CK(-),CR(-),MC(-),CD34(-),CD31(-),S-100(-),诊断为肾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复查CT无复发,日常中度活动无不适反应,目前继续追踪随访中。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肿瘤,术前诊断无特异性,最终依赖术后病理确诊,治疗仍以根治性切除术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管状囊性肾细胞癌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女性,2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2周。镜下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可见纤细的纤维性间质分隔的大小不等的囊状和小管状结构,囊腔内含黏液蛋白样物质,囊腔内衬覆扁平或柱状上皮细胞、"鞋钉样"细胞。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仁可见,WHO/ISUP 3级,核分裂象不易见,胞质丰富,嗜酸性。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CK19、PAX-8、vimentin、P504S;Ki-67核阳性比例8%。结论管状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大部分患者预后好,需与管状囊性结构特征的肿瘤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必要时结合分子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肾透明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2例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温和的卵圆形上皮样或梭形透明细胞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可见多量纤维间质分隔,并伴有特征性的"鸡爪样"小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bcl-2、EGFR、CD117、CD99和CD10(+),S-100、CK、EMA、desmin、SMA、CD34和P504S(-)。结论肾透明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肾恶性肿瘤,病理诊断尤其应注意与肾母细胞瘤和中胚层肾瘤鉴别。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与其他肾脏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肾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7例MTSC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中5例为女性,发病年龄34~80岁,平均49.1岁,多为体检发现。镜检示,肿瘤黏液性基质中大部分为嗜酸性胞质的立方形细胞,呈紧密排列的小管状或乳头状结构,部分为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可见成簇的泡沫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7例CK、CK7、CK19、vimentin和AMACR均(+),6例CK8和34βE12(+),5例CD15、4例CHG和3例RCC(+)。结论MTSCC是低度恶性的肾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结肠肉瘤样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智  张洵  苏勤  杨琳  孙耘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3):202-204,i0011
目的探讨结肠肉瘤样癌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对结肠肉瘤样癌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生于右半结肠的肿瘤为盘状隆起型,主要为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结构,部分呈软骨样分化,局部为小细胞癌成分;肿瘤表面为小细胞癌和管状腺癌成分,两种成分有移行.梭形细胞成分vimentin、CD99和CD117呈强(+),局部CK18(+).结论结、直肠肉瘤样癌极为少见,该肿瘤侵袭性强,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CCPRCC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发病年龄49岁。6例发生于左肾,2例发生于右肾,其中6例经体检发现。肿瘤大体界限清楚,镜下由管状、乳头状、腺泡状及囊状结构组成,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大小较一致,部分细胞核远离基底膜而位于腔缘。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AX-8、CK7、Vimentin、CyclinD1、CA9;CA9呈杯口状阳性模式。Ki-67介于2%~10%;其中6例表达CK(H),5例表达GATA3,4例弱表达CD10,2例弱表达AMACR;CD117、TFE-3均阴性。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CCPRCC是一种肾脏惰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与其他肾细胞癌鉴别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在肾细胞癌中占比<1%.自1996年由Ordeonez等[1]首次报道以来,WHO(2004)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正式命名为一种独立的肾细胞癌亚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对1例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进行观察、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5岁。体检偶然发现左肾占位。大体检查见肾实质内有一个灰白色、界限清楚的类圆形结节,偏髓质分布,直径4cm,质地略脆,均匀一致;镜下见肿瘤细胞主要呈现两种结构:①类似于肾集合管的细管状结构,细胞单层立方排列;②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两种细胞均未见核分裂象;背景中显著黏液变性,并见多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细胞聚集浸润。免疫组化:EMA、CK7和Vim(+),CK341mi2、CD15(-),CgA弱(+),NSE和Syn(-)。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预后较好的肾上皮性肿瘤,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甲状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和AB-PAS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0岁。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大体呈结节状,似有完整包膜,切面五彩状,可见黏液及钙化。组织学见肿瘤由充满胶质或稀薄黏液的滤泡结构和实性片状区域构成,未见明确乳头结构,但可见泡状核、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引人注目的是实性区域部分细胞胞质透明。免疫组化显示TTF-1、Tg、galectin-3和CK19(+),HBME-1、降钙素、CD10、RCC和vimentin(-)。特殊染色:AB-PAS(+)。结论甲状腺透明细胞型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罕见亚型,组织形态学易与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混淆,免疫组化及PAS染色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dendritic fibromyxolipoma,DF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容易与其混淆的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年龄45~80岁,平均59岁,肿瘤位于颈部、背部或肩胛部的浅表皮下或肌筋膜内。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块及其压迫症状。肿瘤直径3~8 cm,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大体观察为圆形或类圆形肿物,有完整包膜,切面灰黄色,部分呈黏液样或胶冻样。显微镜下肿瘤内增生的小梭形或星状细胞弥漫分布,成熟脂肪细胞掺杂其中,无不成熟的脂肪母细胞,间质多呈黏液样。高倍镜下,瘤细胞的胞质呈细长分支状突起,无细胞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象。此外,该肿瘤也含有较丰富的丛状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瘤细胞显示:5例肿瘤的Vimentin、CD34和BCL-2均呈阳性,S-100、CK均呈阴性,Ki-67阳性率小于2%或为阴性。结论:树突状纤维黏液样脂肪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特殊亚型脂肪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于良性,与梭形细胞脂肪瘤等多种软组织肿瘤的病理学特征极为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ccpRCC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年龄37岁和50岁,男女各1例;1例发生于左侧肾,另1例发生于右侧肾。1例表现为左腰背部疼痛半年,1例为体检发现。2例肿瘤均呈实性,镜下观察肿瘤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纤维性包膜,透明的肿瘤细胞呈囊性、小管/腺泡、乳头以及巢状排列,可见特征性的乳头状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形态温和,细胞及核仁异型性均不明显,部分区域可见小核仁,WHO/ISUP细胞核分级1~2级。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远离,基膜位于囊性和小管/腺泡的腔面。免疫组化:瘤细胞CK7、vimentin、EMA、MOC31、PAX-2和PAX-8呈(+),CAIX呈杯状模式(+);CD117、P504S、E-cad、p53、TEF-3均(-),Ki-67阳性指数2%。术后随访时间4~25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ccpRCC是一种罕见的惰性肾脏肿瘤,需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等肿瘤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MLM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子宫MLMS的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结果,讨论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位年龄52. 5岁,肿瘤最大径6~17 cm,无包膜,切面灰白、实性、胶冻状、质软。镜下肿瘤细胞排列稀疏,呈束状、星网状或微囊状及黏液纤维肉瘤样,间质内见大量黏液样基质。肿瘤细胞呈梭形,轻~中度异型,胞质嗜酸性,核呈梭形或短梭形,核分裂象2. 2~5. 4个/2 mm2。其中2例可见凝固性坏死,1例可见细胞内黏液样物质。免疫组化结果:3例SMA和h-caldesmon(+),2例desmin、ER、p16、p53(+),1例PR(+),Ki-67阳性指数为15%~40%; CK-Pan、EMA、CD10、CD34、S-100均(-)。结论 MLMS是一种罕见的平滑肌肉瘤亚型,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TSCC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龄58~74岁,平均65岁;1例出现肾区疼痛,余3例无症状;肿瘤直径2~13 cm,平均直径6 cm;肿瘤界限清楚,镜下以具有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区和黏液样间质为特征,肿瘤细胞核级别低,细胞异型性小。术后随访平均34.5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4例患者CK7、vimentin均弥漫(+);CK8、CK18、CK19、EMA、CD117不同程度(+);Ki-67呈低表达;而CD10、Villin均(-)。结论 MTSCC属于罕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0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左肾占位。组织学示肾上极的肿瘤组织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部分肿瘤细胞呈靴钉状突向腺腔内,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部分集合管腺上皮见异型增生。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7(CK7)、角蛋白19(CK19)、上皮膜抗原(EMA)、转录因子E3(TFE3)和E-钙黏素(E-cad),而角蛋白20(CK20)、CD31、CD34、CD10、CD117、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和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表达则呈阴性。肾中部囊性肿瘤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癌细胞阳性表达CD10、波形蛋白和CK19,而CK7、CD117表达则呈阴性。结论:CD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组织起源不同,CDC合并肾透明细胞癌的概率更小,但这种合并存在的情况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DF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例腹腔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38和53岁。肿瘤大体边界清楚,有薄包膜;切面呈灰黄至灰褐色,黏液样。组织形态以成熟脂肪组织,增生的梭形细胞或星状细胞、黏液样及纤维化间质等为主要成分,在不同区域以不同的比例混杂构成;梭形细胞或星状细胞伸出细长分支状胞质突起是其形态特征之一,无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梭形细胞S-100(+),bcl-2和vimentin强(+),desmin、SMA、CD34、CK和EMA(-);Ki-67阳性率1%。结论腹腔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例胃多结节状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例1胃丛状纤维黏液瘤、例2胃神经鞘瘤伴有固有平滑肌累犯、例3胃多发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病变发生、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3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分别标记PDGFR、Dog-1、CD117、Desmin、Actin、S-100、SOX10、ALK,并结合文献讨论及相关分析。结果例1呈多结节状,结节内富含小血管,梭形细胞散在分布于黏液基质内,个别结节呈蘑菇样、蟹足样向胃壁平滑肌穿插,可见淋巴细胞围绕。例2肿瘤由胞质淡嗜伊红色的梭形细胞构成,局部呈条束状排列。结节外围部分肿瘤细胞向胃壁侵袭生长形成多个小结,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套。例3肌壁间见2个结节,结节由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胞质丰富、强嗜伊红色。免疫组化:PDGFR、Dog-1、CD117均(-),其余均符合各自特征性表达。结论3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构成,鉴别诊断方面均必须首先排除胃肠间质瘤。3者都属于良性肿瘤且预后良好,都能形成多结节状或多发,例1、2的多结节或多发可能与肿瘤结节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9例手术切除的乳头状肾细胞癌进行大体、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随访患者。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以乳头、乳头-管状结构为主,衬以单层或复层细胞,胞质嗜酸或淡染。免疫组化P504S阳性94.7%,CD10阳性73.7%,Vimentin阳性78.9%,CK7阳性57.9%。获随访11例,1例Ⅳ期者于术后14月死于转移,另1例66月时发生肝转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是一独立疾病单元,鉴别诊断基于生长方式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乳腺小细胞癌伴鳞状细胞分化病例进行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6岁。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巢状,大部分肿瘤组织由小细胞构成,核深染,胞质稀少,呈圆形、短梭形、不规则形及燕麦状,弥漫成片,染色质呈椒盐状,无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灶状坏死。部分区域呈典型鳞状细胞分化,细胞胞质丰富红染,见角化珠形成。肿瘤与纤维组织交界处局部可见少许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成分,并可见少许导管原位癌成分。免疫组化示小细胞癌成分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D56、Syn、Cg A(+),而ER、PR均(-); Her-2(-)。结论乳腺小细胞癌比较罕见,依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和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2例黏液炎症性纤维母细胞肉瘤,分别发生于左前臂及左肘部。组织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浸润性生长的结节样肿物,呈现显著的黏液背景,伴大量炎细胞浸润。散在分布于炎细胞中的肿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部分为梭形或上皮样,部分为大多角形或奇异形,核仁明显;可见类似于霍奇金淋巴瘤中的RS细胞的双核细胞。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部分细胞CD68(+);CD3、CD20、CD30、CD31、CD34和SMA均(-)。结论本瘤为较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肿瘤,应与一些良性及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