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蜡包埋组织恶性淋巴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现象应用于石蜡包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应用B细胞性淋巴瘤细胞株Raji作为阳性对照,免疫球蛋白重链V区及J区特异性引物,单轮PCR扩增方法对存档的29例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对例,T细胞性2例),6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2例上皮性肿瘤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70.4%(19/27)的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存在重排现象,并均表现为单克隆性。而T细胞性淋巴瘤以及非淋巴瘤性病变无重排现象。本研究所用方法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半筑巢式peR扩增(80%)。结论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在B细胞性淋巴瘤具有特异性,能够用于该类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 相似文献
2.
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作为B细胞系肿瘤的分子标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特别是对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在临床中的研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意义。收集分析了31例淋巴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观察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免疫表型。采用BIOMED-2标准化试剂盒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克隆性。结果表明,31例病例中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疑似T细胞淋巴瘤12例,T细胞反应性增生1例,B细胞淋巴瘤16例,B细胞反应性增生2例。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免疫球蛋白(Ig)阳性率94.44%(17/18),T细胞抗原受体(TCR)阳性率92.31%(12/13),2例阴性。最终12例确诊为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17例,反应性增生2例,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抗原受体重排基因克隆性分析是诊断淋巴瘤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5.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及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技术并根据BIOMED-2引物系统对103例B-NHL患者及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IgH、IgK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分析。结果?103例B-NHL患者中IgH和IgK单克隆重排阳性率分别为41.7%和50.5%,IgH和IgK联合检出率为64.1%。5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B细胞淋巴瘤(SLL)患者中共检出Ig基因单克隆重排49例(83.1%);除CLL/SLL以外的其他44例B-NHL患者中有17例(38.6%)检出Ig基因单克隆重排,而在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中均未检出。70例B-NHL患者外周血标本Ig基因重排检出率与骨髓标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7% vs 54.3%,χ2=1.03,P=0.31);26例CLL/SLL患者外周血Ig基因重排率与骨髓标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2% vs 80.8%,χ2=0.92,P=0.34);44例非CLL/SLL患者外周血Ig基因重排率与骨髓标本之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1.8% vs 38.6%,χ2=0.45,P=0.50)。结论?Ig基因重排可用于B-NHL的临床诊断,外周血与骨髓Ig基因重排检测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冯文莉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1(1):50-54
本文阐述了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作为肿瘤克隆性标志的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和某些组织学亚型淋巴瘤中由染色体易位引起的特异性癌基因重排,并探讨这些分子标记在淋巴瘤病因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因重排检测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淋巴瘤是指淋巴细胞在发育不同阶段发生的恶性肿瘤。由于其形态和分类上的复杂性,仅凭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有时很难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及类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淋巴组织基因重排克隆性,已经成为恶性淋巴瘤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将淋巴组织基因重排检测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1基因重排检测恶性淋巴瘤的理论基础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有特殊的重排现象。这两个基因结构相似,都由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高变区(Diversity region,D区)、连接区(Joining region,J区)和恒定区(Con-stant r… 相似文献
8.
9.
基因重排分析在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宋强张明珙宋素芹王鲁群李杰我们在单克隆抗体免疫学分型的基础上,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20例病理形态学诊断为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IgH和TCRγ基因重排,以期早期诊断恶性淋巴瘤,现将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10.
王丽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6,(3)
多发性骨髓瘤(MM)曾长期被认为是以浆细胞浸润骨髓并分泌M蛋白为特征的浆细胞恶性疾病。免疫球蛋白(Ig)轻链表达和细胞免疫表型的研究发现,MM可能起源于比浆细胞更早的B淋巴细胞,提出MM可能是由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引起的。80年代后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MM克隆起源的研究也进入基因水平,同时随方法学的改进而不断深入。每一种Ig基因重排对于某种B细胞是特异的,克隆性的Ig基因重排可作为恶性增殖的B淋巴细胞所特有的克隆标记,并已广泛 相似文献
11.
胃肠原发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CT检查方法和表现.[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1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16例).[结果]胃淋巴瘤CT表现可分为3类:①弥漫浸润或多发型10例,②节段型4例,③息肉型2例;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分为4类:①壁内浸润型5例,②多发结节型3例,③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1例,④肿块型1例.[结论]弥漫浸润型和多发结节型是胃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两种主要CT表现类型."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具有明显的生物异质性。survivin是调亡抑制蛋白家族的独特成员,它在各种肿瘤中包括某些类型的淋巴瘤中过度表达,新近发现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增生的双重调节功能。许多研究还表明,survivin可作为DLBCL的一个独立的临床预后指标,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survivin选择性表达于肿瘤组织,为治疗肿瘤提供了理想的靶点,调节survivin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DLBCL的一个新途径。本文就survivin的作用机制,在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DLBCL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等研究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对1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通过对肌肉活检得到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结论:IVL预后一般较差,但通过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可于肌肉活检做出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争取较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14.
15.
16.
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提高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我院近10a收治的86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胃肠道恶性淋巴临床表现以腹痛、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腹块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胃46例,小肠10例回盲部13例,结肠15例,直肠2例,X线和内窥镜是主要的检查方法,B超、CT及血管造影有辅助诊断意义,内镜下超声量 新的有前景的方法,确诊依靠病理,普通活检阳性率不高,粘膜大活检有助于诊断。结论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及影像易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容易误诊,临床疑诊病例,应设法取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BCL-2/IgH基因主要断裂区重排、IgH基因重排,并探讨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等方面的意义。分别提取70例NHL(60例B-NHL、10例T-NHL)、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20名正常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DNA,通过PCR方法检测BCL-2/IgH、IgH基因重排,以凝胶电泳出现相应条带者为阳性,并与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探讨此两种基因重排发生的相关因素,比较化疗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DLBCL)中,10例骨髓BCL-2/IgH重排阳性(33.3%),与30例其它B-NHL(除外滤泡淋巴瘤FL及DLBCL)阳性率(6.7%)、20名正常人阳性率(5%)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所有T-NHL及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BCL-2/IgH重排均为阴性;②对8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经2个疗程R-CHOP治疗后BCL-2/IgH基因重排明显减少,PCR半定量结果均值由初治0.59降至0.16(p<0.05),6个疗程R-CHOP治疗后PCR半定量均值为0,BCL-2/IgH基因重排完全转阴;③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LDH水平升高占81.8%,在重排阴性患者中占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BCL-2/IgH基因重排与淋巴瘤分期、是否伴有全身症状、β2-MG水平、骨髓侵犯、肝脏脾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④20例DLBCL(均为初治)骨髓单个核细胞DNA检测显示,9例IgH基因重排阳性(45%);30例其它B-NHL(均为初治或复发患者,DLBCL除外)中14例IgH基因重排阳性(46.7%),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但对照组20名正常人、10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及7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均为阴性;⑤对7例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表明,1个疗程的R-CHOP治疗就能显著减少IgH基因重排,PCR半定量结果均值由初治0.42降至0.13(p<0.05),2个疗程后PCR半定量均值为0,重排完全消除;⑥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中LDH水平升高占90%,在重排阴性患者中占3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gH基因重排与淋巴瘤分期、是否伴有全身症状、β2-MG水平、骨髓侵犯、肝脏脾脏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BCL-2/IgH、IgH基因重排均可作为B-NHL早期诊断及评价疗效的特异性指标,这两种重排均与LDH水平相关;BCL-2/IgH基因重排对DLBCL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探索bcl-2基因重排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生及演变中的作用,以bcl-2/IgH重排为克隆标志,建立敏感的检测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变的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用系列稀释试验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经检测9种恶性淋巴瘤细胞系中Su-DHL-4和Su-DHL-6有bcl-2/IgH基因重排,用系列稀释试验检测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10~5。29例NHL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中,共检出6例有bcl-2基因重排,其中滤泡型NHL(F-NHL)4例(36.4%),弥漫型NHL(D-NHL)2例(18.2%),全部在B细胞性NHL中检出。16例F-NHL患者中,4例外周血和骨髓中同时检出bcl-2(MBR)/IgH基因重排,化疗达CR后依然存在。结论提示,bcl-2基因重排主要与低度恶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重排方式以bcl-2(MBR)/IgH为主。bcl-2基因重排的检测为对滤泡性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快速、敏感、特异的方法,对该疾病的分期、疗效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美罗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OTP方案化疗治疗方案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13例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RCHOP方案:美罗华375mg/m^2,静脉滴注,每1个周期第1天(d1);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注射,d1;表阿霉素60mg/m2,静脉注射,d1;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注射,d1;强的松100mg,口服,d1-d5每21d为1个周期,重复治疗。全部13例患者完成6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总有效率(CR+PR)84.6%(11/13),1年PFS率为76.9%(10/13),1年总生存率为92.3%(12/13)。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