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1139条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分析,了解各种下肢静脉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 1993年3月至2001年1月,共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113例共1139条肢体。结果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723条下肢(63.47%),其中双股静脉畸形的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3.34%);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09条(18.35%);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99条(17.47%);先天性无瓣膜症4条(0.35%);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4条(0.35%)。结论 下肢深静脉造影是下肢静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为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81年10月-1998年12月共检查7555例,7908条下肢。所有患肢均作顺行造影检查,部分患肢还作其它造影或无创检查。结果:患病率最高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3.0%),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26.8%),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5.5)。其它为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先天性深静脉无瓣症,髂静脉受压,下腔静脉阻塞等。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不但是检查下肢静脉病变的可靠方法,更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诊治的临床研究(附55例报告)江苏省常州市红十字医院血管外科组(213003)潘跃东倪红飞徐毛乾俊下肢深静脉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DVI)是常见病,在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中占90%以上[1]。自1987年以来,我院共手术治...  相似文献   

4.
4771例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我们对4771例(共4879条病肢)病人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发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713条下肢(55.61%),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1148条(23.52%),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809条(16.58%),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127条(2.60%),先天性深静脉无瓣膜症41条(0.84%),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9条(0.38%),其它等23条(0.47%)。我们认为,下肢静脉造影术是诊断静脉系统疾病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为手术治疗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光电容积描记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振善  冯耀良 《普外临床》1996,11(2):113-115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 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多发病,特别是下肢静脉疾病,如浅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先天性静脉疾患。静脉疾病发病率高于动脉疾病10倍,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以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例,据报告,美国每年有25—50万人患DVT,尸检中发现有下肢DVT者占72%。因此,重视静脉疾病的研究,制定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8.
作者随机选择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10名(11条肢体),检测其曲张大隐静脉内膜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含量,发现患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小腿曲张浅静脉内膜功能的变化受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内膜功能的改变可能对下肢静脉血液瘀滞、以及凝血和纤溶机制变化起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0年~1995年作者对124例、144条下肢静脉曲张患肢于术中进行了深静脉逆行造影。方法是术中自大隐静脉主干或其分支置管,并暂时阻断股总静脉,用注射器推注40%的泛影葡胺,透视下移动手术床观察深静脉瓣膜的情况。逆流分级的标准是在Kistner分级的基础上,按照瓣膜的标志为准。造影结果显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肢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占74.3%,在临床表现上,病变的程度与逆流的程度不成正比。另外,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下肢静脉曲张剥脱术后的复发率有着较大的差距。因而,作者认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下肢静脉曲张的关系仍有待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浅静脉手术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程度及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住院行浅静脉手术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60例(70条肢体), 术前经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浅静脉手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 行超声复查, 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 结果: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总体改善率为65.7%;病程超过20年较之病程小于或等于20年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4.355倍;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同时存在倒流的患者比两静脉各自单独存在倒流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4.247倍;年龄大于60岁比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3.516倍;股浅静脉和腘静脉瓣膜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下肢静脉曲张单纯行浅静脉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 手术近期效果好, 可有选择性地应用于某些早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行行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是下肢静脉高压原因之一,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容易混淆,诊断需依赖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采用介入手段逐渐成为治疗的趋势。IVCS常见于左侧,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高压,如肿胀、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湿疹样改变、甚至发生静脉性跛行和经久不愈的溃疡,容易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混淆,也是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原因。本文就IVCS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1997~2004年收治的78例(92条)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的临床疗效。结果65例(76条)术后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恢复满意;8例(10条)术后症状减轻;3例(4条)术后无改善;2例(2条)术后肿胀加剧,经彩超证实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5%(86/9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2/92)。结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对重度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是外科治疗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4.
肢体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周围静脉因血液向心回流障碍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通过研实,此类疾病与机体的微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戴戒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戴戒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和手术经验。方法 35例(47条肢体)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采用Gore-Tex人造血管行戴戒术治疗,在股浅静脉最高位第一对瓣膜下缩小原静脉周径1/4~1/3。结果 该手术简便、安全易掌握,疗效满意,为提高本手术效果,应做到:①熟悉掌握本术式的技术要点;②合理掌握手术适应和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6.
腘静脉肌袢代瓣膜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腘静脉肌袢代瓣膜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859例907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行腘静脉肌袢代瓣膜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患肢酸、困、肿胀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1周左右患肢足靴区色素沉着开始消退,2周左右即基本消失或明显变淡。足靴区溃疡在术后3周左右均基本痊愈。随访6—120个月。60个月以内的总有效率96.8%。60个月以上的总有效率为87.2%。结论 腘静脉肌袢代瓣膜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126例TKR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股总静脉有无反流并记录反流时间,反流时间>1s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PDVI组),无反流或反流时间≤1 s为静脉瓣膜功能正常(无PDVI组);术后7 d再对全部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对两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χ2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中,有PDVI组54例,无PDVI组72例,共有5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总发生率39.7%(50/126).其中,有PDVI组33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61.1%(33/54);无PDVI组17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23.6%(17/72);PDVI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瓣膜功能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27,P<0.05).结论 原发性PDVI是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 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瓣膜重建术治疗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综合评价切开瓣膜修复术、静脉瓣戴戒术和静脉外肌袢成形术三种深静脉瓣膜重建手术的适应证与疗效,对1992年1月~1996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曲张及下肢酸胀感,其中肿胀30例,足靴区色素沉着28例,溃疡14例。病程为1年~30年,平均14.6年。14例患者采用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戴戒术,1例患者采用股浅静脉切开瓣膜修复术,47例患者采用月国静脉外肌袢成形术。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14例溃疡均愈合,无一例复发。结果表明:①戴戒术和瓣膜修补术适用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Ⅰ级~Ⅱ级;②肌袢成形术适用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Ⅲ级~Ⅳ级或先天性瓣膜功能缺陷;③戴戒材料宽度应增加到2cm;④对双股静脉畸形的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应同时行双股浅静脉第1对瓣膜戴戒术。认为,对月国静脉分支较多者仍可施行月国静脉外肌袢成形术,只要术中仔细操作,同样可取得优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选择经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37条患肢行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结果31条患肢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良好者30条,轻度肿胀1条。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无返流。结论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方法简便,不需阻断、切开深静脉,只要操作正确,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