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Orem支持教育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按照密封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Orem支持教育系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知识掌握度、自我管理能力、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及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行为、HH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S-QOL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1、3个月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Orem支持教育系统在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中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希望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SS-QOL量表评分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Barthel指数分级指导下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护理价值较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肢体功能护理干预结合隔物灸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1月1日~2020年11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肢体功能护理干预结合隔物灸,两组均干预4周;观察两组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奥瑞姆(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的系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2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32例,对照组患者13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Orem自护理论为指导,依据病人及其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期的应用.方法:将81名脑卒中偏瘫恢复期康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以传统的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将Orem模式贯穿治疗全程.分别于干预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2个月后,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焦虑评分:1~2个月后,观察组降低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评分:1个月后,观察组降低分大于时照组(P<0.05);2个月后,观察组降低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偏瘫恢复期护理中的应用,能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结合沟通达标理论干预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1日~2018年7月31日58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18年8月1日~2019年9月30日6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Orem自理模式结合沟通达标理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患者接受Orem自理模式结合沟通达标理论干预,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出院时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rem自理模式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功能评估的匹配康复护理方案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7月收治于我院的脑卒中偏瘫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116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偏瘫康复护理,试验组给予康复护理方案干预,干预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偏瘫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干预后的Brunnstrom分级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Spiter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基于功能评估的匹配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管理,可改善该类患者的偏瘫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在出院时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及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康平县公立中医院诊治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早期康复阶段,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基于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来中风二科就诊的10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51例进行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52例增加FES控制下的踏车训练,观察两组康复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双膝屈曲最大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知信行”干预模式(KA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效能感、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KAP模式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常规脑卒中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分别在入院前3天内及出院前3天内采用脑卒中专用自我效能量表(SSEQ)评分、HERTH希望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 QOL)评分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的SSEQ评分、HERTH希望量表及SS QOL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KAP模式可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希望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机访谈式健康教育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收治的160例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4例未能完成本研究的患者,最终纳入156例.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6...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老年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研究组加用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连续治疗12周,并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评估患者平衡及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接收行脑血管检查及介入治疗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健康教育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S)、自护能力评分、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情况,以及护理后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93.33%(70/75)vs 82.67%(62/75),P<0.05]。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SS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个人与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加强其日常自理能力和自护能力,改善其情绪及自尊状态评分。  相似文献   

18.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丛笑  郄淑燕  李伟  汪杰  陈颖 《中国康复》2019,34(3):138-141
目的:探讨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组(观察组)18例和传统平衡训练组(对照组)17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利用体感互动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游戏项目进行平衡训练、躯干控制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的综合平衡训练。治疗期间均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静动态平衡功能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观察组在睁眼站立、闭眼站立、脚前后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睁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和稳定时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脚前后站立和闭眼站立时重心摆动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体感互动的综合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静动态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