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宁 《陕西中医》2011,32(6):646-648
目的:探讨痰浊闭阻型胸痹与常见西医学合并症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第一诊断为胸痹(冠心病)的住院病历,根据痰浊闭阻证辨证标准分为痰浊闭阻证组和非痰浊闭阻证组。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混合型高脂血症OR=3.04、高甘油三酯血症OR=2.41、糖尿病OR=2.22,P均<0.05。结论:西医学合并症混合型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与痰浊闭阻型胸痹的产生关系甚为密切,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为CHD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阴寒凝滞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6组,根据临床资料对各证型Hcy水平进行比较,分析CHD中医证型与Hcy的相关性及关系。结果 CHD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CHD中医不同证型中Hcy含量差异,心血瘀阻证组、痰浊闭阻证组Hcy水平均高于气阴两虚证组、阴寒凝滞证组、心肾阴虚证组、阳气虚衰证组。结论高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在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含量水平不同,其中心血瘀阻证和痰浊闭阻证最高;Hcy可作为CHD痰浊闭阻证和心血瘀阻证型的辨证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调脂方对胸痹(痰浊闭阻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胸痹(痰浊闭阻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调脂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7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电图ST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调脂方对胸痹(痰浊闭阻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胸痹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原因。方法:在临床中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胸痹患者中随机抽取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6证型各30例,共计18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心脉瘀阻和气滞心胸证患者效果更好,其次是痰浊闭阻和气阴两虚证,效果最差为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证。结论:提示在治疗上中成药也要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CRP)及血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58例)、痰浊闭阻证(55例)、非痰瘀证(8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例,检测三组CRP、UA含量。结果:①CRP含量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CRP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比较血浆CRP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闭阻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比较血浆CRP含量无差异(P>0.05)。②血尿酸含量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U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HD三组之间U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RP水平与PCHD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PCHD中医辨证分型辅助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58例)、痰浊闭阻证(55例)、非痰瘀证(8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例,检测三组Fg、UA含量。结果:①血浆Fg含量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F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闭阻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无差异(P>0.05)。②血尿酸含量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U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HD三组之间U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g含量变化可能与PCHD中医证型可存在相关性,PCHD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的病理基础可能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有关。Fg、UA水平升高可能是PCH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型与IL-18、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医辨证分型与白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对1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采用临床调查的方法,分析其中医证型与IL-18、Hs-CRP的相关性.结果:瘀血痹阻型与痰浊闭阻型组的IL-18、Hs-CRP水平偏高,且与其他各证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之瘀血痹阻证、痰浊闭阻证与IL-18、Hs-CRP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黎明  杨振伟 《光明中医》2009,24(6):1059-1060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具有完整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的132例胸痹心痛患者资料分析.结果:心血瘀阻型的QTd、QTcd最大,其次为痰浊闭阻型,心血瘀阻型与其它证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气滞心胸型、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与痰浊闭阻型、寒凝心脉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证的Qrd、QTcd显著延长,易发生心律失常,是胸痹心痛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及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将244例NAFLD患者中医证候、合并相关疾病的频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中医证型标准分为5组中医证型,分别为湿热蕴结证、痰瘀阻络证、痰浊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5组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生化指标间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医证型与各指标的关系。结果谷氨酰转肽酶(GGT)在各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肝肾阴虚证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各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痰浊内阻证明显降低,痰瘀阻络证、痰浊内阻证分别较其他证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脂蛋白(Apo AI)各中医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较其他三证型明显降低(P0.05)。结论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GGT、HDL-C、Apo A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卒中后非痴呆型认知障碍(PS-CIN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MoCA测评及P300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PS-CIND患者进行血管性认知障碍中医证候量化评分,P300潜伏期、波幅测定,分析中医证型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各证型中医证候评分与MoCA评分及其子项评分、P300潜伏期、波幅的相关性。结果:卒中后非痴呆型认知障碍证型以肾精亏虚证(67.5%)、痰浊阻窍证(62%)、瘀血阻络证(52.5%)3证型为主;且PS-CIND组患者肾精亏虚、痰浊蒙窍、瘀血阻络3证型的证候积分明显较其他型证侯积分高。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候积分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9,-0.47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证候积分与MoCA子项中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延迟回忆评分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27,-0.689;痰浊蒙窍证积分与注意力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5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证候积分与P300波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588(P0.05),痰浊蒙窍证候评分与潜伏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7(P0.05)。结论:PS-CIND患者以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瘀血阻络证三个中医证型最常见。PS-CIND中医证候分型及量化以中医症状量化评分为参考外,MOCA及子项评分及P300潜伏期和波幅可参考,作为客观的心理测评和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Hcy、BNP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93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三组,测定各组患者血Hcy、BNP水平,并对中医证型与Hcy、BNP水平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病人心肾阳虚证型血Hcy、BNP水平高于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型 (均P<0.01).结论:提示Hcy、BNP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胸痹是由心脉痹阻不通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痰浊闭阻证是其常见证型,导师刘雪娜副教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底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进行加味拟成豁痰宣痹汤,临床上治疗该病证每获良效,本文通过介绍刘师运用豁痰宣痹汤治疗胸痹痰浊闭阻证的验案1则,分享其临床用药经验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治疗,比较2组心绞痛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RACE、SAQ评分与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治疗可有效缓解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理想。  相似文献   

15.
胸痹(冠心病)证候演变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482例胸痹(冠心病)病人进行临床跟踪,调查证候的分布、组合形式及证候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胸痹证候分布广泛,临床以心气虚、心阳虚、痰浊、血瘀为多,分别占初诊的42.74%、39.42%、85.27%、74.69%,证候常相兼出现,可单见1证,也有6证并见,初诊平均3证以上并见,虚、痰、瘀、郁、滞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经常发生,并且互化.证候也是动态变化的,治疗后4周、8周,2证组合迅速增多,由13.28%增加到20.90%;3证、4证保持恒定;5证组合明显减少,由14.73%降到4.96%,说明临床病情复杂,证候错杂多见.随着治疗,病情得以缓解,证候组合逐渐简单化,本质矛盾逐渐显露.2证组合和3证组合常反映其证候复杂性的实质,多为阳虚血瘀证,阳虚痰阻证,阳虚痰阻血瘀证.证明心阳虚证、痰浊证、血瘀证等证候一经出现,往往贯穿疾病的始终,是胸痹主要证候,而寒凝证、气滞证、热郁证等为继发证候,构成了胸痹辨证施治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6.
糟玉琴 《河南中医》2012,32(10):1311-1312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与痰浊痹阻证的关系.方法: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确诊的糖耐量低减患者80例,中医辨证分型为痰浊痹阻证及非痰浊痹阻证两组各40例.测定两组血脂、血糖、胰岛素( 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 IR),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①痰浊痹阻证组HOMA - IR、FINS、BMI、TC、LDL -C明显高于非痰浊痹阻证组(P<0.01),TG、PBG高于非痰浊痹阻证组(P<0.05).②HOMA - IR与血脂异常相关,HOMA - IR与BMI、TC、TG、LDL -C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HOMA - IR与糖耐量低减呈线形相关.结论:痰浊痹阻证与HOMA - IR关系密切,与肥胖相关,HOMA - IR是痰浊痹阻证糖耐量低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集VD患者95例依据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比较各证候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差异,分析各证候出现率及证候组合方式,对证候积分进行相关矩阵分析。结果:VD患者各证候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文化程度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D患者证候出现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火热内盛证肝阳上亢证,出现率分别为86.32%、56.84%、54.74%、45.26%、40.00%、33.68%、32.63%。其中单证占8.42%,两证组合占14.74%,三证组合占25.26%,两证组合以肾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出现最多,三证组合中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出现最多。证候相关矩阵分析显示,火热内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相关性最大,其次为腑滞浊留证与痰浊阻窍证均呈正相关。结论:VD的证候主要以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最为常见,证候组合以虚实夹杂为其主要特点,肾虚血瘀痰阻为其基本病理机制;证候积分相关矩阵分析提示,清肝泻火有助于平肝潜阳,合理采用通腑降浊法有助于化痰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18.
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超声心动图(UC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冠状动脉造影和UCG检查,对比研究不同证候在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方面的改变。结果冠脉正常且无室壁运动异常时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较低,而冠脉狭窄且室壁运动异常者血瘀证、痰浊证比例较高。冠脉狭窄且舒张功能异常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无冠脉狭窄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气滞证候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F)低于非气滞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EF值低于非痰浊组;阳虚证候组的短轴缩短率(FS)低于非阳虚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FS值低于非痰浊证候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临床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40例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评分、心绞痛症状评分。结果:①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实验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治疗前两组心绞痛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绞痛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进行回顾性调查,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3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为两组,对原临床辨证的中医证型进行归纳,计算同一证型在两组间的构成比。结果:364例患者中医辨证共分7型,气虚血瘀、气虚痰瘀互阻、气虚痰浊闭阻属于虚实夹杂证,痰瘀互阻、寒凝心脉属于实证,气阴两虚、阴竭阳脱属于虚证。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263例)虚实夹杂证占33.46%,实证占55.51%,虚证占11.0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101例)虚实夹杂证占69.31%,实证占20.79%,虚证占9.9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实证比例较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虚实夹杂证比例较高,而虚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