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属于原因不明的失眠类型,常常伴有多种日间功能损害和睡眠-觉醒紊乱。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研究提示,原发性失眠患者可能存在默认网络功能损害,并与患者的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觉醒紊乱密切相关。本文对原发性失眠的默认网络功能损害特点进行总结,并介绍在神经结构影像学、功能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及默认网络功能损害引发原发性失眠日间功能损伤和睡眠-觉醒紊乱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品琪  张丽清  向婷  孙熙哲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5):4462-4467+4472
在抑郁障碍患者中,失眠是常见的伴发症状。早期有效评估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症状是预防患者睡眠问题与抑郁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关键。目前关于睡眠评估工具的综述仅说明了主客观评估工具的效用,极少综述指出与抑郁障碍伴失眠症状相关的评估指标,也很少围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作为睡眠状况的客观评估工具进行阐述。因此,本文就用于抑郁障碍伴发失眠症状患者的rs-fMRI局部一致性进行阐述,并指出目前研究单相抑郁障碍(UDD)和双相抑郁障碍(BDD)患者之间在rs-fMRI局部一致性的区别,以期为临床上UDD与BDD患者的诊断、鉴别、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性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5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60.71%)、过度睡眠(21.43%)和睡眠周期紊乱(17.86%);失眠患者中入睡困难 占28.57%,早醒占17.86%,睡眠维持障碍占17.86%;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25%伴有精神症状。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分布不同(P<0.05),缺血性卒中以失眠为主(76.67%),出血性卒中以失眠(42.31%)和过度睡眠(38.46%)两种类型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与卒中性质有关,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德玺 《海南医学》2013,24(13):1961-1963
睡眠障碍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社区。TBI后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了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 breathing,SDB)、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和失眠等。睡眠障碍常对认知力、警觉性和判断力产生不利影响。在伴有睡眠障碍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紊乱的睡眠会加重认知功能的损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康复。睡眠障碍的常规治疗对伴有睡眠障碍的TBI患者是有效的,其中包括针对SDB使用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和在失眠患者中的认知行为治疗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脑电功率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ICD-10慢性失眠诊断标准并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患者的睡眠脑电资料.比较失眠组和对照组睡眠结构及不同睡眠分期相对脑电功率特征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脑电功率值与不同PSG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纳入45例研究对象,其中失眠患者25例(女性18例),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和运动功能的临床特点.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因脑血管病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226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睡眠障碍分为脑血管病合并睡眠障碍组(研究组)和脑血管病未合并睡眠障碍组(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认知、行为和运动功能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得分在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管病合并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日间嗜睡和夜间失眠,同时此类患者认知、运动功能丧失较多,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生活质量较同类型疾病患者下降明显,临床治疗和护理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金鑫  阴育红 《中外医疗》2015,34(1):87-88
目的探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对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运用头部CT或MRI检查符合脑梗死的住院患者80例,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安眠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进行治疗,且两组病人之间的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无较大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治疗2周后,实验组PSQI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功能(障碍)治疗仪对脑梗死后失眠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患者情绪和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放松训练对大学生失眠患者情绪及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进行抽样调查.选取30名有睡眠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瑜伽功)8周,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觉醒及睡眠脑电比较训练前后失眠患者情绪及脑功能的改变.结果 放松训练后受试者SAS得分降低,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觉醒期患者α波增加,β波下降,α波分布正常,电压增高.睡眠期睡眠潜伏期减少,总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效率提高,动眼睡眠时间延长,非动眼睡眠3、4期时间延长.结论 放松训练可以改善大学生焦虑状况,改善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恢复、提高脑功能.  相似文献   

9.
<正>失眠障碍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睡眠疾病,失眠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30%~36%,其中10%~25%成为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患者,约6%~10%达到了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的诊断标准[1-2]。而CID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神经免疫等方面造成多维度损害[3],其中,认知记忆与睡眠功能成为近年研究热点[4]。中医针刺调节失眠障碍具有疗效确切、无依赖性、副作用小等优势[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节律类型失眠障碍(I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睡眠门诊及心身医学科住院的患者60例。采用早晚问卷(MEQ)将患者分为早型失眠组(MT),中间型失眠组(NT)和晚型失眠组(ET);同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情绪水平,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评估患者主观睡眠情况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评估患者客观睡眠情况并排除可能的其他睡眠疾病,THINC-it成套认知功能检验工具多方面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结果 与ET组相比,MT组和NT组在连续注意力、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测验中得分较低(均P <0.05);与MT组相比,ET组和NT组血清BDNF水平较高,且在所有患者中血清BDNF水平与连续注意力、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测验中得分呈正相关(均P <0.05)。结论 偏好晚睡的ID患者群体认知功能表现更好,外周...  相似文献   

11.
在帕金森患者中,睡眠障碍是相当常见的主诉,其发生率在60%-98%之间。睡眠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近年来关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一、临床表现 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失眠;②异常睡眠;③白天的睡眠障碍。 1.失眠:失眠是最主要的早期症状,可以分为睡眠间断和入睡困难两类。睡眠间断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据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失眠症患者抑郁障碍的共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失眠专病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登记,连续收集专病门诊中符合ICD-10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并能配合问卷及量表调查的患者,通过自编问卷进行详细的人口学资料及失眠临床特征调查,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DRS17)进行抑郁障碍的筛选,同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失眠症患者存在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52.8%失眠症患者存在抑郁障碍,14.0%为重度抑郁.总睡眠时间少(OR 1.618,95%CI 1.239~2.114)、经济状况较差(OR 1.755,95%CI 1.210~2.544)、生活不规律(OR 2.395,95%CI 1.321~4.343)、女性(OR1.899,95%CI 1.139~3.166)为失眠症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失眠症患者有较高的抑郁障碍共病率,对总睡眠时间少、经济状况较差、生活不规律、女性的失眠人群要特别重视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探讨睡眠障碍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58例肺癌初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肺癌生活质量评估量表(FACT-L)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调查肺癌初治患者的一般资料、疼痛、情绪、生活和睡眠质量;并根据AIS评分将患者分为睡眠障碍组和非睡眠障碍组,分析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0. 5%(64/158)。两组患者在性别、有无信仰、付费方式、肿瘤分期、有无疼痛、是否存在焦虑和抑郁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疼痛、焦虑和抑郁是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P<0. 05)。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肺癌初治患者的睡眠障碍与生活质量存在相关关系(P<0. 01)。结论肺癌初治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肿瘤晚期、存在疼痛、焦虑和抑郁是肺癌初治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此外,睡眠障碍越严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主客观差异以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作为病例组,1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应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图(PSG)进行主客观评定,行PSG第2天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评定的睡眠潜伏期(80.5±49.3)min延长,总睡眠时间(267.00±38.16)min缩短,睡眠效率(50.77±7.97)%低。多导睡眠监测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浅睡眠(S1+S2)增多,深睡眠(S3+S4)及REM睡眠减少,觉醒次数增多。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及并发阻塞性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主观评估的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入睡潜伏期差值与焦虑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13,P<0.05),睡眠效率差值与焦虑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主客观评估的睡眠质量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浅睡眠增多、觉醒次数、唤醒次数增多及抑郁、焦虑情绪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贾新州 《中外医疗》2012,31(12):15-15
目的 探讨患者出现的脑血管病后的睡眠障碍,归纳其临床表现并分析病变部位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于我院2011年9~12月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睡眠障碍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全部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并用整夜多导睡眠图(PSG)进行分析监测.结果 脑血管病后的睡眠障碍有3种临床表现形式:过度睡眠、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变部位与失眠之间的关系是:前半球脑血管病后患者患睡眠障碍的几率高于后半球;左半球脑血管病后患者患睡眠障碍的几率高于右半球;皮层下脑血管病后患者患睡眠障碍的几率高于皮层脑血管病.结论 脑血管病后睡眠易发生障碍,与脑血管病类型相关,与脑血管病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失眠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目前失眠障碍的临床分型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描述, 缺乏客观检测依据, 治疗循证基础薄弱。近年来, 睡眠脑电对于观察患者睡眠结构和连续性的异常日益受到重视, 有助于探索失眠障碍的生物机制, 有利于临床精准分型并提升个性化治疗水平。本文着重综述失眠障碍的睡眠脑电亚型的五种分型, 包括基于客观睡眠时间、功率频谱特征、循环交替模式、纺锤波和微觉醒的分型并说明各亚型与临床转归关联的特点, 旨在为失眠障碍的临床分型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治疗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失眠障碍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62例失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给予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中医健康状况量表(TCM-H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最终每组各30例完成试验.(2)PSQI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PSQI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失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障碍等各维度评分及其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试验组患者对日间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SAS和SDS评分方面: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均较治疗前略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对SAS和SDS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TCM-HSS评分方面: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CM-HSS的精力、疼痛、饮食、大便、小便、睡眠、情绪和健康自我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仅大便、小便、睡眠和健康自我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对TCM-HSS的精力、疼痛、饮食、大便和情绪评分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障碍均有明显效果,但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在改善患者失眠状态、焦虑抑郁状态、中医状态方面有独特优势,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失眠是睡眠障碍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为10%~20%,约50%的患者为慢性病程,已经成为普遍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由于夜间睡眠时间不足、睡眠片段化以及日间嗜睡,失眠患者常表现为倍感疲乏、警觉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难以制定决策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易引发军事、工业、公共交通等领域的诸多重大突发事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衡阳地区临床失眠人群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失眠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衡阳地区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纳入的585例失眠患者,平均年龄(48.5±12.4)岁,男女比例为1∶1.13,以慢性失眠为主(85.64%),短期失眠仅占少数(14.36%)。②失眠患者既往诊治状况不乐观。③不良睡眠卫生习惯在失眠患者中十分常见。④失眠与躯体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脑卒中、糖尿病和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精神疾病(焦虑、抑郁)共病较常见。⑤主观、客观评估均提示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障碍。结论:失眠是一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规范诊治的疾病,临床上应重视失眠及共病的诊断和评估,加强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庆江北区居民不同症状失眠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方法:随机选择重庆江北区2 0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持续一周出现一种及以上失眠症状作为失眠人群,其余作为不失眠人群。根据研究对象的入睡时间、觉醒次数、早醒时间和总睡眠时间划分出4种特定失眠症状人群(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并对其高血压患病风险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2人(30.6%)持续失眠1周以上,为失眠人群,其最主要症状是睡眠维持障碍(8.0%)。失眠人群的家庭收入、体质量超重比例和饮酒比例均明显高于不失眠人群(P<0.05)。不同失眠症状人群中,入睡困难人群的经典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的患病率最高(6.4%);睡眠维持障碍人群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最高(7.0%);早醒人群经典高血压患病率最高(6.6%);总睡眠时间较少人群经典高血压患病率最高(6.9%)。睡眠维持障碍人群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不失眠人群(OR=1.603,95%CI=1.042~2.466,P<0.05),总睡眠时间减少人群经典高血压患病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