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小阳  翟小林  王丹  范晶  裴纹萱  董玲  孙裕  宋学斌  王晶娟 《中草药》2022,53(20):6354-6360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a single marker,QAMS)同时测定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X-Select CSH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085%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40 ℃,检测波长265 nm。结果 在线性范围内各成分线性良好(R2>0.999)。以藁本内酯为内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和丁烯基苯酞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73 4、0.564 8、0.468 1、0.926 2、1.083 5;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这6个成分的含量,将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建立了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6个成分的QAMS法,该法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杨燕  于春强  郭子娴  王梦月  李晓波 《中草药》2021,52(15):4666-4674
目的 建立不同产地当归Angelicae sinensis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建立各产地当归的“识别标志”。方法 采用HPLC-DAD方法建立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当归的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Fisher线性判别(fisher 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FLDA)等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不同产地当归中的13个共有峰,指认出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E-藁本内酯、E-丁烯基苯酞、Z-藁本内酯8个色谱峰,样品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E-丁烯基苯酞、总阿魏酸(阿魏酸与阿魏酸松柏酯换算后总量)、Z-藁本内酯6个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变化范围分别为0.10~0.52 mg/g、0.10~0.24 mg/g、0.19~0.54 mg/g、1.42~2.66 mg/g、21.75~29.15 mg/g。PCA、PLS-DA分析结果表明,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阿魏酸松柏酯、阿魏酸在不同产地当归的中变化显著,Z-藁本内酯、E-丁烯基苯酞、总阿魏酸分别可作为甘肃当归、四川当归、云南剑川当归的成分识别标志。逐步线性判别验证当归产地其中自身判别正确率为96.3%,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2.3%。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PCA、PLS-DA客观、全面、有效地对不同产区当归质量特征进行探究,确认各产地当归的标志性成分,为当归的产地溯源及质量控制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目的 :研究川芎有效部位化学成分。方法 :溶剂提取 ,色谱分离 ,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共分离鉴定了藁本内酯;4,5-二氢-3-丁基苯肽 ;Z ,Z′ 6 ,6′,7,3α-二聚藁本内酯 ;Z-6 ,8′,7,3′-二聚藁本内酯 ,Z′-3 ,8-二氢 6 ,6′,7,3′α-二聚藁本内酯 ;4-羟基-3 丁基苯肽 ,阿魏酸及川芎三萜等 8个化合物。结论 :川芎三萜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茶芎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魏倩  杨建波  王爱国  吉腾飞  苏亚伦 《中草药》2014,45(14):1980-1983
目的 研究藁本属植物茶芎Ligusticum sinense cv. chaxiong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制备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紫外、质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茶芎地上部位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正丁基苯酞(1)、3-hydroxy-octa-1, 5-dien-7-one(2)、伞形花内酯(3)、pumbinernoid A(4)、crocinervolide(5)、(3R, 6R, 7E)-3-hydroxy-4, 7-megastignadien-9-one(6)、洋川芎内酯G(7)、莨菪亭(8)、(2Z)-3-(3, 4-二羟基苯基)-2-丙烯醛(9)、(3S, 5R, 6S, 7E, 9R)-5, 6-epoxy-3, 9-dihydroxy-7-megastigmene(10)、吐叶醇(11)、二氢猕猴桃内酯(12)、7-羟基正丁基苯酞(13)、洋川芎内酯A(14)。结论 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9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张明惠  朱田田  晋玲  王富胜  徐丽  康舒淇 《中草药》2022,53(19):6187-6199
目的 建立当归Angelicae sinensis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分析,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岷归1号、岷归2号)当归差异成分,为当归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品种当归的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Fisher线性判别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不同品种当归中的16个共有峰,指认出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8个色谱峰。岷县产区当归的2个品种当归间存在差异的成分是绿原酸(P<0.01)、洋川芎内酯I(P<0.01)、洋川芎内酯H(P<0.01)、藁本内酯(P<0.01)和丁烯基苯酞(P<0.05),渭源产区的是洋川芎内酯I(P<0.01)、洋川芎内酯H(P<0.01)、洋川芎内酯A(P<0.01)、藁本内酯(P<0.01);临洮产区的是绿原酸(P<0.01)、阿魏酸(P<0.01)、阿魏酸松柏酯(P<0.01)、丁烯基苯酞(P<0.05);通渭产区的是阿魏酸(P<0.01)、洋川芎内酯H(P<0.05)、洋川芎内酯A(P<0.05)、藁本内酯(P<0.01)。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CA、因子分析、PCA、OPLS-DA分析可以客观、全面、有效地确定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当归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差异,可为当归品种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川芎挥发油中内酯类成分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HPLC分别于不同时间测定避光冷藏(4℃),室温 避光(18~25℃),室温不避光条件下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含量,计算藁本内酯的降解速率常数,色谱条件为Hedera ODS-2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检测波长273 nm,柱温30℃,进样量10 μL,流速1 mL·min-1。分析相同质量浓度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和丁烯基苯酞的峰面积变化。结果: 在避光冷藏、室温避光、室温不避光3种条件下挥发油中藁本内酯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0×10-4,6.4×10-3,8.4×10-3;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丁基苯酞和丁烯基苯酞含量逐渐升高,藁本内酯和川芎内酯A含量逐渐降低,且丁烯基苯酞含量升高幅度与藁本内酯含量降低幅度接近。结论: 川芎挥发油宜避光<4℃贮存,主要成分在贮存过程中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以发现新的抗炎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新疆阿魏地上部位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圆二色散谱和Mosher反应等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新疆阿魏地上部位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 (4′R,5′S,6′R,9′R)-新疆阿魏醇A(1)和 (4′S,5′R,6′R,9′R)-新疆阿魏醇A(2),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2为从新疆阿魏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且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8.
茶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茶芎根茎部分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欧当归内酯A(1)、(Z)-7-羟基正丁烯苯酞(2)、洋川芎内酯B(3)、正丁基苯酞(4)、(Z)-藁本内酯(5)、(Z)-6,8′-7,3′-二聚藁本内酯(6)、新蛇床内酯(7)、洋川芎内酯A(8)及β-谷甾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川芎酒制前后水提物中差异性成分,探讨川芎酒制增强抗脑缺血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基于化合物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比对,定性分析川芎水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川芎酒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基于此,通过在线数据库对差异化合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搜索脑缺血疾病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6.0建立川芎酒制前后差异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 11.5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 6.8对差异性成分抗脑缺血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同时,将相对含量较高且酒制后峰面积升高的化合物与其对应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酒制增效机制。结果 从川芎中共鉴定出71个化学成分,筛选出34个差异性成分,对应潜在靶点603个,与769个疾病靶点做交集后共得到60个交集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得到7个关键靶点,包括JUN、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胱天蛋白酶-3(CAS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主要的差异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差异成分(洋川芎内酯K、洋川芎内酯F、3-正丁基苯酞、ZZ′-6,8′,7,3′-双藁本内酯、阿魏酸、Z-藁本内酯)和其对应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川芎酒制增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Lour.)Harm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经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八角枫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 (+)-异落叶松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南烛树脂醇-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R)-川素馨木脂苷(3)、枇杷苷(4)、(6R,9R)-大柱香波龙烷-4-烯-9-醇-3-酮-O-β-D-(6′-O-β-D-呋喃芹糖基) 吡喃葡萄糖苷(5)、马钱酸(6)、(1S,4S)-7-羟基去氢白菖烯(7)、(1R,4S)-7-羟基去氢白菖烯(8)、八角枫碱(9)、尿嘧啶(10)、尿苷(11)、胸苷(12)、5-羟基-2-羟甲基吡啶(13)、2,6-去氧果糖嗪(14)、3,4′-O-β-D-二甲基逆没食子酸(15)、3′-O-β-D-甲基-3,4-亚甲二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水杨醇(17)、香草醛(18)、没食子酸(19)、没食子酸甲酯(20)、没食子酸乙酯(21)。结论 化合物1~6为首次在八角枫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林下种植重楼和珠子参根际土壤与原生林地土壤特征差异,了解植被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林下移栽种植重楼和珠子参为对象,测定根际土壤特征并与相对应的原生林地土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珠子参根际土壤有机碳(46.14 g·kg–1)、有机质(79.55 g·kg–1)、全钾(9.65 g·kg–1)和硝态氮(0.006 g·kg–1)质量分数较高,而全磷(0.49 g·kg–1)、速效磷(0.03 g·kg–1)和铵态氮(0.01 g·kg–1)质量分数的最高值出现在重楼根际土壤中。原生林地土壤中蔗糖酶(51.66 mg·g–1·d–1)、脲酶(372.6 μg·g–1·d–1)、过氧化氢酶(9.65 μmol·g–1·d–1)和亚硝酸还原酶(932.04 μmol·g–1·d–1)活性最高。重楼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珠子参根际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与之相反,其他几种酶的活性在2种药用植物根际土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3种土壤在养分构成、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方面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土壤特征之间差异表明,植被类型养分需求和获取策略有所不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受到植株自身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双重影响,且往往出现复杂的网状联系。探明药用植物适宜的土壤类型差异能为引种栽培区域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凝胶柱色谱等常规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六烷酸乙酯(ethyl hexatriacontanoate,1),棕榈酸(palmic acid,2),硬脂酸(stearic acid,3),浙贝素(zheberiesinol,4),香草醛(vanillin,5),香草酸(vanillic acid,6),丁香酸(syringic acid,7),二十八烷酸(octacosanoic acid,8),琥珀酸(succinic acid,9),肌苷(inosine,10),异橙黄酮(isosinensetin,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9,10,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千斤拔属药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筛选一种可准确、高效鉴别千斤拔属Flemingia Roxb.ex Ait.et Ait.f.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方法对4种14份千斤拔属药用植物的ITS2、rbc L、psb A-trn H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查找NCBI数据库中千斤拔属植物的相应序列,共计7种20份,比较不同序列的扩增效率及测序成功率,并对其进行种内、种间变异分析,barcoding gap检验及NJ聚类图分析,以评估不同序列对千斤拔属植物的物种鉴别能力。结果测序成功率方面,ITS2与rbc L序列对所分析样品的测序成功率为100%,psb A-trn H的测序成功率为85.71%;3条序列中,只有ITS2在barcoding gap检验中具有显著gap;从NJ聚类图来看,ITS2可明显区分千斤拔属植物的不同物种(除F.philippinensis与F.stricta外)。结论 ITS2序列能准确鉴别千斤拔属药用植物,可作为千斤拔药材基原植物鉴定的条形码序列。  相似文献   

14.
多枝雾水葛化学成分(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多枝雾水葛Pouzolzia zeylanica (L.)Benn.var.microphylla(Wedd.)W.T.Wang.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多枝雾水葛的三氯甲烷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二十二酸十三烷酯(2),正三十四烷醇(3),正三十四烷酸(4),正二十八烷醇(5),木栓酮(6),表木栓醇(7),豆甾醇(8),22,23-二氢菠甾醇(9),胡萝卜苷(10),胡萝卜苷棕榈酸酯(11),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2),山奈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3),槲皮素-7-O-吡喃鼠李糖苷(14),槲皮素-3,7-2-O-α-L-吡喃鼠李糖苷(15),牡荆苷(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2~5,7~9,11~12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毛叶巴豆中甾醇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媛  邹忠梅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2):897-899
 目的研究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Geisel.var.tomentosus Hook.)茎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学技术(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叶巴豆茎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甾醇,分别为(24R)-5α-豆甾-3,6-二酮(1)、豆甾烷-22-烯-3,6-二酮(2)、β-豆甾烷(3)、(24S)-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醋酸酯(6)、3β-羟基-豆甾-5-烯-7-酮(7)、7-氧基豆甾醇(8)、7α-羟基谷甾醇(9)、7α-羟基豆甾醇(10)、7β-羟基谷甾醇(11)、7β-羟基豆甾醇(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6~12共9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高燕萍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6,47(5):712-716
目的对黄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花角蒿全草80%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包括生物碱和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对丁氧基红景天苷(1)、角蒿辛C(2)、角蒿酯碱(3)、7-羟基多花藤碱(4)、角蒿原碱(5)、苯乙醇葡萄糖苷(6)、地黄苷(7)、类叶升麻苷(8)、去酰基异角胡麻苷(9)、去咖啡酰基类叶升麻苷(10)、carceorioside B(11)、红景天苷(12)、去酰基类叶升麻苷二甲醚(1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Jasminum officinale L. var. grandiflorum (JOG) is a folk medicin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in south of China. Phytochem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secoiridoid glycosides are the typical constituents of this plant.

Aim of the study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oleuropein (Ole) derived from the flowers of JOG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plication in HepG2 2.2.15 cell line in vitro and duck hepatitis B virus (DHBV) replication in ducklings in vivo.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extracellular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and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concentrations in cell culture medium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DHBV in duck serum was analyzed by dot blot.

Results

Ole blocks effectively HBsAg secretion in HepG2 2.2.15 cell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C50 = 23.2 μg/ml). Ole (80 mg/kg, intraperitoneally, twice daily) also reduced viremia in DHBV-infected ducks.

Conclusion

Ole therefore warran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 for HB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ITS2、rbcL序列在牛奶菜属植物及其近缘植物间的鉴别能力,并对牛奶菜属植物及其近缘植物的系统进化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所分析样品的ITS2、rbcL序列,获得的序列采用软件CodonCode Aligner人工校正,Contig软件拼接,用MEGA 4.0软件分析比对并进行遗传距离等分析,用NJ法对比对的序列构建系统分支树.结果 ITS2、rbcL序列对牛奶菜属植物及其他所分析样品有较好的鉴别能力,且鉴别能力ITS2优于rbcL;南山藤属、匙羹藤属植物与牛奶菜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非常相近.结论 条形码ITS2、rbcL序列能很好地区分牛奶菜属植物,且鉴别能力ITS2优于rbcL;建议将南山藤属、匙羹藤属等小属植物归入牛奶菜属内.  相似文献   

19.
仰莲  周勤梅  彭成  郭力  张廷模  熊亮 《中草药》2015,46(15):2193-2197
目的研究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var.denneanum药材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AB-8、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MTT法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从叠鞘石斛茎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7R,7′R,8R,8′S)-4,4′-二羟基-3,3′,5,5′-四甲氧基-7,9′-环氧木脂烷-7′,9-内酯()、(-)-丁香脂素()、(-)-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拖鞋状石斛素()、石斛酚()、杓唇石斛素()、(+)-柚皮素()、反式肉桂酸甲酯-2-O-β-D-葡萄糖苷()、香草酸()。其中,化合物对A549、Hep G2、A2780肿瘤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5.49、51.2、119.3μmol/L。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石斛脂素;且对3种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取广西莪术的全长转录组信息,了解其转录组的整体水平,挖掘姜黄素类生物合成通路基因。方法:利用Pacbio Sequel测序平台对广西莪术根、茎、叶、花4个部位的混合样品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功能注释、代谢通路分析、简单序列重复(SSR)分析。结果:共获得原始数据14.47 Gb,经纠错、过滤、去冗余得到高质量一致性序列151218条。对所有转录本在非冗余蛋白(NR)、核苷酸序列(NT)、基因本体(GO)、真核生物相邻类的聚簇(KOG)、蛋白家族(Pfam)、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SwissProt七大功能数据库进行注释及分类,结果有128414个基因被注释,占比84.92%。共有325个基因参与姜黄素的生物合成,编码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姜黄素合成酶、二酮-辅酶A合成酶、肉桂酸-4-羟化酶和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6个关键酶。MISA分析共发现32459个SSR位点,以单核苷酸重复数量最多,占全部重复类型的38.63%;1~3个核苷酸重复序列占主导位置,占总SSR位点的93.58%。结论:在高通量全长转录组水平对广西莪术进行研究,对姜黄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挖掘,为后续阐明广西莪术姜黄素生物合成分子机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广西莪术的分子标记和优良基因挖掘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