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唐旭东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认为本病病机关键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治以通降,临床常分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气滞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肝胃之间的脏腑关系,建立证型的原则以及现代文献对肝胃不和证型的描述,分析得出肝胃郁热的说法不够明确.在没有指出肝胃郁热具体的临床表现而缺经证型是不符合建立证型原则的.同时指出,所谓的肝胃郁热证应该包含在肝胃不和证里面,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提出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实际上是犯了概念不清、逻辑不明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导致胃脘部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情志致病最为常见。胡师深谙“情志致病,肝胃不和”之理,在临床中辨治胃痞注重情志的调节,多从肝论治,肝胃同治,灵活处方,常疗效甚佳。文章主要依据胡师长期临证经验总结,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肝与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来阐述肝与胃痞的关系,强调从肝论治胃痞的重要性,并附从肝论治胃痞一案以享同道。  相似文献   

4.
治肝安胃临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肝体用不能之不同,从肝胃不和与肝胃阴虚分型,介绍了临证对脾胃病以“治肝安胃”为大法的辨证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5.
李宗伟 《新中医》2019,51(4):224-226
目的:观察舒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舒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的变化,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2组Ger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1);治疗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舒肝调气针刺法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陆喜荣  陶鸣浩 《河南中医》2011,31(4):318-3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因脾胃失调,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脾虚为致病之本,肝郁为致病之标,肝睥不和为病机关键,治疗时当辨别不同证型,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7.
张俊  谢彬  陈涤平  李文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91-2892
肝胃不和证是临床上胃脘部疼痛疾病的常见辨证类型,它有具体的定义和治法方药,而查阅文献资料鲜有医家对木土不和论述,甚至常常有人把木土不和与肝胃不和混淆,认为两者可以互换或通用,实际上木土不和与肝胃不和有很大的区别,认识不清楚往往会导致治疗不彻底.文章从病位、临床表现以及治法方药等角度试讨论这两者的不同点,旨在提醒众医家临证时要全面考虑病机,细化辨证论治,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8.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肝胃不和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所致的,以脘胁胀痛、暧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病因及辨证分型又可分为多种,如阴虚性、阳虚性、气虚性等,其中阴虚性肝胃不和首见于刘渡舟老中医1978年发表在《新中医》的《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一文,其后对此的论述不多见.今笔者结合一临床案例小述之,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胃痛"、"胃痞"、"反胃"等范畴,其发病与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洁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食道,与肝脾胃有关。痰气交阻证治化痰理气散结;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肝火犯胃证治以清泄肝火;脾胃虚寒证治以健脾散寒,降逆止呕;阴虚血淤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11.
泄肝和胃法在胃脘痛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明 《河北中医》1998,20(6):353-354
清·王旭高创泄肝和胃法,用川楝子、延胡索、吴茱萸、川黄连、白芍药等,苦、辛、酸合法,用治木乘土,脘痛呕酸等证,符合《内经》治肝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之旨.笔者运用此法,随兼夹证之不同,分别配伍养阴清热、健脾化湿、活血化瘀、降逆和胃等法,治疗各型胃脘痛证,颇收佳效,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王氏泄肝和胃法的正确性,同时认为运用此法必须灵活化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理气和胃口服液,对照组予保和丸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腹痛发作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证候,是由肝胃的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病证.笔者对40例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且不易减药,而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服用中药。中医治疗神志病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并不统一,有的强调心、有的强调肾。为探讨中医神志病的辨治方法,从和胃平虑法治疗焦虑障碍入手,对焦虑症(肝胃不和证)的病因进行分析,讨论其核心病机,并进一步确定治疗焦虑症(肝胃不和证)的基本原则。焦虑症(肝胃不和证)这类疾病往往以胃部症状的表现为表象,但其辨证论治的核心主要在于精神症状。从精神症状入手在治疗上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36-1139
目的:为深入研究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肝胃不和证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相关性,以及脑肠肽变化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关系。结果: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中医情志抑郁所致肝胃不和证在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上高度相似,且部分脑肠肽的改变同时存在于抑郁症与肝胃不和证的发病过程中,为肝胃不和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的相似性,可以从"脑-脊髓-胃"脑肠轴通路途径,深入研究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尹靖云 《新中医》2011,(1):29-30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胃炎脾气虚证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胃动力,探讨脾气虚证与胃动力的关系。方法:将随机选取的30例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气虚证的患者,20例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和1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让其进食标准餐后,用超声诊断仪对胃排空率和胃窦收缩幅度进行测量、比较,分析3组间胃动力的关系。结果:3组60分钟胃排空率较30分钟胃排空率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脾气虚证组、肝胃不和证组30分钟、60分钟胃排空率、胃窦收缩幅度与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脾气虚证组60分钟胃排空率,30分钟、60分钟胃窦收缩幅度与肝胃不和证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脾气虚证组胃动力障碍较肝胃不和证组明显。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气虚证者胃动力障碍较肝胃不和证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别测评其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及患者生存质量,并采用直线相关的方法分析生存质量与反流相关症状、中医肝胃不和证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存质量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消化病中的构成比,揭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特点,从流行病学角度证实并阐明其中医病因病机,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1 000例就诊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的病人,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其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亲自询问填写问卷,并分别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对两所医院消化科病人中的GERD患病构成比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消化病人中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94人,GERD患病构成比为29.4%.GERD患者中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多于脾虚胃热、气虚血瘀证,但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本研究表明,GERD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29.4%,应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康芳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1-122
目的:探讨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肝胃百苓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元胡胃舒胶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百苓汤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