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验证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参与脊髓对排尿的控制的假设,Ishizuka Osamu等进行了一项动物试验,研究通过阻滞鞘内、动脉内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阿扑吗啡引起的鼠膀胱活动对尿动力学的影响(Neurourology & Urodynamics,1997,16(3):191—200)。对伴或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的有意识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连续的膀胱测压。大鼠按照30μg/kg的量皮下注射阿扑吗啡,诱发的膀胱活动受到鞘内或动脉注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吲哚拉明和多沙唑嗪的抑制或减弱。对于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的大鼠,皮下注射阿扑吗啡30μg/kg不影响膀胱参数。然而,皮下注射阿扑吗啡100μg/kg诱发了膀胱活动,并可被鞘内注射吲哚拉明或多沙唑嗪所削弱。这些结果显示,对于正常大鼠和患有膀胱出口梗阻后肥厚的大鼠,脊髓和外周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均能够影响阿扑吗啡刺激脑千单胺能通道所致的膀胱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脊髓鞘内给与选择性K1(U50,488)和K-2(GR89,696)阿片受体激动剂来验证脊髓K阿片受体亚型在大鼠尿道外括约肌控制中的作用。方法:乌拉坦麻醉雌性大鼠,膀胱顶部插管充盈膀胱诱发排尿进行膀胱测压,肌电图评估尿道外括约肌(EUS)功能,脊髓鞘内或静脉注射给药。结果:大鼠排尿时EUS在基础的(连续的)收缩活动之上出现高频舒张收缩以利于排空尿道完成排尿。GR-89,696(0.05to5μg鞘内注射it)使EUS每次排尿时的舒张收缩的次数呈剂量依赖性减少。它使排尿效率降低,大剂量时导致EUS排尿时的舒张收缩消失,呈持续收缩状态,出现膀胱逼尿肌和EUS协同失调和充盈性尿失禁。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1mg/kg静脉注射iv)可阻滞GR89,696的效应。U-50,488(0.05 to 5μg鞘内注射it)对膀胱内压和EUS肌电图参数无影响。结论:大鼠有效的排尿需要依靠脊髓信号发生器刺激EUS运动神经元产生信号.使EUS产生舒张收缩,从而导致尿道快速的舒张与收缩以利于排空。脊髓鞘内注射K2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信号发生器,减少每次排尿期舒张收缩的次数,但并不影响与尿道关闭有关的基础收缩。由此产生膀胱逼尿肌和EUS协同失调,导致排尿效率降低。和大鼠脊髓损伤导致的膀胱逼尿肌和EUS协同失调排尿障碍相似。因此,应该进一步研究K-2阿片受体在脊髓损伤导致的排尿障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Demir Omer等进行了一项体外试验,研究αt-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多沙唑嗪(辉瑞公司)及rho激酶抑制剂Y-27632(Calbiochem公司)对膀胱出口梗阻(BOO)患者海绵体组织肾上腺素能效应的影响。海绵体平滑肌组织来自接受阴茎假体植入的患者。根据有无BOO将患者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α1受体亚型与大鼠膀胱出口梗阻(BOO)所致逦尿肌不稳定(DI)的关系。方法:利用雄激素诱导前列腺肥大建立雄性SD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梗阻6周后行允盈性膀胱测压、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实验及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实验。结果:BOO动物模型梗阻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为90%,DI组与对照组相比.排尿压力升高.(69.30±9.90)vs(49.60±8.36)cmH2O(P〈0.05)。剩残余尿量增加(0.29±0.07)vs(0,10±0.05)ml(P〈0.05)。膀胱容量增加(0.59±0.07)vs(0.23±0.05)ml(P〈0.05)。肌条收缩力升高(O.89±0.07)vs(0.43±0.05)g(P〈0.05)。α1D受体蛋白表达程度高于对照组,α1A受体表达程度未发生变化。结论:肾上腺素α1D受体主要参与到大鼠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的αl-受体阻断剂被认为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常规治疗。多沙唑嗪(可多华)是一种常用的选择性αl-受体阻断剂。在此Lopatkin NA等进行了一项关于多沙唑嗪治疗BPH的研究[Urol Nefrol(Mosk),1998,(3):3—5]。入选78例有排尿梗阻症状的BPH患者,所有患者每日一次服用多沙唑嗪治疗(4—8mg,平均5.7mg)。60例患者使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多沙唑嗪对BPH有良好的疗效,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梗阻症状,降低了残余尿量。还有客观的尿流动力的证据表明多沙唑嗪可以减轻膀胱下梗阻。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多沙唑嗪在治疗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时的尿动力学变化以及其与排尿症状的相关性。Gerber GS等筛选了50位有LUTS的患者,应用多沙唑嗪4mg/d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IPSS评分、尿流率和综合的尿动力学参数(Urology 47(6):840—844)。结果,44位患者(88%)完成治疗前后的评估,平均LPSS评分从20.6降为10.5(P〈0.001),平均最大尿流率从11.7mL/s增加到13.2mL/s(P=0.20),最大尿流率时的平均逼尿肌压力从93.6cmH2O降到83.0cmH2O(P=0.15)。平均膀胱顺应容量从266mL增加到304mL(P=0.07)。应用A-G列线图,超过58%的患者在用多沙唑嗪治疗3个月后仍存在梗阻。但是无论有无膀胱出口道梗阻的客观证据,所有的患者最后在排尿症状方面均有相似的改善。大多数患者在完成实验后继续选择多沙唑嗪治疗(41/44,93%)。由此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Usta Coskun等人研究了多沙唑嗪对手术后及存在局部膀胱梗阻症状2周的大鼠逼尿肌上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200~250)g雄性大白鼠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手术组、手术后多沙唑嗪治疗组、膀胱局部梗阻组以及膀胱局部梗阻多沙唑嗪治疗组。记录它们对碳酸(10.7.10.4mol肌注)、异丙肾上腺素(10.6.10.3mol肌注)、氯化钾80mmol的治疗反应。在手术组和膀胱局部梗阻组,碳酸引起浓度依赖的逼尿肌收缩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α-1AR亚型拮抗剂缓解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膀胱刺激症状的机理.方法利用连续排尿记录系统(CMRS)测定51只SD大鼠排尿频率准值,建立膀胱出口梗阻(BOO)(n=40),对照组行假手术(n=11).6周后测定大鼠排尿频率,并通过皮下植入渗透性缓释泵分别给于5MU、坦索罗辛及对照溶剂,治疗1周后再次测定大鼠排尿频率,同时测定α-1AR激动剂苯肾上腺素对大鼠动脉血压的影响.观察α-1aAR拮抗剂5MU和α-1a/α-1dAR拮抗剂坦索罗辛对膀胱出口梗阻大鼠排尿频率的影响.结果BOO组膀胱平均重量为对照组重量的4.9倍(663±88vs 136±15mg,P<0.001).BOO组膀胱重量>500 mg的大鼠排尿频率明显增加(11.2±8.7)次,膀胱重量<255 mg的大鼠排尿频率相应减少(9.7±3.2)次,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膀胱重量>500 mg大鼠中,坦索罗辛明显降低了其排尿频率(减少23.13±10.86次),与注射对比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但5MU治疗无效.坦索罗辛和5MU均可抑制苯肾上腺素对大鼠动脉血压的作用.结论膀胱重量>500 mg的BOO大鼠排尿频率明显增高,α-1a/α-1d联合受体拮抗剂坦索罗辛降低BOO大鼠排尿频率的作用明显强于5 MU.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增生梗阻后对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后对逼尿肌超微结构和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尿流动力学检查为主要依据,术中取膀胱顶部逼尿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正常对照组逼尿肌有“致密带型”超微结构特征,膀胱出口梗阻逼尿具有“肌肥大型”超微结构变化,其中7例合并不稳定膀胱,其超微结构为“肌肥大型”加上“连接紊乱型”结论 BPH梗阻后膀胱功能紊乱与逼尿肌超微结构有特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内前列腺突入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突入膀胱内的程度对膀胱出口梗阻及逼尿肌功能的预测与评价。方法以经腹超声证实前列腺突入膀胱内的BPH患者为研究组,无突入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研究组临床资料中,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急性尿潴留及膀胱小梁化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程度与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1,0.342,p值分别为0.013,0.0231);在尿动力学结果中,研究组排尿期最大尿流率(Qmax)、逼尿肌不稳定及低顺应性膀胱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及梗阻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程度与Qmax呈负相关(r=-0.284,p=0.045),与Pdet.max及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2,0.456,p值分别为0.041,0.032)。结论前列腺突入膀胱的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及膀胱功能受损的程度明显高于无突入患者;经B超测定膀胱内前列腺突入的程度,可以预测及评价膀胱出口梗阻的程度和膀胱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梗阻后膀胱氮能神经、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氮能神经和平滑肌肌动蛋白(Actin)在膀胱壁和膀胱三角区的分布及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开放手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人逼尿肌和膀胱三角区平滑肌及无膀胱出口、尿道梗阻病人逼尿肌中Actin、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神经原特异性醇化酶(NSE)、NOS神经分布。结果显示: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及梗阻后三角区平滑肌中有大量的NSE和NOS阳性神经节。NOS阳性神经数在正常与梗阻后逼尿肌、正常与低顺应性逼尿肌和正常顺应性与低顺应性逼尿肌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0.006,0.034)。NOS阳性神经与NSE阳性神经比率正常逼尿肌显著高于梗阻后的逼尿肌(P=0040)。正常与梗阻逼尿肌的Actin表达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梗阻后的去神经现象中氮能神经的去神经是优势现象;氮能神经去神经后可以影响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引起膀胱顺应性的改变和排尿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中,Janknegt RA回顾了多沙唑嗪普通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方面的特性(Scand J Urol Nephrol Suppl,1995,168:21—27)。Alpha肾上腺受体对前列腺平滑肌的作用是造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膀胱出口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Alpha肾上腺受体拮抗剂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此类疾病。多沙唑嗪是一种选择性Alpha-1。肾上腺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逐渐起效的功能,使其适合每日一次的治疗。在安慰剂对照实验中,证实多沙唑嗪可改善最大和平均尿流率,减少尿道阻力和膀胱收缩,改善梗阻和刺激症状。这些改变可在开始治疗的数周内出现,数年的长期治疗中有持续的疗效。多沙唑嗪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通常轻或中度,且不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尿道外口皮下注射透明质酸的方法建立一种简单微创、重复性好的大鼠膀胱出口梗阻(BOO)动物模型,并与传统开放手术BOO动物模型进行比较,评估其梗阻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共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进行试验,随机分为3组,即尿道外口透明质酸注射组(简称注射组)、开放手术近端尿道结扎组(简称手术组)和对照组.注射组(n=15)采用0.2 mL透明质酸在尿道外口皮下周围注射的方法建立模型;手术组(n=15)利用传统开放性近端尿道结扎的方法建立模型;另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4周后检测各组充盈性膀胱测压检测梗阻效果、术后并发症、膀胱重量、以及HE染色检测膀胱组织学改变.结果 注射组较手术组的模型操作时间显著缩短(P<0.05),无切口感染和膀胱结石等并发症;充盈性膀胱测压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组和手术组均检测到膀胱容量、排尿频率和残余尿量增加及储尿末期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典型膀胱出口梗阻的尿动力学表现;注射组和手术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P<0.05),HE染色可见梗阻后膀胱黏膜下及间质明显水肿、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鼠尿道外口透明质酸注射简单微创、并发症少、效果明确、可重复性好,是一种有效的膀胱出口梗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28例因排尿困难就诊的女性患者,经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等确诊为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平均最大尿流率11.3ml/s,平均剩余尿量180ml。所有患者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和α鄄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min;术后平均住院4d,所有患者排尿顺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0月随访,平均最大尿流率25.7ml/s,平均剩余尿量30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联合应用尿流动力学检查,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及膀胱镜检查可准确诊断功能性膀胱出口梗阻。经尿道内括约肌切开术及α鄄受体阻滞剂治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膀胱传入神经以及盆底相关神经肌肉角度探讨神经因素及肌源性因素在膀胱出口梗阻所致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耻骨上膀胱颈梗阻的方法建立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模型,测定不稳定收缩时盆神经传入电位信号,并同步测定阴部神经运动支电位、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及腹肌肌电的反射反应.并观察T8段脊髓截断、双侧盆神经截断、腹交感干截断以及双侧阴部神经截断后大鼠膀胱充盈测压不稳定收缩的变化.结果 成功制作了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过度活动大鼠模型,成功率62.5%.充盈性膀胱测压神经肌电生理同步记录结果显示,允盈期逼尿肌过度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收缩幅度高于10 cmH2O(1 cmH2O=0.098 kPa)的逼尿肌过度活动(B-DO),伴有同步盆神经传入的信号明显增强,且能引发阴部神经、尿道外括约和腹肌肌电图出现显著变化;一种为收缩幅度低于10 cmH2O的逼尿肌过度活动(S-DO),没有上述盆神经传入及相关神经肌电变化.T8脊髓截断后,膀胱充盈-排尿收缩周期消失,膀胱基础压显著升高,B-DO消失,S-DO仍然存在,且收缩幅度较截断前略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次截断控制膀胱的盆神经、交感神经和阴部神经后,膀胱失去充盈-排尿收缩周期,基础压显著升高,不稳定收缩中B-DO消失,S-DO仍然存在.结论 膀胱出口梗阻所致的逼尿肌过度活动存在不依赖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的膀胱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female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FBOO)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排尿期膀胱流出道排泄(引流)不畅所造成的,在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和自然病程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简称为女性膀胱出口梗阻。也有人曾称之为膀胱下梗阻。根据国际尿控学会(ICS)的分类,FBOO属于排尿期尿道功能异常中的梗阻性疾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膀胱出口梗阻大鼠模型,诱发逼尿肌不稳定(DI),研究膀胱出口梗阻伴发膀胱过度活动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方法:选择38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结扎膀胱颈部建立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建模后3、6、9、12周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膀胱压,以充盈期出现DI作为膀胱过度活动存在的标准,记录并计算DI阳性率和频率、最大排尿压(MVP)、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和剩余尿量(PVR)。用光镜观察建模不同时期膀胱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3、6、9、12周DI阳性率分别为37.50%、75.00%、75.00%、62.50%。MVP、MCC、BC、PVR和DI频率较对照组增高(P<0.01),第9周大鼠PVR、MVP、MCC高于第3、6和12周。不同时期病理学改变呈现出膀胱容量增加、肌层逐渐增厚和纤维化的过程。结论:膀胱出口梗阻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具有潜在的相关性,其病理学改变和尿流动力学参数反映了膀胱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方法经膀胱训练和抗胆碱能药物等常规治疗无效的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8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患者均有尿急、尿频、夜尿增多症状,无急迫性尿失禁。膀胱镜下将肉毒素A200U注射于膀胱逼尿肌内,散在注射20-30点,并在尿道括约肌注射4点以防止术后尿潴留。记录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的排尿日记、常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例患者治疗6周后,排尿日记显示日排尿次数由(12.2±2.4)次减至(7.5±2.2)次(P〈0.05),夜尿次数由(2.2土0.3)次减至(1.8土0.4)次(P〉0.05)。尿动力学检查初始尿意时膀胱容量由(132.5±32.8)ml增至(190.2±37.6)ml(P〉0.05),膀胱最大容量由(217.3±34.6)ml增至(320.6±27.4)ml(P〈0.05)。2例治疗前尿动力学检查具有逼尿肌不稳定表现患者,1例逼尿肌不稳定消失,另1例初次不稳定收缩时膀胱容量由126ml增加到194ml。8例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疗效持续5-9个月。结论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是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肾上腺素活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病机理的相关性,Yang G等建立了大鼠BPH模型,应用多沙唑嗪(一种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进行实验。在大鼠前列腺重建模型系统(MPR)应用逆转录病毒(BabeTGF-β1Neo)转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建立类似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变,并增加儿茶酚胺神经元的数量。这些老鼠每天腹膜内的注射3mg/kg的多沙唑嗪。结果显示,多沙唑嗪能够明显减少通过BabeTGF-β1感染的MPRs的湿重。PCNA阳性的上皮细胞在多沙唑嗪组和蒸馏水对照组的比例相似。  相似文献   

20.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保守治疗中,一般认为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拥有广阔的前景。多沙唑嗪是临床中常用的α1受体阻滞剂,Lopatkin NA等进行了一项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入选了78例有尿路梗阻症状的BPH患者,给予多沙唑嗪(可多华)治疗。参加研究的所有78例患者每日使用剂量为4-8mg的多沙唑嗪(平均使用5.7mg/d),对照组60例患者服用安慰剂。与安慰剂对照的结果显示,服用多沙唑嗪对BPH更有效,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尿道梗阻症状,降低残余尿量。同时,尿动力学检查显示多沙唑嗪能够降低膀胱下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