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后癫痫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84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6例继发癫痫,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9.05%,早期癫痫发作5.88%,晚期癫痫发作3.28%,以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最常见(47.86%)。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关,与卒中类型无关。卒中早期癫痫发作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脑水肿,晚期为胶质疤痕所致。对卒中发作癫痫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48例脑卒中病例中82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10.96%,8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早发型癫痫发病率(68.29%)明显高于迟发型癫痫(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脑卒中(82.14%)为主,以部分性发作(78.57%)多见,迟发型癫痫以缺血性脑卒中(80.77%)多见,以全身性发作(65.38%)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层病灶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79.27%)明显高于皮质下病灶(2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是否坚持服用抗癫痫药物对预后无明显影响,迟发型癫痫是否坚持服用抗癫痫药物对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卒中类型、病灶部位、发作类型、治疗等密切相关,了解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特点及相关性,利于指导治疗,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和继发性癫痫的关系。方法时31例脑血管意外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血管意外后继发性癫痫早期发作21例,占68.25%;迟发性发作10例.占31.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皮质占66.67%,位于皮质下占3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发作者中,以脑出血、脑栓塞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迟发性发作者中。以脑血栓形成为主。结论脑血管意外后继发性癫痫与中风部位有关,早期发作与迟发性发作的治疗和转归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迟发性癫痫3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后迟发性癫痫36例分析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54151)郜建卫,陆彬如,李树林中风是成年人癫痫发作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文献报道中风后合并癫痫的发生率为4.4%~42.8%[1]。本文对不伴有早期癫痫发作的中风后迟发性癫痫病人进行回顾性研...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对978例确诊为首次脑卒中者,进行了病历资料调查与门诊随访。结果示,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12.88%,卒中2周内发生癫痫6.74%,卒中2周后发生癫痫6.13%。继发癫痫的各类型卒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多(34.37%),脑栓塞次之(19.19%),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相近(分别为12.61%与12.29%),腔隙性脑梗塞最少(2.19%)。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病灶的部位(皮质或脑叶)密切相关(P<0.01)。抗癫痫药物对卒中后癫痫大多有效,但早期癫痫的病死率为26.19%,明显高于无继发癫痫的病死率4.9%(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病人的脑电图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与预后。方法 60例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病人与同期住院无癫痫发作的60例病人进行脑电图、神经功能缺损与疗效的比较。结果 脑梗死后迟发癫痫病人脑电图异常率达95.0%,无癫痫发作脑梗死病人异常率为1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痫组总有效率为65.0%,无癫痫组总有效率为95.0%(P〈0.01)。结论脑梗死后病人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极高,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治疗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2只SD大鼠按饲养时间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甘露醇应用组,通过建立自由落体损伤模型分析外伤性大鼠血脑屏障破坏程度与癫痫发作以及和胶质细胞增生情况的关系。结果甘露醇应用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脑屏障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甘露醇应用组与模型对照组癫痫发作的大鼠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露醇组与模型对照组GFAP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脑屏障破坏后引起血清白蛋白外渗到脑组织,血清白蛋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p受体被胶质细胞摄取引起胶质细胞激活和增生,血脑屏障开放程度越大,胶质细胞增生越明显,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兴奋性增高,最终引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8.
栗静  刘毅  胡风云 《山东医药》2022,(36):108-111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在脑卒中之后发生1次及以上的痫性发作称为脑卒中后癫痫(PSE),分为早发性癫痫(ES)和晚发性癫痫(LS),两者发病机制尚未统一。ES的发病机制有:急性脑卒中可导致细胞电解质代谢紊乱,钙离子通道被激活进而导致脑神经元去极化电位,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作;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阶段,神经递质失调,大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被释放,导致大脑处于易兴奋状态,进一步诱导癫痫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含铁血黄素释放的铁产生大量羟自由基,影响皮质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水平,进一步导致癫痫;此外,脑卒中早期,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通过影响脑内葡萄糖摄取和代谢,从而诱导癫痫发作。LS的发病机制有:在脑卒中后期阶段,由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形成的神经胶质瘢痕可导致获得性癫痫;缺血性脑卒中时,血脑屏障损伤导致大量的血液中白蛋白渗入脑组织,细胞外白蛋白通过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使神经元兴奋毒性增加,导致癫痫发作;脑卒中晚期,脑神经网络改变,影响突触可塑性,从而调节神经环路,引起癫痫发作;某些遗传基因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并诱发癫痫发作;在缺血性卒中后,再灌注治疗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病人按卒中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癫痫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脑卒中病灶位于皮质的癫痫发生率较皮质下发生率高,恢复期癫痫临床发作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脑电图表现以慢波为主。结论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部位有关,早发性癫痫与恢复期癫痫机制有别。  相似文献   

10.
首次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12例首次脑梗死病例中60例继发癫痫发作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9.8%,早期癫痫的发生与脑梗死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有关(P<0.01).结论早期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为脑水肿、脑组织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导致膜电位紊乱.晚期癫痫发作的病因为胶质疤痕等因素形成癫痫灶所致,需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态脑电图检查首次出现痫性发作患者78例。随访2年,记录有无再次复发。结果首次癫痫发作后34例(43.6%)2年内有第2次发作,其中异常脑电图表现者25例(60.0%)复发,而正常脑电图表现者9例(25.0%)复发,痫性发作类型并非是复发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认为首次癫痫发作后动态脑电图正常患者复发率低,而且应用动态脑电图能够帮助判断个体复发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剂量伽玛刀照射治疗对功能区癫痫猫的行为及其脑额叶功能区皮层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80只猫随机分为A、B、C组。A组24只不做任何处理;B、C组各28只,均用猫额功能区皮质多次注射青霉素法制作点燃癫痫模型,c组造模成功后即予伽玛刀照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4、8、12周,三组采用Smialowki6级评分法进行猫行为学观察,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光镜技术观察猫脑额叶功能区皮层神经元的显微结构。结果A组各时点均未出现痫性发作,B组造模成功后4、8、12周重度发作率分别为90%、80%、80%,而c组重度发作率分别为70%、60%、30%。在12周时,C组癫痫重度发作率与B组比较,P〈0.05。从第8周开始,与A组比较,B组脑额叶功能区皮层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5);与B组比较,12周时C组脑皮层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P〈0.05)。结论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功能区癫痫猫模型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额叶脑功能区皮质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难治性癫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57例难治性癫痫患儿行迷走神经刺激术,术后均随访1 a,评价疗效。采用癫痫儿童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QOLCE)评价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随访1 a时,发作完全控制6例(10.53%)、发作减少≥50%19例(33.33%)、发作减少<50%14例(24.56%)、发作无改变15例(26.32%)、发作情况恶化3例(5.26%),发作总缓解率68.42%。与入院1周比较,随访1 a时认知、情绪、社会活动、行为、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 P均<0.01)。发病年龄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0.427,P=0.031);与病程、发作频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23、-0.315,P分别为0.002、0.040);与发作次数减少无相关性。发作形式对生活质量有影响( P=0.003);与入院1周比较,随访1 a时CPS、GTCS患儿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均<0.01)。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有效控制难治性癫痫患儿的癫痫发作,改善其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患儿的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及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再发缺血性中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部位、卒中类型、中医证型。方法对124例首发及36例再发缺血性中风病人分组,对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易患因素及发病部位、卒中类型、中医证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易惠因素中糖尿病、TI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卒中部位无明显差异。再发组腔隙性脑梗死多见,与首发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中医辨证痰证多见(27.8%)。结论糖尿病、TIA是再发缺血性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糖尿病、TIA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风后癫痫     
目的 探讨中风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理。方法 对64例住院确诊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随访。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发生中风后癫痫率为24例(58.5%),脑梗塞急性期发生率为6例(26.1%),病灶多在颈内动脉供血区,以脑叶病变多见。结论 中风后癫痫以脑出血急性发生率高,脑梗塞则以恢复期发生率高,病灶多在脑叶。其发病机理:急性期为脑水肿和代谢障碍,而恢复期多由于慢性病灶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79例脑卒中病例中173例继发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卒中后相关性癫痫的发生率为8.74%,其中有61.27%在卒中早期出现癫痫,晚期癫痫发作38.73%。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与病灶部位(皮质/皮质下)及病灶的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卒中的年龄、性别、类型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卒中累及皮质和大灶病变是重要致痫因素,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的机制、治疗、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7.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病程、高血压病程厦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复发和耐药性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连续的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癫痫发作复发率及耐药发生率,应用生存分析及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癫痫发作复发和耐药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74例连续的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患者,男性45例,女性29例,年龄(66.64±11.50)岁;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26例,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48例。迟发性癫痫发作[优势比(odds ratio, OR)2.5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1~5.88;P =0.027]和部分性发作(OR 3.68,95% CI 1.29~10.48;P =0.015)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复发的预测因素;早发性癫痫发作是耐药性的独立预测因素(OR 6.20,95% CI 2.04~18.84;P =0.001)。结论迟发性癫痫发作和部分性发作患者易复发,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晚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并与早发SLE患者进行比较,以探讨晚发SLE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0~2004年于我院就诊的晚发SLE患者21例,并随机选取了同期40例发病时年龄〈50岁的患者作为早发SLE组,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结果晚发SLE占所有SLE患者的6.18%。晚发SLE组性别比例女: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P〈0.01),且一些临床表现较少见:关节炎(P〈0.01);蝶形红斑(P〈0.05);肾脏受累(P〈0.01)。实验室指标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更高(P〈0.05),而低补体C3血症较早发SLE组低(P〈0.01)。治疗方面,晚发SLE组较少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结论晚发SLE的临床表现多较轻,治疗上较少需要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发生率、类型、有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防止误诊。方法除外引起癫痫的其他脑部和代谢障碍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多发性脑梗塞后,每例均经头部CT、MRI或DSA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观察其癫痫发作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包括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054例,首发癫痫表现的发生率为3.04%(321054),各病种发生率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06%(562),脑出血2.46%(11445),脑梗塞2.43%(16547)(其中脑栓塞1.05%,脑血栓形成1.38%,)。癫痫发作的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为全身性发作,脑出血和脑梗塞以部分性发作为主。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有关。脑出血和脑梗塞合并癫痫一月内死亡率较未合并癫痫者死亡率可能较高。结论:首发癫痫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率为3.04%,发生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高。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和病变大小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为多。合并癫痫的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