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因尚无定论,但和血管血流时的应力变化有关。 目的:比较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升主动脉的应力松弛流变特性,确定动脉粥样硬化对升主动脉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8-12-16/3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普通级雄性4月龄SD大鼠20只,体质量165~200 g,随机分成正常对照10只,模型组10只,参考文献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方法:两组大鼠饲养4周后处死,取出大鼠升主动脉,密封后置于-20 ℃冰箱内保存备用。实验前取出标本,常温下解冻,切取试样。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对照和模型组各8个试样进行应力松驰实验。应力松弛实验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s。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主要观察指标:①应力松弛曲线和数据。②归一化应力松驰函数方程的计算。 结果:正常对照和模型组升主动脉应力松弛最初600 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正常对照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 1.5 MPa,模型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0.856 MPa。 结论: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动脉粥样硬化对升主动脉应力松弛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无论是股骨颈骨折内外固定,还是人工关节的研究都需要了解股骨颈松质骨应力松弛特性。股骨颈骨折后都需要以内固定或头固定机械进行固定治疗。 目的:通过实验定量得出股骨颈应力松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人工关节研究和内外固定提供黏弹性力学参数。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9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股骨颈标本8个,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室提供。 方法: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股骨颈松质骨8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实验。模拟人体体温36.5 ℃的温度场下进行实验,应力松弛实验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0%/min。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以三参数模型处理实验数据。 主要观察指标:应力松弛曲线,应力松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结果:股骨颈松质骨应力松弛,最初600 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7 200 s应力松弛量为 0.84 MPa。 结论: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以三参数模型建立的股骨颈松质骨应力松弛方程能真实地反映其应力松弛特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韧带和其他生物软组织一样,具有黏弹性特性,其应力松弛和蠕变黏弹性特性是为适应人的生理功能需要而存在的。研究说明骨性关节炎对韧带力学性能具有一定影响。 目的:比较正常和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内侧副韧带的应力松弛流变特性,确定骨性关节炎对内侧副韧带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 方法:以闭合关节刻痕法复制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取正常和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大鼠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各10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应力松弛实验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s。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观察应力松弛数据和曲线、应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和病态组试样应力松弛最初600 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正常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0.47 MPa,病态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0.29 MPa。模型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 < 0.05),且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说明骨性关节炎时可以使膝关节对内侧副韧带应力松弛量降低,对膝关节应力松弛特性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背景:屈肌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与腱鞘修补法不同,它将肌腱缝合口和腱鞘损伤处错开,并置于健康的鞘管内。肌腱损伤处完全被健康的腱鞘包绕,其滑动床、滑液营养环境及生物屏障作用等均接近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内源性愈合。 目的:对Ⅱ区屈肌腱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后鞘内置入法的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回顾性分析,于1994/2006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完成。 对象:413例患者,男112例,女24例,年龄2~52岁,根据受伤时手指位置将屈肌腱损伤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屈曲型98例127指,伸直型38例77指。 方法:伸直型屈肌腱修复:按功能要求作延长切口,充分显露掌侧腱鞘,经腱鞘伤口轻轻拉出指深屈肌腱近断端并用注射针头固定,用Tsuge法或改良Kessler法缝合肌腱,最后缝合腱鞘伤口。肌腱修复后,手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部即自然退至近端完整的鞘管内。屈曲型屈肌腱修复:伤后伤指呈伸直位,指深屈肌腱远端已退至远段鞘管内。此时透过腱鞘可见肌腱远断端,即在离远断端约0.5 cm以远处另外切开腱鞘。在近侧伤口用津下法先缝合肌腱近断端,并将其穿过鞘管引至远端切口处,用注射针头固定肌腱近端后,对肌腱近、远端行直接缝合,最后缝合远近两腱鞘的切口及伤口。肌腱修复后,手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口退至2个切口间完整的鞘管内。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定。 结果:术后随访到136例204指,随访时间为1~8年,按测量关节总活动度的方法评定疗效,优级120指,良级52指,余为中差级,总优良率为84.31%。锐器切割伤150指,疗效优良145指,占96.67%,机械损伤54例,疗效优良18指,占33.33%。 结论:本术式对锐器切割伤引起的急性屈肌腱损伤治疗效果很满意,但对腱鞘缺损过大、在肌腱吻合口滑动区内无法保留腱鞘者则不具备行本术式的条件,腱鞘及周围组织损伤严重者效果也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5.
背景:去卵巢大鼠脊椎骨会发生哪些应力松弛与蠕变及时间的变化规律? 目的:观察去卵巢骨质疏松对雌性大鼠承重骨黏弹性特性的影响。 方法:Wistar雌性大鼠44只随机等分为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于0周摘除卵巢,14周后对大鼠L4椎骨进行应变增加速度为1%/s的应力松弛实验和应力增加速度为0.01 MPa/s的蠕变实验,在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 结果与结论:大鼠L4椎骨对照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和蠕变量大于模型组(P < 0.05);同时大鼠L4椎骨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提示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椎骨黏弹性力学特性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背景:航天医学有必要了解模拟失重对雌性大鼠承重骨应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雌性大鼠承重骨应力松弛的影响,为航天医学提供模拟失重动物椎骨应力松弛数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7/09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6月龄雌性大鼠30只,体质量275~296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失重组各15只。 方法:大鼠复制失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和失重组各10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实验,应力松弛实验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0%/min,设定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主要观察指标:①应力松弛实验数据和曲线。②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计算。 结果:正常和失重组应力松弛最初600 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对照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为0.88 MPa,失重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为0.62 MPa。 结论: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失重骨质疏松对应力松弛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背景:创伤引起的颈椎脱臼、骨折及椎间盘脱出等病变都会造成颈椎不稳定,需实施手术进行治疗以恢复脊椎的稳定性。目前对颈椎小关节单独切除后部的生物力学评价甚少。 目的:比较正常颈椎标本和双侧切除颈椎C5~6小关节的应力松弛流变特性,观察小关节切除对应力松弛特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6-14/2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实验标本选用国人青年新鲜尸体颈椎C3~T1标本9个,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 方法:先对9个完整标本进行实验,作为正常组;之后切除C5~6双侧小关节50%进行实验,作为小关节切除组。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2组标本进行应力松弛实验,模拟人体温在(36.5±0.5)℃的温度场下以5%/s的应变增加速度对标本施加应力,设定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采用三参数计算应力松弛方程。 主要观察指标:①应力松弛曲线。②应力松弛数据。 结果:正常组和小关节切除组应力松弛曲线均以对数关系变化,在最初600 s应力变化较快,随时间延长应力缓慢下降,最后进入平衡阶段。2组7 200 s应力松弛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三参数模型计算简便,能很好的拟合应力松弛变化,通过这种理想化的方程,可以定量说明颈椎小关节切除对颈椎应力松弛不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的研究多以一个标本加工成二个或多个试样进行实验,且标本多以纵向取样进行应力松弛实验。 目的:比较股骨下端松质骨横向和纵向取样的拉伸应力松弛特性,为临床提供股骨下端松质骨的生物力学参数。 方法:正常国人男性尸体股骨标本10个,左右侧各5个,年龄20~30岁,死亡后1 h内解剖尸体取出左、右侧股骨,以生理盐水浸湿的沙布包裹标本,置于-20 ℃冰箱内保存。实验前取出标本,在常温下解冻,每个标本加工成长20 mm,宽 20 mm,高20 mm的试样。先对10个试样进行纵向应力松弛实验,之后待试样恢复24 h后再对10个标本进行横向应力松弛实验。应力松弛实验的应变增加速度为0.5%/s,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实验数据。 结果与结论:股骨下端松质骨纵向试样7 200 s应力松弛量为0.58 MPa,横向试样7 200 s应力松弛量为0.72 MPa。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股骨下端松质骨横向7 200 s应力松弛量大于纵向。结果可以看出三参数模型建立的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应力松弛方程能很好的反映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应力松弛特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为避免人工假体置入后发生松动脱落现象,有必要进行松质骨的力学性质研究。 目的:以三参数模型建立了应力松弛方程,比较正常股骨头和坏死后股骨头应力松弛性质。 设计、时间和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5-15/2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正常和坏死股骨头各8个标本,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 方法: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与坏死股骨头松质骨各8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实验。模拟人体体温在36.5 ℃的温度场下,以5%/s的应变增加速度对标本施加常应力,设定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实验数据。采用三参数模型计算应力松弛方程。 主要观察指标:①应力松弛曲线。②正常和病态股骨头松质骨应力松弛量。 结果:正常和坏死股骨头应力松弛曲线均以对数关系变化的,在最初600 s应力变化较快,随时间延长应力缓慢下降,最后进入平衡阶段。坏死股骨头松质骨7 200 s应力松弛量小于正常股骨头松质骨。 结论:三参数模型计算简便,能很好地拟合股骨头的应力松弛变化,通过建立这种理想化的方程,可以定量说明坏死股骨头的黏弹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坐骨神经为生物黏弹性固体,其黏弹性特点主要以应力松弛和蠕变为表现形式。由此,我们模拟坐骨神经损伤,对比分析以自体神经吻接和以人羊膜吻接后的应力松弛蠕变特性。结果显示,以人羊膜管吻接损伤坐骨神经的7200s应力下降量和7200s应变上升量均明显大于以自体神经吻接。说明以人羊膜管吻接后的神经具有很好的流变特性,利于损伤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证实胃电图能反映胃电活动及异常的模式,胃电生理参数与消化系统疾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高、低催眠感受者在腹式呼吸、渐进性放松条件下胃电活动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9/12在河北省中医院胃电图室完成。 对象:河北师范大学的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及教育学院招募年龄22~29岁的大学生志愿者60人,男18人,女42人。 方法:采用美国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HSS量表)鉴定被试者催眠感受性的高低,对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腹式呼吸、渐进性放松训练和静卧休息组,每组20人,每组又分为高、低催眠感受各10人。腹式呼吸要求8次/min以下,渐进性放松训练要求机体皮温上升0.5 ℃。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合肥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研制的EGEG_5D5型胃肠电多功能微机分析诊断仪对受试者描记胃电图。 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被试胃电基线测量的比较。②3种干预前后各项胃电生理指标的比较。 结果:腹式呼吸干预后胃体正常频率百分比显著增加,胃体振幅、胃窦振幅均显著增加胃体离散度显著减少;渐进性放松后,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显著增加,胃窦振幅也显著增加,胃体离散度和胃窦离散度均显著减少;对照组被试静卧休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2种催眠感受性+3种干预方式的方差分析发现,在胃体正常频率百分比、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胃体振幅和胃体离散度干预方式的主效应显著(P < 0.05或0.01)。在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胃窦离散度和胃体主频指标上,催眠感受性和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P < 0.05或0.01)。 结论:腹式呼吸及渐进性放松均可使胃电各生理指标发生改变,腹式呼吸对胃功能的改善要优于渐进性放松;腹式呼吸尤其适合高催眠感受者。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背景:处理同种异体肌腱最主要目的是减少免疫原性和保持肌腱结构与活性。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低温冷冻法操作复杂、费时,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 目的:以玻璃化法保存鸡屈趾深肌腱,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将成年来亨鸡跖趾关节远侧屈趾深肌腱切断,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移植同种异体玻璃化肌腱与自体肌腱。术后2,4,8,12,16周观察移植肌腱在形态结构、羟脯氨酸含量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玻璃化肌腱移植组早期存在轻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但不影响肌腱愈合与重建。两组肌腱周围产生中度粘连,移植后肌腱中段的羟脯氨酸含量先减少,8周后逐渐增高,而吻合口部羟脯氨酸含量随时间逐渐增高,两组间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8周内玻璃化肌腱移植组吻合口部的破裂强度与弹性模量低于自体肌腱移植组(P < 0.05),12周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肌腱中段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玻璃化保存的同种异体肌腱生物活性好、免疫原性低,是良好的肌腱移植材料。 关键词:玻璃化;低温冷冻;肌腱;同种异体移植;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2.021  相似文献   

13.
对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装置加以改进,在回路中形成既能正向流动,又能逆向流动的流场,旨模拟在血管分支、分叉、狭窄或弯曲处产生的双向血流或涡流。在改进后的血流动力学体外实验平台上进行细胞体外培养,交变流动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比单向流动要大。实验结果初步表明,交变脉动的切应力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Muscle disorder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ial involvement of various muscle groups. Among these, weakness predominantly affecting finger flexors is an uncommon pattern, most frequently found in sporadic inclusion-body myositis. This finding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when the full range of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inclusion-body myositis is not found on muscle biopsy. Prominent finger flexor weakness, however, is also observed in other myopathies. It occurs commonly in myotonic dystrophy types 1 and 2. In addition, individual reports and small case series have documented finger flexor weakness in sarcoid and amyloid myopathy, and in inherited myopathies caused by ACTA1, CRYAB, DMD, DYSF, FLNC, GAA, GNE, HNRNPDL, LAMA2, MYH7, and VCP mutations. Therefore, the finding of finger flexor weakness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clinical, myopathological, genetic, electrodiagnostic, and sometimes muscle imaging findings to establish a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5.
16.
Actinopathy is a group of clin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heterogeneous myopathies due to mutations in the skeletal muscle sarcomeric α-actin 1-encoding gene (ACTA1). Disease-onset spans from prenatal life to adulthood and weakness can preferentially affect proximal or distal muscles. Myopathological findings include a spectrum of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with nemaline rods being the most common. We report a daughter and father with prominent finger flexors and/or quadriceps involvement. Muscle biopsies revealed rimmed vacuoles in both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type 1 fiber atrophy in the daughter, and nemaline rods in the father.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identified a novel dominant ACTA1 variant, c.149G>A (p.Gly50Asp) in both individuals and no abnormal variants in vacuolar myopathy-associated genes. Our findings expand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spectrum of actinopathy.  相似文献   

17.
Li S  Kamper DG  Rymer WZ 《Muscle & nerve》2006,33(2):183-190
We sought to establish whether spastic hypertonia results from changes in intrinsic muscle properties or from altered stretch reflex properties. We hypothesized that finger flexor spastic hypertonia is primarily of neural origin, and that the dynamics of spastic muscle responses to stretch should therefore reflect the dynamics of muscle spindle receptor responses. In 12 stroke survivors, we recorded torque and electromyographic (EMG) responses of extrinsic finger flexors to constant-velocity rotation of the metacarpophalangeal (MCP) joints of the affected hand, over a range of initial muscle lengths. Stretch velocity was set to 6 degrees, 50 degrees, 150 degrees, or 300 degrees per second. Muscle length changes were imposed by changing wrist angle between 0 degree, 25 degrees, and 50 degrees of flexion. We found that reflex torque and EMG responses exhibited both velocity and length dependence,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velocity and length, replicating known characteristics of muscle spindle receptors.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finger flexor hypertonia is primarily of neural origin, and that it accurately reflects spindle receptor firing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羊膜有预防肌腱修复后粘连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 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对生物衍生肌腱修复鸡屈趾深肌腱Ⅱ区缺损修复后肌腱粘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分别以罗曼鸡右爪的第2,3,4趾将实验分成生物衍生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以及自体肌腱组,建立屈趾深肌腱Ⅱ区1 cm缺损模型。以生物衍生肌腱桥接第2,3趾缺损,以自体肌腱桥接第4趾的肌腱缺损,在第3趾的生物衍生肌腱和上下吻合口周围包裹完整的脱细胞羊膜。 结果与结论:生物衍生肌腱组与自体肌腱组移植物为外源性愈合,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羊膜有效地防止了成纤维细胞向修复区域内浸润,形成内源性愈合。肌腱粘连程度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优于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相似,移植物周围的炎症反应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生物衍生肌腱组>自体肌腱组。证实脱细胞羊膜能通过机械性阻挡周围肉芽组织向修复区域内生长而防止外源性愈合造成的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手指伸肌腱的损伤,通常要通过外科重建伸肌腱的功能来达到伸肌腱平衡和稳定。实验观察正常手指伸肌腱拉伸力学性质和模拟伸肌腱损伤后以两种方式缝合屈肌腱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 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3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20个标本均由北华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②实验过程:解剖后暴露中指伸肌腱和展腱膜,将标本固定于电子万能试验机底座上,由钢丝绳吊钩沿伸肌腱纵行方向钩住、钢丝绳上端固定于试验机上夹头上,驱动机器,对标本施加拉应力,直至断裂。对断裂后的标本模拟临床手术进行移位缝合,对中指10个标本做了腱与腱移位缝合,另取10个标本做了腱与展腱膜缝合。分别对缝合后的标本进行拉伸实验。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最大载荷、应力、应变值。 结果:正常组破坏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均大于伸肌腱腱与腱缝合组和腱与展腱膜缝合组(P < 0.05);伸肌腱腱与腱缝合组破坏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大于伸肌腱腱与展腱膜缝合组(P < 0.05)。 结论:腱与腱缝合组力学性能指标显著大于腱与展腱膜缝合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