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气 ”为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针刺治疗必须在得气良好的情况下,施以适应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针刺得气的反应,主要是病者在局部部位有酸,麻、胀、困、沉的现象,医者指下有沉重之感,但无紧、涩,滞这些现象。未得气时病者无此感觉,医者亦感到空虚无物。  相似文献   

2.
得气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历代针灸学家都很重视针刺得气 ,因为它对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进针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得气 ,一切针刺治疗都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泻及其他手法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催气 ,是针刺后遇到不得气的情况时 ,需要采取适当手段 ,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1 古代医家对得气与催气的认识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与催气作了细致描述。关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金元时期的窦汉卿曾在《标幽赋》中曰 :“…  相似文献   

3.
现今临床普遍认同“针感”等同于“得气”,并将之视作针刺取得疗效的标准。本文从中医学基础,临床疗效,现代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得气与针感的关系,即有针感一定得气,得气不一定有针感。  相似文献   

4.
针刺“得气”与病人的心理150001黑龙江省医院于敏兰于滨兰王力明“得气”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在针刺治疗中“得气”与否,得气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针刺治疗的效果。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古往今来的针灸医家无不把得气与否视为临床治疗之纲要。一般认为影响“得气”的...  相似文献   

5.
三、针灸手法应反复体会记指力与手法的练习,是掌握针刺技术的基本条件,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做到捻针有力、提插熟练。尤其针刺“得气”的针感,更应从反复实践中获得。“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得气”快就疗效显,“得气”慢就疗效缓。此外还要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6.
得气是针刺入腧穴后的即时感觉反应──患者有酸、麻、重、胀、蚁行、触电样等感觉;医者针下则有重、沉、紧、涩的感觉。针刺后有否得气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明之,明若见苍天,刺之通毕矣”。《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均明确提示针刺必须得气才有效,而针刺补泻方法更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针刺操作前的准备及针刺操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追求针刺得气这一目的进行的。现分述如下:1…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法萌芽于砭刺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 ,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到实践 ,在针刺疗法中积累了系统丰富的经验 ,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  “得气” ,亦称针感 ,在针刺疗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古代医家均有精辟的记述 ,笔者就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浅谈一下有关“得气”的几个问题 ,以供参考。1 “得气”的临床意义  所谓“得气” ,又称针感 ,就是指进针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 ,从针刺治疗和针刺麻醉以及经络感应的研究证明 ,是否“得气”或“得气”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古代医…  相似文献   

8.
中医历来认为“得气”与针刺的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入认为不“得气”就不会有疗效.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对如上认识不敢完全苟同.兹述管见如下。一、“得气”效应与部位有关是否“得气”除与针刺手法得当与否等传统认识因素有关外,亦与针刺的部位有关。一般说来,软组织比较丰厚的部位易“得气”,且气感较强,而软组织较薄的部位则不易“得  相似文献   

9.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一语道出“得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针灸大成》亦强调指出:“宁失其时,勿失其气”。本文就“得气”的概念、指征、影响因素,促使“得气”方法,“得气”与补泻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得气”的基本概念 “得气”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得气”现代称之“针感”,就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感应,早在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作了细致描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相似文献   

10.
王明章论提高针刺疗效的两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章主任医师指出:“针刺不注重手法,犹如唱歌不讲音律一样,曲不成调,杂乱无章,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针灸医生的。”强调针刺手法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的成败。针刺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活动,使阴阳平衡协调而治愈疾病的。经气是否已被激发,以及激发的程度如何,决定于是否得气和得气的快慢。针刺手法运用巧妙则得气快,疗效高;反之得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得气”是针灸学基本的概念。“气至”、“得气”,通常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肌肉抽动、肠蠕动改变等;一是指针刺时医者针下的沉紧之感。也有人认为两种都是。对于第一种解释,有人提出过疑义。并且不管是何种解释,影响得气的首要因素并不在于时间,但是在《内经》中却极其强调时间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62例神经系统疾病的“得气”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针刺“得气”机制的研究,曾有不少文章报导过,都说明“得气”与神经系统有关。但它们多数是在应用普鲁卡因封闭周围神经的方法下进行研究的,这样尚难了解到究竟“得气”与神经系统中的那些组织有关。作者在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观察到神经系统疾病,往往是选择性地表现于某些神经组织的破坏或功能障碍,故可通过针刺的效应,进一步了解“得气”与神经系统中的那些神经组织更为密切相关。兹将针刺治疗时观察到的“得气”情况与一些初步想法,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大白鼠局部穴位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针刺治疗作用,是针刺人体的一定穴位,使其“得气”、“感传”来调整机体机能,而取得治疗效果。《灵枢》载有“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得气穴为定。”又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现代临床实践也证明,在针刺治疗或针刺麻醉过程中,凡针刺得气、经络感传显著者效佳,反之则差。近年来,对针刺得气、感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研究。1977年有报告提出,针刺得气、感传与局部肥大细胞有关。继而又观察到人体一些主要穴位的肥大细胞数量较多,且多分布于小血管、神经束、毛囊外根鞘等处。其后相继又有报告针刺或电针后用光学显微镜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到穴位局部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的变化。本实验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电针刺激穴位后,局部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针刺得气、感传以及针刺效应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得气、针刺手法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影响,探讨手法、得气与针刺镇痛疗效三者之间关系。方法:对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成针刺手法组和针刺非手法组。对患者得气感觉的程度按照0~4分的量度进行评估。记录针刺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VAS)、疼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法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非手法组(P<0.001)。两组在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得气指标与痛经疗效指标之间呈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得气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施行手法,可以使患者的得气感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尹伯阳  李志道 《吉林中医药》2013,(10):1008-1009
“分经得气”法是李志道教授提出的一套针刺方法,此法善治由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一类病症。李志道教授重视得气与疗效的关系,将坐骨神经痛分成阳明少阳型、太阳少阴型和阳明少阳、太阳少阴混合型3型。运用“分经得气”法治疗时,依据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和疼痛位置选穴,针刺时强调对针感传导路径的控制和把握,使针感传导方向与疼痛位置保持一致,再于疼痛神经分布区域排刺,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意同得气 ,即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必须在气至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足见气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针灸医家均十分重视气至 ,在现存医学古籍中《内经》最早提出气至概念。1 气至的意义  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强调针刺只有出现气至的反应 ,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气至与否也就成为医生判断针刺疗效与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某些病症即使针刺后病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8.
<正> 古今绝大多数针灸书均强调指出: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现在的临床医生也多遵此论,认为:针刺必须在得气的情况下,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和。然而笔者通过翻阅经典有关论述,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得气固然在针炙临床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针刺补泻效果必须依赖得气之后方可取得的认识,则有必(?)加以商榷,故略述如下。一、针刺补泻与得气存在两种情况“得气”在《黄帝内经》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初下针未经补泻的“气至”,也就是通常  相似文献   

19.
针刺得气的重要性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及以后的针灸专著中均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至,乃去之,勿复针”,说明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而且是“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古今针灸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得气层次的浅深,直接影响疾病疗效的快慢。影响得气(层次)的因素,环境、气温、时间、体质等。本文论述的得气层次,是在兼顾以上因素的前提下,医患者之间的(得气)感觉。1医者的得气层次首先,得气是指医生得患者之气。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获得患者病变经脉、脏腑、腧穴的气血和阴…  相似文献   

20.
<正> 针刺手法的运用,是临床上能否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滞针术”与“螺旋弧度刮针法”现简要介绍如下。一、滞针术所谓滞针术,是指当针刺入机体一定深度后,使针体滞而不动,产生得气效果的针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