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情志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志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或见情志异常 ,或表现为躯体症状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熟 ,要求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对情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现将中医对情志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情志病病因病机《内经》中指出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  相似文献   

2.
仲景方治疗情志病症浅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学早在《内经》就已经对情志致病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指出了七情失常对脏腑的损伤 ,记载了狂、惊、嗜睡、失眠、太息等情志疾病的发病情况和辨证 ,并以生铁落饮治疗狂证。至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仅记载了大量外感和内伤疾病中的情志变化 ,提出了“奔豚”、“百合病”、“脏躁”等具体情志病的名称 ,而且还根据辨证制定了方剂 ,为后世情志病症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仲景治疗情志病症的原则和方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以小柴胡汤类方治疗气机郁滞型情志病症气机不调 ,是导致情志疾病最根本的因素。外邪入里或七情过度 ,往…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涉及情志病的条文,对情志病致病机制的认识还是相当系统的,本文将从情志病的现状,从《黄帝内经》中探究情志病的必要性,结合《黄帝内经》研究情志病的框架来探讨《黄帝内经》对我们现代生活及中医情志文化的深远影响,对我们现代的疗法起到启示作用,对促进我们认识生活的健康理解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志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类疾病,目前虽然治疗此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因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使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或者不能坚持,故常难奏效。但是此类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并对家人、朋友影响极大,苦不堪言,因此,对于寻找一种能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并能长期坚持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中医学博大精深,情志病在我国古医籍中早就有丰富的记载和论述,清代医家黄元御在上承《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基础上,发挥五脏气化思想,以中气斡旋为主导,以脏腑的升降出入为变化,条分缕析,总结出了脏腑与情志病发病的规律,并用之以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病、奔豚病、脏躁、梅核气等四种相关情志类疾病进行了探讨,并举临床案例论证其对古今临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阐述了传承经典,做好临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早在《内经》时期即对情志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初步的认识,汉代张仲景对于情志病的治疗就已经有着诸多论述,虽然张仲景对于情志病并没有一个专编,但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张仲景所述的许多病证已经符合情志病。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外感病引起的多寐﹑烦躁﹑不得眠等均有较为细致的观察,并提出药物和针刺的方法;《金匮要略》中记述了数种精神疾病,其中对奔豚﹑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狐惑﹑产后各种精神障碍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代表方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而今日应用张仲景之方治疗抑郁症更是验之有效而且备受肯定。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9.
《内经》情志致病特点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红英 《北京中医》1998,17(2):47-48
情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引起疾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现代医学的确认和重视。实际《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情志致病有着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本文试概述其特点。一、情志为病的条件性情志,中医通常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它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中情志致淤的探讨杨万福刘峰*甘肃临夏解放军第七医院(731100)主题词《黄帝内经》中医病机情志血淤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医和中医共同重视。鉴于血淤证在许多疾病中的广...  相似文献   

11.
洪素兰 《河南中医》1998,18(2):15-16
情志与外科疾病洪素兰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心理学,医学癌/中医病机乳腺疾病/中医病机近年来,对情志与内、妇、儿科疾病的关系论述颇丰,与外科疾病的关系述及者较少。兹就情志与外科疾病的关系,陈述管见,请同道斧正。1发病机理外界精神情志刺激若长...  相似文献   

12.
从情志的内涵、情志病的特点、情志病的防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情志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总结。认为情志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汲取了先贤有关情志认识的科学内涵,对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了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从正常的情志活动与健康、情志与疾病、情志病的心理治疗、七情调摄与养生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情志的调摄。指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是借助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总结《儒门事亲》中情志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为情志病是由正气不足,阳气逆上,肝木乘脾,气机失常而发病,治以情志相胜、以习愈惊之法。结合现代心理学及现代心理疾病发病特点,探讨《儒门事亲》情志理论对现代情志病治疗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情志病是指因情志刺激而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可以概括为因情志刺激而发生的病证和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情志病的发生与肝的特性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肝主藏血是调节情志的重要基础,肝的疏泄失常、不能藏血是导致情志病发生的关键病机。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由柴胡、陈皮、川芎、枳壳、白芍、香附、炙甘草组成,主要功效为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临床发现柴胡疏肝散可用于治疗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等精神障碍性疾病以及心理因素导致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等心身疾病,效果较好。本文对柴胡疏肝散治疗情志病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发挥中医药治疗情志病的优势,为中医药治疗情志病的临床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陈金亮 《中医杂志》2012,53(10):893-895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框架;《金匮要略》中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隋唐时期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七情”的概念;金元时期是情志病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明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广度;清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7.
谢昌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彬彬 《中医杂志》2006,47(10):739-740
中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肠郁”、“气腹痛”、“脾约”、“久泻”等病范畴,其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体虚、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尤与情志失调关系密切。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肠郁”一病,即指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脾胃疾病,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金匮要略》看阴血亏虚与情志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6,26(12):4-5
情志病,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症、癫、狂等;②因情忐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身心疾病;③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情志表现,且病情亦随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会匮要略》中不仅论述了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经水不利下、痛经、胸痹、心痛等多由情志刺激诱发的病证,确立了“百合病”、“奔豚气”、“邪哭”、“脏躁”、“虚烦”、“小得眠”等多种情志病证的病名,还较系统地阐述了其发病机理。本文拟就《金匮要略》中阴血弓虚与情志病发病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一般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情志,它是人对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的综合反映。早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时候,诸子百家著作中就多有针对心理保健的详细记载和论述,其中《管子》的《内业》篇就是最早的心理卫生专著。至于《内经》《伤寒杂病论》《干金要方》等历代著名的中医著作中,皆有从各个方面论述调理情志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和影响。由此看来,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情志保健对于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生理、病理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从情志的出处、情志活动及情志病的产生、情志病因、情志病病机及情志病的预防五方面探讨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并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探讨情志病的治疗,以期为现世医家临床防治情志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