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我科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6月采用微创切口为16例风心病患者实施了瓣膜 置换术,疗效满意。本文就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986年10月~1996年12月,我院共施行体外循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4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29例,男∶女=1∶2.6;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32.8岁。术前依据病史、体征、胸部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皆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其中二尖瓣病变28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病变12例。病史3~30年,平均8.5年。心功能级1例,级26例,级13例;心胸比率0.49~0.81,平均0.64。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5例,心房纤颤34例,心肌损害1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受损的瓣膜不同程度瓣叶增厚变形,瓣膜活动受限,二尖…  相似文献   

3.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传统心脏手术常采用胸部正中切口,手术创伤大、切口增生明显.我院1996年12月~2001年12月对80例心脏瓣膜病施行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效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麻醉前用药为吗啡、东莨菪碱肌注,入室后,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以芬太尼为主,咪维库溴铵、丙泊酚、异氟醚为辅助药的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以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以芬太尼等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及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的方法,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人工机械瓣膜故障、瓣膜衰竭、瓣周漏等是瓣膜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治,死亡率极高.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实施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24例,现将体外循环(CPB)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3~72岁,平均(47±11)岁;体质量45~89 kg,平均(58±20)kg.病种:人工机械瓣膜故障7例,生物瓣狭窄或衰竭12例,瓣周漏5例;再次手术间隔1~20年,平均(9.1±5.1)年.  相似文献   

6.
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8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是 2 0世纪 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传统心脏手术常采用胸部正中切口 ,手术创伤大、切口增生明显。我院 1996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对 80例心脏瓣膜病施行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 ,男 2 6例 ,女 5 4例 ;年龄 17~ 5 5岁 ,平均 4 5岁 ;体重 4 2~ 78kg ,平均 5 6 5kg。其中二尖瓣置换 5 6例 ,主动脉瓣置换 12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 12例 ,均为机械瓣。全部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 ,其中心功能Ⅱ级 34例 ,Ⅲ级 16例 ,Ⅳ级 5例。本组术前均经彩色…  相似文献   

7.
为总结我科1987年3月至2003年6月22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会,减低术后死亡率,本文采用回顾分析方法,222例中行二尖瓣置换术183例,主动脉瓣膜置换术18例,双瓣置换术21例。其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8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同时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主干搭桥术1例。本组早期死亡12例(死亡率5.4%)。其中1996年前死亡率7.9%,1996年至今死亡率3.3%。现将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5例,女127例,年龄12~66岁,病程4月~38年,术前均有心衰及应用强心,利尿药物史,术前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157例,Ⅳ级49例,单纯二…  相似文献   

8.
王勤  饶华庚  刘升 《江西医药》2003,38(4):261-261
2001~2002年,我们采用微创技术在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跳动下,施行体外循环直视手术2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5~22岁(平均7.4±1.3岁),体重14~37kg。心功能Ⅱ级,其中房缺(ASD)18例,室缺(VSD)2例,肺狭(AS)1例,患者均经心电图、X光片、彩色多普勒明显诊断。2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下1/2~2/3胸部正中切口,切口约7cm左右,胸骨锯开采用倒L切口,J形切口,不切断第二肋胸骨角部分;在锯胸骨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右乳内动脉,正中切开心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插管时应特别注意,尽管插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5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进行总结。方法全组应用膜肺,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乳酸钠林格液、羟乙基淀粉130及白蛋白预充,转中根据需要应用血液制品或超滤。结果 56例患者顺利脱机,2例低心排综合征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脱机,其中1例术后痊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1.7%。结论术中充分的组织灌注、有效的心肌保护及恰当的液体管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危重患者发生低心排综合征时可应用IABP使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0.
章传凯  沈振亚  余云生 《江苏医药》2012,38(15):1820-1821
目的总结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经验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442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2例中437例痊愈出院,早期(术后30d内)死亡5例,术后2年内猝死3例,4年后猝死1例。结论优化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加强心肌保护,改进手术方式是提高人工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90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治疗上的一些体会,探讨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术后入住ICU,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多项指标监测,常规血管活性药物辅助,维持血压在术前水平,控制心室率80~100次/分。结果二次开胸止血患者5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5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例,肺部感染患者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例。术后早期存活患者共85例(存活率94.44%),死亡5例(5/90,5.55%)。结论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特别是重症患者,提高手术技能、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严密术后治疗的各种环节,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20例小儿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心功能变化。方法 全部病儿均施行单个瓣膜置换,同时修补并存的心脏畸形。采用自对照蝗研究方法,分析订前,术后一周的EDD(左室舒张术直径)、SV(每搏输出量),EF(射血分数),FS(短轴缩短率)及CTR(X线胸片测得心胸比值)等指标,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瓣膜及术后正确的抗凝治疗是儿  相似文献   

13.
李季  谢晓阳 《中国药业》2009,18(11):48-49
目的总结200例心脏瓣膜替换手术的情况,以提高手术疗效,避免手术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选择199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病变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200例患者的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MVR)165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1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术(DVR)23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26例;结果患者早期死亡13例(6.50%),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例、室性心律失常4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手术操作精细准确、有效预防栓塞和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例46岁男性患者,既往有房颤及脑梗塞病史,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药物基因检测及合并用药情况,初始给予华法林2.5 mg po qd,监测INR值偏低,华法林调整至3.75 mg po qd后出院,一月后复查INR 1.64。在随访过程中,临床药师发现该患者出院后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华法林剂量上调,但抗凝效果不佳,有栓塞风险。经详细了解后,考虑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相关,建议家属严格监督患者每日按时按量服用华法林,在饮食上避免长期摄入大量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并戒酒,一周后复查INR为1.46,接近合适范围。  相似文献   

15.
阮昕华  刘建实  姜楠  刘岩  徐美林  李庆和 《天津医药》2007,35(4):278-280,I0003
目的:构建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提供适宜的支架材料。方法:新鲜猪主动脉瓣叶,采用“低渗液-0.5%SDS-核酸酶”处理,进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和DNA含量测定。结果:“低渗液-0.5%SDS-核酸酶”可以完全脱去瓣膜细胞,同时较好地保持了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原有排列和形态。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构建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可进一步用于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32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3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2~30个月(11.28士4.54个月)。术后心脏功能均明显改善(1.89±1.37vs3.23±1.53),左心房内径(43.62士7.78 mm vs.58.64士18.39 mm,P<0.001)和右心房内径(40.66士5.67 mm vs.50.65±9.63 mm,P<0.01)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只要适当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注重术前准备及围术期处理,重症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经导管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特殊的植入方式和固定方式引入的新风险,设计体外脉动流测试,对经导管瓣膜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选择自膨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在脉动条件下,经模拟血管系统将瓣膜植入脉动流测试腔,在非圆型测试腔中测试返流百分比、跨瓣压差、有效瓣口面积参数,增大反向压力,测试瓣膜移位量.结果:测试...  相似文献   

18.
张鹏  张鹏  郑锴  陈钢  王国林  王志毅  李琼 《天津医药》2005,33(10):627-629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下和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早期心率变异(HRV)变化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实验组),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对照组)。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中各方面参数的控制基本一致。通过Hoher监测评价HRV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在HRV时域分析中.对照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实验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结论:在CABG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体外循环对于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心功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临床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方法:对1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华法林维持剂量范围1~6mg·d~(-1),71.1%的患者维持剂量为2.0~4.5mg·d~(-1),INR稳定达标时间为10~21d。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应在严密监测INR值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观察2015年1~12月41例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4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平安度过围手术期,无出血、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心理护理、生活指导、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重视体位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