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合理引流胰液,以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31例手术病人采用Child术式及胆肠吻合口置T型管引流,并用自行设计的新型T型管置胰肠吻口胰管内引流胰液,术后无胰瘘和胆瘘发生。此新型T型管首次用于胰液引流。具有集胰管内、外引流管于一体。确能起到合理引流胰液出预防胰瘘的作用。该方法实用,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几点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操作复杂、费时且术后并发症多 ,如胰瘘、胆瘘、出血等。作者近年来对 6例PD在采用Child法重建消化道的基础上作了几点改进 ,病人术后恢复顺利 ,无并发症 ,缩短了手术时间。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均为男性。年龄 5 0~ 62岁 ,中位年龄 5 6岁。均以“无痛性进行性黄疸伴消瘦、纳差”为主诉 ,经B超和CT检查 ,拟胰头和壶腹部癌收住院。术后病理诊断 :3例胰头癌 ,1例胆总管下段癌 ,2例壶腹部癌。 6例术后均获得随访 :5例相继于术后 12~ 2 2个月死于腹腔内转移 ,衰竭 ;1例术后 2 2…  相似文献   

3.
胰液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营养支持水平的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我们1998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壶腹周围肿瘤病人34例,其中行根治术(PD)14例,肿瘤无法切除而仅行胆肠吻合或T管引流术14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现报告对胰瘘所采取的几种预防措施和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2014年至2016年对33例接受胰十二指肠根治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中胰肠吻合采用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技术。并记录其一般情况及术后胰瘘、胆瘘、延迟胃排空、切口延迟愈合、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数据分析用SPSS 19统计软件,根据数据变量类型以±s或X0.5(Q25,Q 75)表示,选择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计算不同胰腺质地与胰瘘关系。并根据统计学结果以Graphpad prism 5行统计图绘制。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体并发症率为24.2%(8/33),胰瘘发生率为15.2%(5/33),A级胰瘘占总体胰瘘率的80.0%(4/5)。其中质软胰腺与质硬胰腺胰瘘发生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934)。胆瘘发生率3.0%(1/33),出血发生率6.1%(2/33),延迟胃排空发生率为3.0%(1/33),围手术期无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改良套入式胰肠吻合技术胰瘘发生概率较低,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胰肠吻合技术与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尚未确定哪种胰肠吻合方式在降低术后PD的发生率上具有绝对优势,本研究探讨笔者团队设计的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PD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1月55例PD术中采用传统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的患者(传统组)与2017年2月—2019年8月53例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的患者(改良组)行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以及胆瘘、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改良组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改良组生化漏4例(7.5%),B/C级胰瘘3例(5.7%);传统组生化漏12例(21.8%)、B/C级胰10例(18.2%);改良组术后无发生腹腔出血和腹腔感染的病例,且无死亡病例,而传统组腹腔出血8例,腹腔感染7例,死亡4例。结论: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这一结论仍需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作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彭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胃吻合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366.2±71.8)min,术中平均输血量(420.2±100.4)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3±10.7)d;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5.0%(8/32),其中淋巴瘘1例(3.1%),胃排空障碍1例(3.1%),切口感染2例(6.3%),腹腔积液2例(6.3%),肺部感染2例(6.3%),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住院期间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彭氏胰胃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胰瘘11例,发生率15.5%。该11例中术后出现胰瘘者有4例死亡,病死率为36.3%,发生术后胰瘘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出现胰瘘的患者(36.3%vs.5.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岀血和感染为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7)和术后岀血(OR=3.947)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岀血、感染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预防张志伟蔡中瑞何柏威周庆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国内统计资料其发生率为4%~15%〔1〕。我院近十年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3例,其中胰腺癌14例,出现胰瘘4例;十二指肠壶腹部腺癌8例,发生胰瘘4例;胆总管...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癌、壶腹周围癌的首选方法。但其涉及范围广,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仍为腹部外科的难点手术。现将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11年3月间连续施行的43例PD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重点探讨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手术根治的范围及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腹腔引流是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已经实践多年。但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术后腹腔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争议不断。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如何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及何时拔除腹腔引流管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生长抑素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思他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预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的因壶腹部肿瘤和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40例,其中14例术后预防性应用了生长抑素(思他宁),余26例为同期对照组即术后没有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全组病例术后常规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比较两...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胆瘘的发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12例病人采用child术式,并用自行设计的Y型胰胆引流管引流胰液及胆汁,术后无胰瘘和胆瘘发生。此Y型胰胆引流管属实用新型,首次用于胰液、胆汁引流,具有集胰管外引流和胆总管外引流于一体,而确能充分引流胰液和胆汁以预防胰、胆瘘的作用,此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是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腹腔内并发症发生及引流留置时间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施行的1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无并发症组及A级胰瘘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出现平稳降低,且经历较短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1.7±2.4)d;而在严重并发症组患者中,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自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持续性升高,并且经历较长时间的术后炎症反应(4.5±4.4)d.结论 通过结合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值变化趋势及术后炎症反应天数等指标可以早期预测腹腔内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确定引流管拔除时机及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缺乏相应的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文旨在复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胰瘘合并出血的诊疗及手术过程,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二次手术方式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胰瘘合并出血的患者,均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进行了二次手术。患者1在探查胰肠吻合口时,发现门静脉出血,确切止血后重新行原位的胰肠吻合术,最终痊愈出院;患者2由于胰瘘导致了迟发性的出血及腹腔感染,在二次手术时并未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手术中对出血风险较高的血管进行了结扎,并对胰肠吻合口进行了加针修补,最终患者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D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治疗需要介入科、重症医学科、普外科的多学科参与,外科手术仍然是PD术后胰瘘合并出血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5.
报告12例胃下部癌行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RPD),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认为胃下部癌侵及胰头和(或)十二指肠者为绝对适应证。而N3( )者为相对适应证,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应放弃RPD。淋巴结的清除范围达D_3即可。适应证的选择应从严掌握,须结合病人的年龄、一般状况、重要脏器功能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对胃癌侵及胰腺和淋巴结转移的判定应慎重,必要时需行冰冻活检。并对该手术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30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对手术细节上作了改进,胰腺空肠吻合时可很顺利地将胰腺套入空肠,胰管内放置长的内支撑引流管行肠腔内引流;胆道空肠吻合采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线连续单层吻合;胆道内不放置T型引流管,可避免术后胰液、胆法丢失,从而稳定内环境。本组无胰瘘发生。经胃窦放置高位空肠营养造瘘管,可明显降低术后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主要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PD术治疗的61例老年人胰胆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51%( 18/61),死亡率为3.28%( 2/61).主要并发症为胰瘘2例(3.28%),上消化道出血3例(4.92%),腹腔内感染10例(16....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monitoring postoperative intra‐abdominal drainag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POPF). Methods: Intra‐abdominal drainage adjacent to the pacreaticoenteric anastomosis was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from 134 patients accepted for pancreatic surgery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November 2005 and August 2007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amylase and bacteriology. Als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each patient was recorded.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definition was used to diagnose POPF. Result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POPF was 39.6% in 53 patients diagnosed as POPF, among which 50 patients (37.3%, 50/134) were graded as I/II of POPF. The rising trend of the amylase level in the drainage fluid (P = 0.001), the texture of the pancreatic remnant (P = 0.042), and the amylase level on the 3rd and 7th postoperative days demonstrated good diagnostic values in univariate analysis (P < 0.001). The amylase value in drains on the 3rd postoperative day (POD3) and the 7th postoperative day (POD7) were the predicting factors (P < 0.001) of POPF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clusions: The amylase values in drains on the 3rd postoperative day and on the 7th postoperative day (POD7) were both valuable factors in the diagnoses of POPF.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dynamic change of amylase concentration in the drainage, not the result of a single test. These clinical factors could help us to detect the incidence of POPF earlie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的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胰管空肠吻合组,120例);对于胰管直径<3 mm者,进一步比较胰腺残端与空肠管径的直径大小,若胰腺残端较粗大,且大于空肠管径者采用改良Child胰肠吻合(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80例),若胰腺残端直径小于空肠管径者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捆绑式胰肠吻合组,105例).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 0.05),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P<0.05).本组研究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1.1% (34/305).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2.78,1.16,3.75,1.94,F=2.13,P>0.05).结论 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径合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两种胰肠吻合术式与胰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粘合式胰肠吻合方式与双层套入式吻合方式发生胰瘘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5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依据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粘合式胰肠吻合组和双层套入式吻合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胰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无手术死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套入式吻合组发生胰肠吻合口瘘1例(2.9%)、单纯性胰瘘6例(17.6%),粘合式吻合组无胰瘘发生。两组胰肠吻合口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入式吻合组单纯性胰瘘显著高于粘合式吻合组(P<0.05)。胰瘘经保守治疗均治愈。结论胰肠吻合术式对胰瘘发生率有一定的影响,粘合式胰肠吻合术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