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燕 《中国保健》2008,16(9):342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4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口饲管早期微量间断喂养,对照组给予经口饲管早期间断足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并发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早期微量间断喂养能减少胃肠道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2.
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抚触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抚触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可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郝佳丽  徐兵 《智慧健康》2023,(35):39-42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ICU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及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ICU治疗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肠外营养,观察组使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比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营养及生长发育指标、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以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PA、TF以及体重增加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低血糖、胃出血、胃潴留、便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ICU早产儿有显著疗效,能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改善营养状态,促进体重增长,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1)及NE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孕30~32周早产儿124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照组)64例,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喂养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将主要针对早产儿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对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4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见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比较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6人,发生率为16.21;对照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18人,发生率为48.64%,两组喂养不耐受指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奶量、恢复正常体重时间、两周体重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及发育指标,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情况,开展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早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支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该院儿科收治的早产儿8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治疗,且观察组在给予外周静脉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早期微量肠内喂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足量喂养所需时间、体质量平均增加情况,检测血糖、尿素氮、血清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等血清学指标,并比较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足量喂养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体质量增加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糖、尿素氮、血清前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支持既能保证早产儿的能量、营养需求,又有锻炼早产儿胃肠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白俊华 《现代保健》2013,(1):114-115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实验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口服加腹部抚触;对照组25例,常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胃残留量、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腹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在胃残留量、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腹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NEC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于20 min后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并使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营养及生长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开奶时间、2周后平均日增长体重、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EC、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的营养及生长具有较大的有益作用,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张文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41-5442
目的:观察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干预方法。方法: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早期喂养,观察组于生后第2天开始进行腹部抚触,并联合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早产儿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及腹胀、呕吐、胎粪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能避免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能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分析.方法:在2015年9月到2016年10月期间,选择我院90例早产儿,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早产儿进行随机划分,具体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早产儿.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则是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早产儿发育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睡眠时间和体质量上升幅度、每日摄奶量均大于对照组,且两组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并发症具体表现为感染、便秘和喂养不耐受等,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高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如早期喂养和环境护理,体温护理以及抚触护理等,不仅可以帮助早产儿更好生存,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缩减住院时间等,值得临床对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妈咪爱联合抚触疗法对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妈咪爱组与对照组各30例,记录胃潴留、呕吐、腹胀及达肠道足量喂养(热卡418.4kJ/kg.d)时间。结果 妈咪爱组喂养不耐受明显少于对照组。达肠道足量喂养的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妈咪爱结合抚触疗法可明显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缩短达到肠道足量喂养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和观察.方法将40例胎龄为26~34周,体重为1238~208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20例,分别叫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的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与常规喂养.监测和观察两组患者的喂养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的耐受程度、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和对照组相比较,喂养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喂养的耐受性明显增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胃肠联合肠外营养,可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使喂养不耐受得到改善,同时促进早产儿肠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6,(6):802-803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营养和对症处理,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静脉营养以及早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喂养相关情况、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光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残留、胃残余物被胆汁污染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以及胃管留置时间、光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肠胃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且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静 《中国卫生产业》2014,(20):116-117
目的:探讨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研究组给予微量喂养护理,对比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早产儿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营养和达足量喂养上,研究组分别为(8.61±4.10)d和(10.34±3.26)d,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喂养可有效激活早产儿的肠道酶系统,良好的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规律增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殷淑凤 《中国卫生产业》2013,(21):177-177,17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喂养、抚触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情况。结果干预组胎便排尽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达全量胃肠内喂养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段体重增长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呕吐、腹胀及胃潴留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促进体重增长,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的研究质变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费志洁  毛庆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26-3827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危重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自生后2~3天开始微量喂养并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补充能量,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经口喂养。观察两组患儿治愈率、体重变化、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住院时间等,并监测血清胆红素、血脂、肝肾功能改变。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达到完全胃肠喂养需要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明显增加。两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能提高危重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改善胃肠道动力,能尽早适应胃肠喂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张晓峰 《工企医刊》2007,20(5):14-14
目的:观察抚触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至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一组为抚触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抚触护理。结果:30天后抚触组婴儿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抚触护理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使早产儿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佳水平,生理性体重下降减少,缩短了其体重恢复的时间,使其安全感增加,从而有助于增加早产儿的体重,提高了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患儿于出生1天后开始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5±2.13)天、(10.46±1.33)天、(3.68±1.28)天、(35.64±13.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3.56±1.95)天、(14.52±1.61)天、(5.26±1.56)天、(51.45±16.69)天(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6.6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可加快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龚小莲 《现代保健》2014,(35):12-1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本院确诊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患儿5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干预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胃残留量、肠道全量营养喂养、住院、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可有效缓解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