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舒巴坦(Sulbactam)、他唑巴坦(Tazobactam)、CP71126,已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 青霉烯(BRL-42715(Beecham)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强力、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于10~(-7)mol低浓度下即可抑制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99%以上,而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在此浓度只对青霉素酶有效,他唑巴坦则在此浓度下仅抑制青霉素酶20%,头孢菌素酶15%~16%。我们从6-氨基青霉烷酸出发,经溴化、酯化、甲酰化、臭氧化等,合成了BRL-42715(Ⅰ)及6位为取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研究了三种有代表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三者中以头孢呋辛的酶水解率较低即对酶较为稳定;氨苄西林对酶的稳定性其次;而头孢唑啉的酶水解率较高即易被酶水解破坏而失去抗菌活性,但头孢唑啉添加舒巴坦(按1:1配比)后对酶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比较了国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哌拉西林和其它联合制剂对656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相比显示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粘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MIC_(90)较哌拉西林的MIC_(90)低16~32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其他酶抑制剂联合制剂抗菌活性比较表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大肠埃希氏菌、粘质沙雷氏菌、铜绿假单孢菌、变形杆菌和福氏痢疾杆菌抗菌活性比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联  相似文献   

5.
碳青霉烯(Carbapenem)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十分引人注目。其结构特点是,青霉烷母核1位的硫被碳取代,而且在2位具有双键。此种结构复合了青霉素的五元环和头孢菌素的共轭双键活化β-内酰胺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 酶更广的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携带编码AmpC 酶基因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本文就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的发现、流行病学特点、酶基因特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其化学结构特点是青霉烯母核1位的硫被碳取代,在2位具双键,这种结构类型复合了青霉素五元环和头孢菌素共轭双键活化β-内酰胺的作用,使碳青霉烯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很广的抗菌谱,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 第一个天然碳青霉烯-硫霉素(Thienamycin),其衍生物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nem),都已应用于临床,是当前治疗重症感染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其缺点是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Ⅰ(DHP-Ⅰ)降解失活,都必须与肾肽酶抑制剂(Cilastatin)或阴离子转运抑制剂(Betaminpron)合用才有效。当在碳青霉烯的1-β位引入甲基时,既增强了化学稳定性及对DHP-Ⅰ酶的稳定性,同时又保留了高的抗菌活性。美洛培南(Meropenem)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1∶1,2∶1,4∶1,8∶1,16∶1)及单组分头孢噻肟钠(CTX)对13种产酶株β-内酰胺酶粗提液的水解率及抑酶保护率,并与复方制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进行比较。方法生物法测定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以及抑酶保护率。结果不同配比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的相对水解率均显著低于头孢噻肟钠单用(P<0.01);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PZ/SB 1∶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PIPC/TB 8∶1)的相对水解率相比,CTX/TB(1∶1)的相对水解率有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CTX/TB(8∶1,16∶1)(P<0.05),也低于CTX/TB(2∶1,4∶1)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X/TB(1∶1)抑酶效应优于其他配比,且优于同类复方制剂CPZ/SB(1∶1)及PIPC/TB(8∶1),因此,他唑巴坦起到了增强头孢噻肟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和抑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直在抗菌药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发展,严重影响其疗效。研究表明,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重要的机制。临床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多数菌株(90%以上)产生β-内酰胺酶,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棒酸〈Clavulanic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今后临床用药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微生物室分离出的131株头孢他啶耐药(MIC≥16μg·ml~(-1))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法国)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特点和多重耐药情况,并通过表型确证试验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菌株进行筛选,并行相关耐药基因的多重PCR检测。结果:(1)研究发现,本组131株铜绿假单胞菌株中阳性率为21.3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分别为71.76%、42.75%、44.28%与49.62%,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吡肟以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40%。(2)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金属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明显耐药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中要及时开展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促进合理用药,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庄愉 《医学信息》2005,(1):20-2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目前临床比较成功的一种对抗特殊耐药机制的方法。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因此药物直接靶向作用和逆转耐药机制显得十分重要。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并且阻止活性药物与靶部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结合。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厌氧菌甚至分枝杆菌都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3.
在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中,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包括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青霉烯类抗生素首次由哈佛大学名化学家R.B.Woodward基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的概念,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而设计合成的。与现在广泛研究的碳青霉烯抗生素比。青霉烯化合物也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等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酶株的抗菌作用及β-内酰胺酶稳定性.方法以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β-内酰胺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结果 AMOX/SBT 2:1联合对质粒介导的标准产酶株作用优于各单药;对产TEM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抗菌活性强于产SHV型酶菌株;且强于AMP/SBT 2:1,与PIP/TAZ 8:1相近.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ESBLs菌株作用明显减弱甚至不敏感,AMOX/SBT等合剂则对产ESBLs菌株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对产染色体介导的D31、K1等菌株MIC值降低不明显.MRP、IMP对酶高度稳定.结论将碳烯青霉素美罗培南或AMOX/SBT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合剂用于产ESBLs菌株感染的治疗,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分类及分子基因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助长了更多的β-内酰胺酶产生,本就β-内酰胺酶的最新分类、结构特征及分子基因基础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美洛西林钠为酰脲类青霉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皆有抗菌作用。该品种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最有临床价值的一类青霉素,但本品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舒巴坦钠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活性,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素联合应用可增强其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  相似文献   

17.
近代研究表明,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这些酶能将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破坏,阻止其对病原菌发挥抗菌的作用,因而使这些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造成临床上控制感染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很广的抗菌谱,并对β-内酰胺类酶稳定,十分引人瞩目。本文就其发展,构效关系及主要品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时隔11年,新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正式颁布~([1]),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随着我们对新版指导原则学习的深入,发现本指导原则仍存在一些问题,特此提出,敬请同道指正。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适应证不确切指导原则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药物说明和适应证中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描述中有两段话:①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  相似文献   

2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1-β甲基取代的碳青霉烯,如美洛培南、百阿培南,不仅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抗菌活性,并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I(DHP-I)稳定,从而引起了对1-β甲基碳青霉烯广泛深入地研究。 Merck实验室于1984年首次合成了1-β甲基碳青霉烯L-646491,以C-1位成功地引入了β-甲基,从此,有关1-β甲基碳青霉烯全合成的报道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