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移植的经验。方法:对我院4例X-连锁SCID患者进行了5次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者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骨髓1例次,母亲半相合CD34+外周造血干细胞2例次,无关脐血2例次。2例次脐血移植者应用了清髓性预处理,并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其余3例次未进行预处理和GVHD预防。结果:所有患者在活动性感染的基础上接受HSCT。骨髓和外周血移植物平均CD34+细胞为6.45×107/kg,脐血为1.38×106/kg。3例患者移植后2周左右出现Ⅰ~Ⅱ度急性GVHD。最终2例因移植后肺部感染加重死亡,1例因黄疸、肝功能不良放弃治疗,仅1例接受再次脐血移植者经历了首次移植失败、重度肝静脉阻塞病(VOD)、重症肺炎后幸存,该患儿移植后78d自然杀伤(NK)细胞数量接近正常,10个月免疫球蛋白数量恢复正常,13个月T细胞数量接近正常,目前已经随访到移植后15个月。结论:HSCT治疗SCID具有可行性,早期诊断并在严重感染前进行移植是提高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骨髓移植(BMT)1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7例,脐血移植(CBT)2例。结果1例BMT及5例PBSCT完全植入;2例PBSCT嵌合植入者分别在移植后3、12个月发生宿主排斥移植物反应,分别用再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注、免疫疗法后血象恢复正常;2例CBT未成功植入,但均重建造血功能。随访6~44个月,9例存活,1例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份HLA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造血、免疫重建及植人状态。方法:l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43岁,体重75kg,采用双份HLA不全相合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例。预处理方案由白消胺(BU)、环磷酰胺(CY)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组成。应用环孢素A(CsA)和骁悉(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移植后19天造血重建,NK细胞和B细胞分别于术后30天和120天恢复正常,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型(STR)和HLA差异分析显示移植后17天、30天、150天基因型表现为完全性双份供者的嵌合型,未发生GVHD。随访150天,血常规、骨髓象检查正常。结论:双份HLA配型不合的脐血用于成人脐血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炎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其造血重建情况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1例 17岁体重 6 2kg的肝炎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采用环磷酰胺 5 0mg·kg-1·d -1× 4d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5mg·kg-1·d -1× 4d。预处理后 ,给予HLA完全相合的孪生胞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输入有核细胞 3.8× 10 8/kg ,CD34+ 细胞为 (8.7× 10 6) /kg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预防方案选用环孢菌素A加FK 5 0 6。结果 :移植后第 10天白细胞计数 >2 .9× 10 9/L ,第 4 0天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随访 4 2个月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 ,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结论 :本例应用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肝炎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 ,本方法具有骨髓造血恢复快、相关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HLA位点不相合的非亲缘脐血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的疗效。方法 :采用 5~ 6个HLA位点相合的非亲缘脐血移植治疗SAA患者 1例。输入脐血单个核细胞数为 4.72× 10 7/kg。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 (5 0mg/kg·d-1× 4)、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2 0mg/kg·d-1× 4)和全身照射 (3Gy)。用环胞素、骁悉和泼尼松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 :移植后白细胞下降至零 ,持续 12d ,中性粒细胞分别于移植后第 2 4天和第 2 6天恢复至 0 .5× 10 9/L和 1.0× 10 9/L ,血小板分别于移植后第 2 8天和第 82天达到 2 0× 10 9/L和 5 0× 10 9/L ,DNA短串重复序列PCR检测证实为持续稳定的供者造血。随访 12个月未发生急慢性GVHD。结论 :非亲缘脐血移植是治疗重型再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S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均采用以氟达拉宾为基础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回输CD+ 3 4 细胞分别为 9.78× 10 6/Kg、16.5 6× 10 6/Kg、2 .5 6×10 6/Kg和 2 .0 6× 10 6/Kg。结果  4例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 4例患者移植后WBC >1.0×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 ,时间分别为 +19天、+16天、+13天和 +14天 ;血小板 >2 0× 10 9/L时间分别为 +8天、+12天、+18天和 +2 2天。 2例骨髓细胞混合嵌合体形成 +15~ +2 3天 ,完全嵌合体形成 +2 3~ +4 3天 ;另 2例均于 +17天形成完全嵌合体。 4例均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例 1于第 5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发生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例 3于第 7次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3例于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6~ 12个月出现移植物抗白血病。 4例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及间质性肺炎。随诊 2~ 2 4个月 ,仍全部存活。结论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便、安全、并发症及支持治疗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NK细胞和γδT细胞的重建作用,比较HAART对获得性免疫和固有免疫重建规律的异同.方法 对59例接受规律HAART的HIV/AIDS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3、6、9、12个月末进行随访,采用分支DNA(bDNA)法检测血浆病毒载量,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56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基线时HIV/AIDS患者CD4+T细胞中位数为45(164,13)个/μl,NK细胞和γδT细胞中位数分别为96(135,56)个/μl和30(45,19)个/μ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低(P<0.001).HAART开始后1个月,血浆病毒载量降低了2.33 lg拷贝/ml(P<0.001),CD4+T细胞数增长了111个/μl(P<0.001),主要以记忆CD4+T细胞的快速增长为主,而NK细胞和γδT细胞与基线相比无显著变化.在HAART后3个月NK细胞和.γδT细胞数量出现增长,分别较基线增加26个/μl(P=0.007)和15个/μl(P<0.001).治疗12个月,CD4+T细胞、NK细胞及γδT细胞计数分别达到271(365,134)个/μl、166(281,108)个/μl和46(66,34)个/μl,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结论 HAART可以重建HIV/AIDS患者固有免疫,但NK细胞和γδT细胞数量的增加晚于CD4+ T细胞,HAART对固有免疫的重建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自然杀伤性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杀伤抑制性受体重建的规律。方法2004-04~2004-12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用流式细胞仪对应用该所GIAC方案(即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I:强免疫抑制 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C:外周血与骨髓联合)进行HLA单倍体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例患者(移植前、移植后 30、 60、 90、 120、 180d)及其供者外周血NK细胞及T细胞上杀伤免疫球蛋白类受体(KIR),包括CD158a(KIR2DL1)、CD158b(KIR2DL2)、CD158e(KIR3DL1)和Lectin样受体(CD94/NKG2A)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根据移植后NK细胞上受体重建规律不同可以分为两组:第1组在移植后 30d,与供者表达水平相比,病人受体表达明显升高(CD94,P=0.013;CD94∶NKG2A,P<0.0001;CD158e,P=0.063),随后逐渐下降,至 180d时重建为供者水平(CD158e、CD94)或仍明显高于供者水平(CD94∶NKG2A、P=0.001);第2组在移植后 30d,与供者表达水平相比,病人受体表达明显降低(CD158a,P=0.016;CD158b,P<0.003),随后逐渐升高,至正常供者水平。移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杀伤抑制性受体的表达规律与NK细胞第1组相近,在 30和(或)60d时,所有KIR及CD94∶NKG2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供者水平,其后逐渐下降, 180d时降至正常供者水平(CD158a、CD158a/CD158b及CD158e)或仍明显高于供者水平(CD94/NKG2A,CD158b)。结论移植后NK细胞上KIR受体的低表达及CD94∶NKG2A的高表达可能是移植后早期NK细胞杀伤功能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移植后T细胞上KIR及CD94∶NKG2A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分离。  相似文献   

9.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患者的胸腺输出功能及T细胞免疫重建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HSCT治疗的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HSCT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重排DNA删除环(TREC)水平;对患者长期生存率(5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与TREC水平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造血干细胞植入率为100%,HSCT术后均不出现排斥反应。HSCT术后100 d,发生aGVHD患者10例,表现为局部皮疹和瘙痒;术后100 d后,又出现局部cGVHD患者5例;术后6个月,出现单纯疱疹感染9例、出血性膀胱炎7例、EB病毒(EBV)感染26例、CMV感染20例、霉菌感染8例;HSCT术后12个月,新增单纯疱疹感染2例。HSCT术后1个月后,患者CD3~+、CD4~+、CD8~+均处在较低水平。CD3~+水平在术后第3个月开始稳步上升,术后6个月后逐步达到正常水平;CD4~+水平在术后1~3个月持续下降,术后3个月后开始逐步升高;CD8~+水平在术后第1个月开始稳步上升。HSCT术后1~3个月,患者TREC总体水平较低;术后6个月,TREC水平开始显著回升;术后12个月,TREC水平达(148.61±68.34)copies/10~5 PBMNCs。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长期生存率(5年)与TREC水平呈正相关(r=0.386),cGVHD发生率与TREC水平呈负相关(r=-0.847),aGVHD发生率、CMV感染率与TREC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免疫重建,术后1年其中枢免疫功能未完全恢复。TREC水平恢复越好患者的胸腺输出功能越好,患者长期生存率越高,cGVHD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放疗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不同胃癌病理分型放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5例胃癌手术患者,另选取同期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相对比例的变化,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癌患者放疗前后T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趋势。结果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放疗前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接近对照组(P>0.05);放疗后,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患者,放疗前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乳头状腺癌患者放疗后CD8+T细胞、NK细胞比例减少(P<0.05),但是CD3+T细胞、CD4+T细胞没有变化;管状腺癌患者放疗后CD3+T细胞和CD4+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没有变化;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患者的T细胞亚群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是NK不受影响;黏液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均没有变化。结论手术后放疗能够抑制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放疗前后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各不相同。应该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实行相应的增强免疫功能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免疫重建与移植物抗肿瘤/白血病(GVT/GVL)效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感染等均有密切关系。T细胞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调节与效应细胞,在移植后的免疫重建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供者T细胞活化是GVHD发生的关键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相融抗原(HLA)不相合,主要血型不合的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NASCT)治疗血液病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血液病患者接受2~3个位点不合,ABO主要血型不合的未去T细胞NASCT,连续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其中男3例,女4例,中位年龄41(21~58)岁。7例中,急性白血病第1次完全缓解(CR1)3例,CR2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极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SAA)1例,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AA-PNH)1例。结果:7例患者均取得三系重建造血,移植后粒细胞>0.5×109/L及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4天和第21天,植入直接证据检测证实完全供者造血,2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造血干细胞采用NASCT及持续性免疫抑制剂应用特别是ATG应用于未去T细胞的NASCT成功率高,疗效好,为扩大供者来源治愈血液病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Liu YJ  Wu DP  Li CX  He J  Qiu QC  Zhang XG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0):835-838
目的 探讨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FOXP3调控基因的表达与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相关性.方法 (1)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供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前外周血、动员后采集物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随访异基因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应用RT-PCR技术检测供体FOXP3基因表达情况,分析其与GVHD、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1)所有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粒细胞绝对数(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2~15)d,PLT≥20×109/L为18(15~25)d.30例allo-HSCT,中位随访时间12.8(8~16)个月,Ⅰ~Ⅳ度急性GVHD分别为3、4、3、5例.慢性GVHD 6例.(2)供体G-CSF动员前外周血、动员后采集物CD+4CD+25T细胞亚群分别为(2.67±0.38)%、(5.01±1.33)%,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移植后无急性GVHD组、Ⅰ~Ⅱ度急性GVHD组、Ⅲ~Ⅳ度急性GVHD组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分别为(5.05±1.34)%、(4.17±1.73)%、(1.98±1.10)%.其中Ⅰ~Ⅱ度急性GVHD组与Ⅲ~Ⅳ度急性GVH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无急性GVHD组与Ⅲ~Ⅳ度急性GVH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4)30例allo-HSCT,7例FOXP3基因表达阳性,5/7例移植后无急性GVHD,其中3例移植后复发,另2/7例移植后Ⅰ度急性GVHD,Ⅱ~Ⅳ度急性GVHD患者FOXP3均不表达.结论 (1)供体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与受者急性GVH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高供体CD+4CD+25T细胞数量有望减低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2)供体移植物FOXP3基因表达阳性,与移植后有无严重急性GVHD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作为细胞疫苗抑制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作用,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分选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联合BALB/cByJ小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结果 显示,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可明显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自然杀伤性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杀伤抑制性受体重建的规律。方法2004—04~2004—12对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借助三色和四色荧光标记技术,用流式细胞仪对应用该所GIAC方案(即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强免疫抑制+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外周血与骨髓联合)进行HLA单倍体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例患者(移植前、移植后+30、+60、+90、+120、+180d)及其供者外周血NK细胞及T细胞上杀伤免疫球蛋白类受体(KIR),包括CD158a(KIR2DL1)、CD158b(KIR2DL2)、CD158e(K11t3DL1)和Lectin样受体(CD94/NKG2A)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根据移植后NK细胞上受体重建规律不同可以分为两组:第1组在移植后+30d,与供者表达水平相比,病人受体表达明显升高(CD94,P=0.013;CD94:NKG2A,P〈0.0001;CD158e,P=0.063),随后逐渐下降,至+180d时重建为供者水平(CD158e、CD94)或仍明显高于供者水平(CD94:NKG2A、P=0.001);第2组在移植后+30d,与供者表达水平相比,病人受体表达明显降低(CD158a,P=0.016;CD158b,P〈0.003),随后逐渐升高,至正常供者水平。移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上杀伤抑制性受体的表达规律与NK细胞第1组相近,在+30和(或)60d时,所有KIR及CD94:NKG2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供者水平,其后逐渐下降,+180d时降至正常供者水平(CD158a、CD158a/CD158b及CD158e)或仍明显高于供者水平(CD94/NKG2A,CD158b)。结论移植后NK细胞上KIR受体的低表达及CD94:NKG2A的高表达可能是移植后早期NK细胞杀伤功能低下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移植后T细胞上KIR及CD94:NKG2A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分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多种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测定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血清IFN-γI、L-6I、L-18、LPS及血CD3+、CD4+、CD8+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IFN-γ、LPSI、L-6和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CD3+、CD4+、CD8+细胞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NK细胞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上升。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能促进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正常比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NS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非清髓预处理方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1例为同胞间HLA配型6个位点完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另1例为同胞间HLA配型6个位点完全相合的脐血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由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磷酰胺组成。用环孢素A和霉酚酸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2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分别为 5及 9d),2例均未发生GVHD。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感染表现,另1例患者出现CMV感染,给予更昔洛韦病情得以完全控制。2例分别无病生存8及17个月。结论: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好,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及存活情况。方法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20例,其中同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12例,无亲缘关系HLA不全相合脐血移植(UCBT)4例,无关供者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HLA-CW位点亚型不合)3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1例(经过去除红细胞处理)。结果19/20受者获造血重建,UCBT患者造血重建速度较HLA相合的同胞allo-PBSCT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7例,其中4例Ⅰ~Ⅱ度,3例Ⅲ~Ⅳ度。3例患者死于复发,3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另15例至今仍无病存活,中位存活时间30(1~41)个月。结论allo-HSCT是目前治愈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无同胞HLA相合的供者,选择较高细胞数量,HLA1~2个位点不合的UCBT仍然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34+CD49在d+细胞输入量在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对造血干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34+CD49d+细胞数,并对17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在无关脐血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进行分析.结果移植后17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1~32 d(中位数为17 d).CD34+CD49d+细胞输入量为(10.20~527.41)×104/kg(中位数为120.01×104/kg).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CD34+CD49d+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γ=-0.631,P<0.05).结论无关脐血移植的CD34+CD49d+细胞输入量与造血于细胞的植入和造血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预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造血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120例allo-PBSCT患者分为MNC组(83例)和CD34+细胞组(37例),MNC组以≥4×108/kg为采集目标,CD34+细胞组以≥4×106/kgCD34+细胞为采集目标。比较两种计数指标对造血重建和供者采集次数的影响,并分析不同MNC剂量对造血重建的影响。结果MNC组受者输入MNC的中位数为6.81×108/kg,CD34+细胞组受者输入CD34+细胞的中位数为5.05×106/kg;两组造血重建率均为100%;两组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1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均为移植后第12天(P0.05);两组供者1次采集率分别为100%和37.84%(P0.05);MNC组中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受者中性粒细胞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1天和移植后第12天(P0.05),血小板植活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12天和移植后第14天(P0.05);MNC剂量在(3~5.99)×108/kg递增时,剂量与造血重建呈正相关,而MNC剂量在达到6×108/kg后递增,则并未使植活时间随之进一步缩短。结论MNC计数单独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计数指标,不仅能可靠预示allo-PBSCT(包括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后造血重建,其植活率和植活速度可与CD34+细胞相比拟,而且其供者1次采集率(100%)显著高于后者(37.84%),allo-PBSCT时MNC计数可取代CD34+细胞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