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巳时酣睡刘某,男,14岁,1993年4月6日初诊。20天前感冒,自服强力银翘片后症状消失。此后,每日上午9h~11h,先有心烦不安,全身发热,两太阳穴隐痛,继则困倦,顷刻酣睡,虽在其耳边呼唤,亦张目又睡,不能自制,11h后渐醒老常,余无不适。前医多投以健脾养心之剂,罔效。舌尖略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细思《伤寒论》有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因试用下方:柴胡15g,黄筝10g,请半夏10g,党参12g,连翘12g,炙甘草5g,大枣5枚(掰),生姜3片。水煎分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2.
付海燕 《国医论坛》2004,19(6):52-52
咳嗽(痰饮伏肺型) 陈某,男,47岁,2001年1月26日就诊。患“慢性支气管炎”6年余。近1个月咳嗽加剧,日轻夜重,咳吐白粘痰,胃脘痞满,时吐清水,纳差,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缓。证属中阳不振,寒湿内盛,积为痰饮。处方:白术20g,桂枝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10g,泽泻8g,干姜8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后诸症大减,唯咳痰仍多,上方减泽泻加桔梗15g,又服6剂痰消嗽止。  相似文献   

3.
甘姜苓术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姜苓术汤 ,又名肾着汤 ,原方由炙甘草、白术、干姜、茯苓四味药组成 ,笔者在临证时 ,随证加减 ,用以治疗以中阳不足为主症的病症 ,取得满意疗效。例 1 .身半汗出 男 ,43岁 ,1 992年 7月 3日初诊 ,患者每在安静状态下 ,右半身体 (以鼻脐为正中线 ) ,自头至足出汗 ,活动及精神高度集中时感觉不明显。入冬及夏天吹风扇时感觉右半身凉冷 ,但覆被反汗出 ,如接触凉水右半身冷感明显加强 ,夏天都用温水沐浴。曾经用谷维素及维生素类等治疗少效。病历 4年余。刻诊 :周身汗出 ,但右半身汗冷 ,肤冷 ,不敢以右侧身体正对风扇 ,口不渴 ,二便正常 ,舌…  相似文献   

4.
甘姜苓术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甘姜苓术汤系《金匮要略》方,是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四味药组成。功能温脾化湿,主治寒湿伤脾之肾着病。笔者遵循古训,凡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用之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二则。1 肠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王耀光教授治病提倡方证对应.其治疗冷淋认为辨方证是辨证的高级阶段,临床治疗疾病喜用经方之法,药量则不拘泥,辨证施治,最重病机.王师此处应用甘姜苓术汤加减,即注重冷淋之肾阳虚、寒气客于下焦之病机,治以温通阳气,散寒渗湿.  相似文献   

6.
王军 《中医研究》2010,23(10):63-64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有“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之说该方由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冠心病、颈椎病等,疗效较好,兹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甘姜苓术汤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采用甘姜苓术汤加减治疗寒湿腰痛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84 例,共治愈43 例,有效36 例,无效5 例,总有效率为94.05%.结论 甘姜苓术汤加减治疗寒湿腰痛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汤验案三则何业美主题词六味地黄汤/治疗应用,眩晕/中医药疗法,胃变病/中医药疗法,糖尿病/中医药疗法笔者临床以六味地黄丸改汤稍事化裁治疗肝肾阴虚之证,收效甚佳,现举例如下:1眩晕证杨某某,女,48岁。因头晕、耳鸣、心悸1年,加重2月于1990...  相似文献   

9.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炙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温阳生津、祛寒化饮之效,主治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口苦、心下微结者等。笔者在临证时常采用此方加减  相似文献   

10.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方 ,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组成 ,具有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效。笔者宗王氏之意应用本方治疗内科杂病 ,收效频佳。现举例如下。1 病案举例1.1 失眠证 :王某 ,女 ,5 2岁 ,工人 ,1994-0 3就诊。平素性急躁。 2a来 ,夜寐不安 ,难以入睡 ,甚则彻夜难眠 ,晨起感头昏 ,乏力 ,纳食欠佳 ,伴月经前后无定期 ,经时腹痛 ,夹有瘀块 ,曾多次以更年期综合征论治 ,口服中药及谷维素 ,症状改善不明显。诊见面色不华 ,精神疲备 ,舌质暗红 ,边有瘀斑 ,脉来细涩。结合病史 ,脉…  相似文献   

11.
林涛 《中医研究》2009,22(9):56-58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诸方,法随证立,方依法制,药味无多,配合得宜,经历两千余年历代医家的临床验证,疗效均甚确切,只要辨证准确而用之,无不如响斯应,实为方剂学中无出其右的典型。当归四逆汤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篇》,以当归、桂枝、  相似文献   

12.
杨勤龙 《中医研究》2011,24(7):17-19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常用代表方剂,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剂适应症多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王暴魁主任医师,学验俱丰,早年曾师从张琪、李辅仁等国医大师,除擅长治疗肾脏疾病外,对内科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师从王暴魁老师,受益颇多,现整理介绍其验案3则如下。1皮肤瘙痒案张某,女,70岁。2009年11月9日初诊。患者约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曾在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皮肤瘙痒症。现全身皮肤瘙痒,伴燥热,可见因搔抓引起的出血点,无皮疹及癣  相似文献   

14.
高征 《国医论坛》2007,22(5):7-7
半夏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本方为开结散痞、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之剂.临床多用于治疗胃气不和之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病证.脾与胃居中焦以膜相连,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脏腑之本,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皆易损之.中焦为病,初多为实,久则虚实寒热错杂.故用药既不可纯寒,纯寒太过则易损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纯热,温热太过则易灼血耗阴.半夏泻心汤中用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降逆;芩、连苦降清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相似文献   

15.
左祐仲 《国医论坛》2007,22(2):10-11
经方是指出自<伤寒杂病论>之方,以其处方严谨、用药精当、味少效宏而著称于世.历代医药名家,推崇备至,莫不折腰顶礼,纵贯历史数千年,时至今日,仍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十分璀璨的明珠.余临床上辨证施用,每收桴鼓之效,今呈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姚兰 《中医研究》2011,24(2):55-56
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所化生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脾阴主温运、融化,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脾阴理论在中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由于隐而未彰,不够系统和完整,因此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致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4味药组成,为《金匮要略》治疗肾着之方。近年来,笔者用该方加味辨证治疗泄泻、水肿、眩晕、带下等病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泄泻案例1:患者,女,31岁,银行职工,2001年5月6日初诊。患慢性肠炎2年余,大便时溏时泻,轻时大便日行  相似文献   

18.
周宝宽 《中医研究》2011,24(12):50-51
本文以验案方式阐述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病因病机主要为颈肩劳损,关节、筋脉失养,卫外不固,感受风寒之邪,痹阻经络,气滞血瘀;饮食劳倦,脾失健运,生湿生痰,气血不畅,痰瘀互结;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其常见证型为风寒痹阻、痰瘀互结、血瘀阻络,常见症状为颈部板硬、疼痛不适、眩晕,治疗常采用疏风散寒、益气补血、祛痰化瘀、通络止痛止眩方法,临床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曹丽静  吴中秋  佘延芬 《河北中医》2010,32(11):1608-1609
田淑霄教授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临证40余年,尤擅治疗妇科、男科疾病,借鉴前人基础上多有心得体会及创新,治病尤其注重调补脾肾、肝气,我们有幸待诊左右,得其教诲,总结验案3例如次。  相似文献   

20.
黄连阿胶汤临证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阿胶、白芍药、黄芩、鸡子黄组成,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具有育阴清热、滋阴降火之功,为治疗少阴阴虚火旺的常用方.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师其方义,结合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兹举验案3则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