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海燕 《心电学杂志》2007,26(4):220-221
例l患者男性,27岁,因心悸l周人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体检及各项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88次/min,房室传导呈不典型文氏现象,文氏周期的第1个P-R间期固定为0.24~0.25s,第2个P-R间期突然跳跃延长至0.42~0.52s,并持续延长,直至文氏周期结束,房室传导比例呈4:3~6:5,文氏周期第2个P-R间期跳跃式延长考虑是房室结快径路转为慢径路传导的结果,并以快、慢径路同时受阻而结束文氏周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致不典型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2.
患者体表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RP’60 ms。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致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径路蝉联现象、快径路一度阻滞。  相似文献   

3.
患者常规体表心电图PP间期基本规则,PR间期不典型逐搏延长,随后突然出现一长RR间期,酷似二度Ⅰ型房室阻滞.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可观察到长RR间期前的QRS波终末部出现一个逆行P-波,PR间期跳跃性延长达到0.15 s,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考虑为快径路一度房室阻滞,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径路文氏阻滞和慢-快径路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动态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和特殊心电现象.结果 患者共11例,动态心电图均出现PR间期跳跃式延长,其中有4例表现为两种揭示房室结双径路存在的特征性心电现象:①房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7例.其中房性早搏的PR间期跳跃式延长诱发慢-...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5岁。因开学军训站立过久感胸闷、头晕就诊。1周前患上呼吸道感染。听诊:心肺无异常。心律齐,BP112/65mmHg,心率75次/分,呼吸16次/分,X线透视未见异常,超声心动描记术无异常。心电图(图1)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0.20s,P波时限0.10s,QRS波时限0.08s,Q-T间期0.36s,于长Ⅱ导联可见P-R间期呈0.16s、0.18s、0.21s、0.22s、0.26s逐渐延长,而后呈跳跃延长达0.32s,且持续出现。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文氏现象后转慢径路传导。进一步做食管调搏电生理检查,以S1~S2程控期前收缩刺激调搏法,于S1~S2为690ms时可见S2-R间期跳跃式延长达0.40s。证实其为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17岁。即往健康,因肛瘘住院。术前查常规心电图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图1)示图A:P-R间期0.20s,心率53次/min。图B:P-R间期0.26s,心率53次/min。在心率相同的情况下,P-R间期增减量超过0.06s,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图C:第2个P-R间期0.22s,随后2个P-R间期突然跳跃或延长为0.50s和0.58s,再后P-R间期脱漏,为典型文氏型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PR间期不固定揭示房室结双径路心电图改变。方法对44例动态心电图PR间期不固定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二度房室阻滞莫氏I型现象揭示房室结双径路的发生率最高,以心动过缓及夜间为主,室性早搏次之。结论慢径路传导所致的过度延长PR间期影响心脏的电和机械活动匹配或房室同步,长时间将导致患者心功能不全,动态心电图报告需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9.
心房调搏时房室结双径路交替传导与典型文氏现象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例房室结双径路和8例无双径路者应用心房递增起搏方法观察其文氏现象的不同电生理表现,要点为:1.双径路的表现为不典型文氏现象,特点为长间歇前1或2个周期AH增量最大,R-R随之延长;单径路均符合典型文氏现象。2.不典型文氏周期中若AH突增60毫秒以上或达到250毫秒,可能是由房室结快、慢径路交替传导。3.双径路3:2传导者第1、2个AH分别由快、慢径路下传,传导时间成倍增加;单径路无此规律。4.不典型文氏现象P-R间期与AH间期一致,可依据体表心电图诊断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10.
例1患者男性,5岁。因心悸胸闷4天就诊。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体检:心界不大、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夜间睡眠显示:P-R间期有短(0.12s)和长(0.24s)两种,互差〉0.06s(图1)。P-R间期呈不典型文氏周期:每个文氏周期的第1个P-R间期固定为0.12s,第2个P-R间期呈跳跃式延长,增量为0.12s。延长的P—R间期连续发生,至QRS脱落。长P-R间期较固定,不符合典型文氏周期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距逐渐变短的规律。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不典型文氏周期与房室结双径路隐匿性折返及蝉联现象有关。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房室结双径路伴不典型文氏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内双径路间的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永高 《心电学杂志》1989,8(4):212-213
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及结内双径路间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心电图表现:(1)心房激动持续经慢径或快径下传,(2)跳跃式房室文氏周期,(3)跳跃式房室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房室结双径路(DAVNP)在动态心电图直接显示的条件、主要诊断线索及与之有关的特殊心电现象,对 7例在动态心电图直接显示DAVNP的心电图特征和有关特殊心电现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出现PR间期跳跃性的改变,并有蝉联现象及不典型文氏现象发生,呈DAVNP特征。结论:动态心电图中PR间期的跳跃性改变提示DAVNP的存在,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例1 患者男性。54岁。激动后心悸、胸闷、气促1年余。查体:神清。血压100/70mmHg,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平均心率61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及超声心动图正常。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电图示(图1):P-P间距基本规则.频率88次/分;QRS时限正常,A行可见第一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24s→0.36s→QRS脱落、QRS呈3:2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19s→0.36s→0.39s→QRS脱落。呈4:3传导;B行可见第一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36s→QRS脱落。呈2:1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31s→0.39s→QRS脱落、QRS呈3:2传导。心电图诊断:①房室结双径路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②快径路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32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窦P基本周期为0.83—0.93s,上行P-R间期由0.18→0.25→0.23→0.24→0.25→0.26s→P波受阻,QRS脱落,房室呈7:6传导.中行前半部分P-R间期由0.18→0.25→0.23→0.24→突然延长至0.52s,其后出现长达1.70s的长P-P间距,为其邻近的短P-P间距的2倍,房室结快径路呈5:4不典型文氏现象;中行后半部分及下行前半部分P-R间期由0.18→0.24→突然延长至0.52s,随后出现长达1.68s的长P-P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例房室结双径路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起搏中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改变。结果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可表现为慢径连续1∶1传导及快-慢径交互下传和文氏周期中慢径多比例传导。结论慢径传导伴蝉联现象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房室结双径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以房室结双径路为基础的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大多数患者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的PR间期在正常范围。本文报道1例消融术前窦性心律时伴长PR间期的AVNRT患者,消融房室结慢径路后PR间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晕厥入院。门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V1导联连续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3bpm。下传心室QRS波呈左、右束支阻滞型,且不固定比例交替。同时PR间期亦呈长短交替,长短PR间期差>0.06s,其中右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长,约0.16s,左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短,约0.08s,两者形成十分固定的"匹配"关系。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还出现较长时间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前也分别呈现固定的长短两种PR间期(图略),上述情况可以排除室性期前收缩,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29岁,因“右侧卵巢囊肿”入院手术治疗。平素体健。体检:血压90/60mmHg,心界不大,心率88bpm,心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无特殊。入院后行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QRS波形态正常。PR间期有长短两种。图中A行,PR间期0.14s,为窦房结激动从快径路下传,B行PR间期为0.37s,为窦房结激动从慢径路下传。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双径路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近几年采用经食管电生理检查,从查出房室结(AVN)双径路过程和诱发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前的心电现象,结合体表心电图上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前的一些心电图表现,提出心电图上若出现以下现象,可作为诊断房室结双径路的一个参考指征.1 P-R间期长短的突变 1窦性心律逐渐增快时,突然出现P-R间期明显延长,比正常P-R间期长0.06s以上。此种现象是窦性心律增快至某种程度时,快径路突然进入绝对不应期(3相阻滞)而出现前向阻滞,窦性激动便通过不应期短的慢径路下传心室,故P-R间期突然延长。2窦性心律逐渐减慢时,P-R间期突然延长…  相似文献   

20.
患女,62岁。因头昏、心悸加重1W入院。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0.40s,心率143次/min。P1-P6,P波分别以P-R间期0.16、0.16、0.24、0.40、0.48s下传心室。其中P5融于前一QRS中,但该P波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过程中并以跨越P波方式结束氏周期。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径路氏现象,慢径路以跨越性P波结束氏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