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晓健 《心电学杂志》2006,25(1):47-52,61
近年来,随着起搏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起搏器功能也不断增加和日益完善。从单腔起搏发展为双腔、三腔甚至四腔的多功能生理性起搏。感知功能也发展为感知体内生理、生化、神经活动以及正常和异常的各种心电活动,起搏模式能自动转换,起搏参数能自动调整、自动终止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抗心动过速等功能。由于增加了许多附加功能,使得起搏心电图变得越来越复杂。故需充分了解起搏器的一些特殊功能,以正确判断起搏器功能是否良好。  相似文献   

2.
刘晓健  陈宝仙 《心电学杂志》2006,25(3):167-169,175
起搏器感知功能故障包括感知功能减低和感知功能过度。因此,临床上必须熟悉哪些是真的起搏器感知功能故障,哪些仅仅是假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利屋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90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共检出起搏器功能异常22例,其中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19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的,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异常的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  相似文献   

5.
例1.患者男、74岁,起搏器随访检查:DDD型(BRIO TM D220),起搏下限频率60bpm,心室不应期330ms,AV延迟200ms,其它参数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图1上中下为动态心电图MV1导联连续描记。其中图1中R3,R12为舒张晚期室性早搏呈右柬支阻滞形.并在早搏后0.20s出现“钉样”起搏脉冲信号。舒张晚期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略短于起搏器的VA间期.即快于起搏器下限频率,起搏器应感知此心室激动,抑制起搏器发放起搏脉冲,重整起搏周期。显然该现象应考虑DDD型起搏器感知不良。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在评估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SEERMC型三导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对48例(64例次)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共检测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2例(39例次),检出率为45.83%。有7例(11例次)合并两项感知功能异常,所有感知功能异常除2例经常规心电图检出外,其余20例在动态心电图中被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14例。经临床处理后,大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而动态心电图对其检出率高,是起搏器随访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李学斌 《心电学杂志》2003,22(3):162-164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已明显延长,起搏脉冲发生器本身故障的发生率大大减少。起搏器植入过程中受到患者的病情(如心肌纤维化、大量三尖瓣返流)、术者起搏植入技术、起搏部位的选择、测试分析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起搏器植入后的功能障碍不可避免。起搏器故障的发现和识别最直接的方法是分析起搏心电图是否正常。因此,需要临床和心电图医生熟悉并掌握。狭义的起搏系统故障是指起搏系统(包括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机械故障。广义的概念,还包括起搏系统以外的因素及起搏参数设置不当导致的起搏器功能异常。前者常需…  相似文献   

9.
起搏心电图(V)双腔起搏器心电图(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继鸿 《心电学杂志》2002,21(4):228-233
如前所述,DDD起搏器具有类房室结的传导功能,植入后可使患者原有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图5)。DDD起搏器类房室结传导功能具有多方面含义,这些功能特点在其心电图上都有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起搏器感知功能过度的几种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搏器感知功能是指起搏器对自身P波或R波的识别能力。其目的主要是要求起搏器与自身心律密切配合,不产生竞争心律。不同的起搏器感知及感知后的反应方式也不同。VVI起搏器只对R波具有感知功能,感知到自身R波后,反应方式是抑制起搏器发放一次心室脉冲,并使起搏器节律重整。AAI起搏器只对P波具有感知功能,感知后的反应方式是抑制起搏器发放一次心房脉冲。VDD或  相似文献   

11.
DDD起搏是指心房、心室顺序起搏,且心房、心室均具有感知功能,心房感知后抑制心房起搏脉冲而触发心室起搏脉冲,心室感知后则可抑制心室及心房起搏脉冲的双腔起搏模式.以DDD模式进行起搏时,心电图中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心率和房室结传导情况的不同而表现为4种不同的组合:①心房起搏,心室起搏;②心房起搏,心室感知;③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④心房和心室均为自身激动.  相似文献   

12.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兼谈Kappa700起搏器(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 .4 感知灵敏度值的自动化程控感知功能是起搏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这是起搏器内设的感知器对一定幅度的电信号能够发现并能作出相应反应的功能。人体的电信号尤其是心电信号的幅度相对固定 ,仅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在某一范围内存在变化。为感知不同幅度的心电信号 ,感知器的感知灵敏度值分成若干档次 ,例如灵敏度值设为 1.0mV时 ,该感知器对振幅 1.0mV以上的心电信号能够感知 ,而低于 1.0mV的信号不能感知 ,将灵敏度值程控为 0 .5mV时 ,则振幅高于 0 .5mV的心电信号才可被感知。因此 ,感知灵敏度值是起搏器的感知器功能的尺度 ,…  相似文献   

13.
正常起搏器具有起搏、感知两大功能。双腔起搏器还具有类房室结的传导功能。而现代新型起搏器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及自动化功能。在分析起搏心电图时,我们往往未能注意或掌握起搏器本身设置的不应期(可程控)以及心肌自身心电活动的不应期(不可程控)。此外,起搏器一些特殊功能及自动化功能往往易导致起搏器心电图的明显变化,而此时用一般起搏时间周期及诊断方法则难以解释,很容易被误诊为起搏器功能异常。本文总结了易误诊为起搏器功能异常的心电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李彦 《心脏杂志》2018,30(5):538-541
目的 探讨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植入DDD型双腔起搏器的16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其中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0例,传导阻滞组80例,比较2组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动态心电图表现、主要的工作模式、心室起搏情况、自身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所致的心律失常。 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与传导阻滞组起搏比例≥60%者均多于起搏比例<60%者(82%比18%、85%比1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房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1%比2%,P<0.01),而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工作模式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19%比50%,P<0.01);组间比较,双腔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检出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50%比48%)。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25%比12%,P<0.05),而心室起搏融合波的检出率则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35%比51%,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及感知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快速型心室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12%比2%,24%比11%,P<0.05),房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房性早搏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8%比18%,22%比4%,均P<0.05)。 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对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各种表现进行识别,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以及自身心律失常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8岁。7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西诺36型VVI起搏器(工作参数:频率68次/min,起搏电压5.0V,感知灵敏度2.4mV,不应期320ms)。近日来我院门诊复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52~57次/min,部分起搏信号未夺获心室,显示病人自身心律呈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值得注意是自身QRS波群距离前面起搏信号(指起搏功能障碍的信号)280、210、220、240、160、130、280ms,小于不应期,均未被起搏器感知,下一个起搏信号仍然如期发放,节律并未重整。自身QRS波群距离前面起搏信号560、560、500、460、400、420、680、640…  相似文献   

17.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是由患者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共同构成。起搏脉冲发放后心肌能否应激取决于心脏自身状况,如心肌已失去应激能力,丧失收缩功能时,起搏器虽有脉冲发放,但不能激动心肌,因而心脏不能产生收缩。植入起搏器患者在临终时,由于心脏已失去应激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9.
同步型心脏起搏器依靠感知功能发挥与自身心搏同步的作用,但由于个体差异,出厂时设置的感知参数并不能适应于千变万化的电生理现象,本文报道4例由此种不适当感知所致的心律失常。例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间歇发生窦房阻滞、双结病变,伴头晕黑而植入VDD型起搏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起搏器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惠普43400B型DCG分析系统,对95例年龄在50岁以上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共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23例,其中间歇性起搏功能障碍2例(占2%),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21例(占22%)。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17例(18%)。而常规心电图仅发现感知功能障碍2例。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测间歇性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检出起搏功能异常的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DCG对3种类型(AAI、VVI、DDD)之间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根据DCG结果,进行临床相应处理后,起搏器的起搏及部分感知功能障碍消失,相关心律失常引起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结论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并可系统了解起博器工作状态及各种心律失常,是对起博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