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成功患者和未溶栓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再通A组(41例)和未溶栓B组(36例)。分析两组患者QTd和QTcd(心率校正后的QT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QTd及QTcd较B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QTd及QTcd减小,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对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组)50例和对照组(B组)5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克/次,3次/d口服。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d)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QTd、QTcd均显著缩小,A组QTd、QTcd分别为(41.4±19.4)m s和(37.2±15.4)m s;B组分别为(48.6±17.8)m s和(42.3±16.3)m s,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缩小幅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可有效缩小QTD和QTcd,这可能是该药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d(QTcd)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预测。方法 分析59例HCM(A组)和无心血管疾病者59例(B组)同期检查QTd、QTc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组较B组QTd、QTcd明显增大。结论 HCM者QTd、QTcd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致QT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测量56例高血压有LVH患者(组1)、60例高血压无LVH患者(组Ⅱ)和68例健康对照组(组Ⅲ)的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ⅠQTd,QTcd较组Ⅱ,组Ⅲ显著延长(均P<0.01),组Ⅱ与组Ⅲ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QTd及QTc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比率显著增大。结论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者QTd,QTcd同时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下简称神功试验)结果分为阳性(异常)组35例和阴性组25例,另取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QTd和经心率校正的QTd(QTcd),同时记录24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神功试验的阳性率为58.3%,阳性组的QTd、QTcd较阴性组明显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均<0.01)。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与QTd与QTcd明显增加,其可能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ed)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和校正后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QTd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VAR)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60例VAR者(A组)的QTd及QTcd进行分析。并以50例正常人(B组)QTc、QTd、QTcd作为对照。结果A组的QTc、QTd和QTcd均比B组长(P<0.05~0.005)。A组、复杂VAR者的QTc、QTd和QTcd均比无复杂VAR者长(P<0.05~0.005),频发室性早搏(PVS)比偶发PVS长.其中伴室速QTc、QTd、QTcd比不伴室速长(P<0.05)。提示在器质性心脏病伴有VAR(尤其是复杂VAR)者中,其QTd、QTcd明显延长,系心脏的病理改变致电生理异常,引起心室肌的复极不均匀性增强,为折返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导致折返性VAR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伴左室肥厚(LVH)的高血压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97例伴LVH的高血压病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52例和对照组(B组)45例。B组接受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三月后的12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QTd、心率校正QTd(QTcd)。结果两组治疗后的QTd和QTc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A组较B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能有效缩短伴LVH高血压病者的QTd,使心肌复极趋向同步,从而减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观察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d及QTcd变化,并与112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10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相比,QTd及QTc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与健康者相比,QTd及QTc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Td及QTcd大小顺序为:T2DM合并冠心病组〉非糖尿病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强,动态观察QTd和QTcd可作为提示糖尿病心脏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恢复期 (2~ 4周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选择 5 7例AMI恢复期的患者 ,分别记录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 1d ,术后 1h的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与 8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AMI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最大QT间期 (QTmax) ,最小QT间期 (QTmin) ,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差异有显著性。前壁与下壁AMI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QTmax,QTmin,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缩短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 ,而AMI恢复期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使增加的QTd及QTcd显著缩短 ,从而减低A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心电图QT、JT间期变化对其轻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101例ABI患者分为轻、中、重型三组;根据患者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SAH组及无SAH组。检测各组伤后24h内心电图的QT间期及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及校正的JT离散度(JTc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对其不同组间的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中、重型ABI患者的心电图QTd、QTcd、JTd、JTcd存在显著性差异,且SAH组各指标均升高,较无SAH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并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QTd、QTcd、JTd、JTcd对判断ABI程度及其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指标,并且有助于早期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d和术后1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最大QT间期(QTmax)、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HRV )的变化情况。方法对4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及接受3个阶段不同放射剂量(分别为15~25 Gy、35~45 Gy和55~65 Gy)的放射治疗后(每一个治疗阶段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放射治疗致心电图及QT离散度(QTd)、校正后QT离散度(QTcd)和HRV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改变的情况。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和3个阶段放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1)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QTd、QTcd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RV分析比较,①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频域指标TP、LF、HF、LF/H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VLF在3个阶段放射治疗后显著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室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即放射剂量为15~25 Gy时呈上升趋势、35~45 Gy时呈下降趋势、55~65 Gy时呈明显上升趋势;(2)QTd、QTcd指标在放射剂量为15~25 Gy时呈下降趋势、35~45 Gy时呈上升趋势、55~65 Gy时恢复到治疗前水平;(3)HRV指标中,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VLF的降低更加显著,提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影响了体温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体液因子等因素的长期调节,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影响交感-迷走神经之间的均衡性,从而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导致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2例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QTc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t=5.6767,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LVESV、QTcd显著低于治疗前(t=11.698、2.5248、3.1841,P<0.01或P<0.05),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t=2.57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Tc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7499,P<0.01).结论 胺碘酮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试验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观察51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组)平板运动试验的Q-Td的变化,并观察运动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胸痛、血压下降与Q-Td变化的关系.结果 患者峰心率时Q-Td(64.3±20.5ms)较运动前(51.2±23.5ms)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明显胸痛、血压下降者15例(A亚组)与36例未出现者(B亚组)比较,运动前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17.5ms和16.3±19.2ms,P >0.05),峰心率时A亚组Q-Td(76.8±15.5ms)较B亚组(60.1±16.1ms)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亚组Q-Td多壁梗死均比单壁梗死延长,A亚组多壁梗死比B亚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后Q-Td进一步增大,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平板运动试验可作为筛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