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腮腺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0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腮腺导管的长度为(3.5±0.7)cm,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处至结膜囊的最短距离为(4.3±0.3)cm。(2)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面神经位于浅层,腮腺导管位于深层。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3干型较多,分别占45%和55%。结论:本文结果对腮腺导管转移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叶间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具(10侧)成人尸体标本头面部腮腺区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腮腺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关系,测量两者的相关数据。结果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长度为(37.51±1.23)mm,注入腮腺导管处的外径为(0.53±0.15)mm。面神经颧支与腮腺第1叶间导管逆向而行,两者解剖关系密切。结论腮腺叶问导管转位治疗十眼病手术方式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国人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解剖学关系,为外科医生行颌面部手术及面部整形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和参考。方法 选取2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半侧脸。排除肿瘤、外伤、畸形、手术等导致的面部缺陷样本。测量面神经颊支交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以及上下颊支到腮腺导管的垂直距离,计数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交点的个数。结果 在20例半面中,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交点数为2~19个,平均(4.75±3.71)个。交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为1.29~41.38 mm。颊分支的数量为3~7个。上颊支起始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为5.06~28.51 mm,平均(13.26±5.94)mm。下颊支起始点到腮腺导管起始点的距离为2.15~46.63 mm,平均(9.63±10.20)mm。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关系分成四种类型,其中以Ⅲ型上下颊支形成颊丛最常见。结论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关系密切,走行复杂,掌握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关系,有助于减少颌面部手术及面部整形手术中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摘除术相关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摘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显微解剖的方法对婴幼儿腮腺血供来源及其与面神经的关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颈外动脉直接分支及耳后动脉、颞浅动脉、面横动脉等的分支旧腮腺主要的供血动脉;婴幼儿面神经分支类型与成人无明显差异,主干位置恒定,易寻找,各分支纤细。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时,应先行颈外动脉中段结扎,然后寻找面神经主干,沿主干分离各分支,这样可降低手术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普鲁士蓝氯仿液对31具胎儿及新生儿的新鲜尸体进行器官内淋巴管间接注射.观察了腮腺集合淋巴管的行程及注入淋巴结.提供腮腺肿瘤手术及改良性颈清扫术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腮腺的解剖学和肿瘤影像学资料对人体腮腺进行体表解剖分区。方法基于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提出了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以鼻翼、口角、耳垂以及下颌支后缘等体表标志点,确定A、B两条线,将腮腺分为Ⅰ、Ⅱ及Ⅲ区。解剖观察腮腺区结构,并对影像学上腮腺肿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分析。结果腮腺Ⅰ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耳大神经、颈外静脉及下颌后静脉,Ⅱ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以及面横动脉,Ⅲ区内主要包括耳颞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对照分析影像学资料,可以发现在不跨区生长的肿瘤中,Ⅰ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38.89%),肿瘤跨区生长不会发生在Ⅰ区/Ⅱ区内,发生跨区生长的肿瘤大部分为直径较大的肿瘤,其中62.5%肿瘤直径大于3 cm。结论本研究提出的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价值,可为腮腺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腮腺的解剖学和肿瘤影像学资料对人体腮腺进行体表解剖分区。 方法 基于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提出了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以鼻翼、口角、耳垂以及下颌支后缘等体表标志点,确定A、B两条线,将腮腺分为Ⅰ、Ⅱ及Ⅲ区。解剖观察腮腺区结构,并对影像学上腮腺肿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分析。 结果 腮腺Ⅰ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耳大神经、颈外静脉及下颌后静脉,Ⅱ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以及面横动脉,Ⅲ区内主要包括耳颞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对照分析影像学资料,可以发现在不跨区生长的肿瘤中,Ⅰ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38.89%),肿瘤跨区生长不会发生在Ⅰ区/Ⅱ区内,发生跨区生长的肿瘤大部分为直径较大的肿瘤,其中62.5%肿瘤直径大于3 cm。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价值,可为腮腺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感染HCMV的腮腺导管上皮细胞CK和EMA丢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表型产生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以及早期抗原、CK、EMA等的表达.结果 腮腺导管上皮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后,作为上皮性标志物的CK和EMA表达呈阴性。结论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使其CK和EMA丢失。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头颈部的肿瘤中,腮腺肿瘤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约占唾液腺肿瘤的80%,而在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较多,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腮腺部分或全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因腮腺肿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而术中面神经损伤较常见。无论患者和家属,还是手术者,均对术中而神经是否受损,或受损后面神经功能是否能够恢复正常极为关注。  相似文献   

10.
咽旁间隙腮腺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成人尸体头颈部 10例 2 0侧 ,模拟手术入路 ,按层次解剖方法解剖观察、测量其相关结构。结果 :咽旁间隙被茎突及茎突诸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 ,咽旁前间隙内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等 ,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 ,第Ⅸ、Ⅹ、Ⅺ、Ⅻ脑神经等。茎突是达咽旁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 ,其外侧主要结构是腮腺及穿经腮腺的结构 ,间隙内容均位于茎突内侧 ,茎突与颈静脉孔相距 2 .98± 1.42mm。结论 :咽旁间隙的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的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普鲁士蓝甲苯溶液淋巴管间接注射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和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100侧新生儿腮腺器官内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和超微结构。在腮腺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存在较多的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在腮腺被膜内也存有淋巴管。但于腮腺小叶内未见到有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而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腮腺器官内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具有一般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腮腺区面神经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5具5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头部标本上观测面神经干的长度、横径以及各个分支再分支前长度和各个分支的解剖特点。结果:颞支横径为(1.1±0.2)mm,分支有(1.7±0.8)支;颧支横径为(1.8±0.3)mm,分支有(1.6±0.6)支,位置恒定;颊支有上下颊支型、融为一支型和一支再分型3种类型,上下颊支多位于距腮腺导管上下0.5cm以内的浅层;下颌缘支横径为(1.2±0.4)mm;颈支横径为(0.9±0.2)mm,走行长度为(2.3±0.3)cm,分支有(1.1±0.4)支。结论:面神经与腮腺区关系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角蛋白K8和K18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PCID)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立即早期抗原和角蛋白K8、K18的表达.结果 PCID腮腺组织导管上皮出现包涵体巨细胞;包涵体巨细胞HCMV抗原DDG9/CCH2阳性;包涵体巨细胞角蛋白K8表达呈阴性,而K18表达呈强阳性.结论 HCMV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诱发角蛋白K8降解,K18表达上调是一种反应性改变;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动脉导管三角区的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随机选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50具,解剖观测动脉韧带(AL)、左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LRLN)等相关结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有94%(47例)AL连于主动脉弓和左肺动脉(LPA),即经典的动脉导管三角内,6%(3例)AL连于降主动脉与LPA之间。(2)根据AL与主动脉弓和LPA附着关系的不同,可分为6种类型:Ⅰ.附于主动脉弓下缘和LPA上缘之间(76%); Ⅱ.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上缘之间(8%); Ⅲ.附于主动脉弓前壁与LPA前壁之间(8%); Ⅳ.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上缘之间(4%); Ⅴ.附于降主动脉内侧缘与LPA后壁之间(2%); Ⅵ.附于主动脉弓下缘与LPA前壁之间(2%)。(3)LRLN在主动脉弓下缘由左迷走神经发出者占36%;在主动脉弓前壁下1/3、中1/3和上1/3段发出者分别占30%、14%和14%;在降主动脉内侧缘发出者占6%。(4)AL中轴与LPA中轴的夹角平均为(45.08±19.06)°,其中6%(3例)夹角仅为0°,4%(2例)夹角为90°。(5)所有LRLN均贴近动脉韧带主动脉端由左迷走神经发出并向后上方返折。  结论 AL的附着关系与经典描述之间存在差异。由于附着关系的不同,使其与LPA、LRLN等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亦发生了改变。熟悉这些变化,对防止动脉导管结扎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耳大神经及腮腺筋膜解剖进行再认识,由此改良腮腺切除手术方法。方法:解剖成人尸体10侧,术中活体解剖20侧,对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的解剖要素进行观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改良腮腺切除术14例,即在腮腺筋膜表面翻瓣后,由前向后另翻腮腺筋膜瓣,切除腮腺后将筋膜瓣复位缝合,完整保留耳大神经和腮腺筋膜。结果:耳大神经在下颌角水平之上0-2cm依次分耳后、耳垂、耳前支,神经主干末段和分支起始段均分布于腮腺筋膜浅层表面,后者致密,其致密纤维包裹在神经周围。改良手术后2例(14.3%)发生轻度Frey’s综合征,无1例发生术区皮肤长期麻木、长期面瘫、涎瘘及肿瘤复发。结论:耳大神经各分支和腮腺筋膜具有不可代替的解剖生理功能,改良术式能将两者完好保留,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胸腔镜下结扎胸导管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观察10例成人尸体标本的乳糜池、肠干、左右腰干及胸导管在胸腔内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在T4~12各肋骨平面测量胸导管距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干的距离。  结果 ①胸导管多起始于T12~L2椎体右前方,但其中1例起于T10。胸导管起点处距右膈脚起始端距离(74.63±38.30)mm。胸导管、各属支间及与奇静脉、半奇静脉等存在广泛交通;②胸导管到奇静脉最小距离(0.94±0.62)mm和到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主干最大距离(34.92±0.98)mm均在T8水平,向上向下肋水平延伸距离分别逐渐增大、减小。  结论    胸导管在T5~10间多为单干,走行规律,电视胸腔镜胸导管结扎术经右胸入路,在脊柱前奇静脉下方,降主动脉上方仔细分离出胸导管,经左胸入路,则需在降主动脉下方、脊柱前、奇静脉上方分离出胸导管。  相似文献   

17.
胸导管颈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3具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胸导管颈段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讨论了手术有关事项。左静脉角在锁骨上缘上、下平均5mm 的范围内,被胸锁乳突肌复盖,距其后缘13.4±5.5mm。胸导管弓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17.7±8.1mm。建议手术时从颈内静脉内侧显露胸导管.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临床上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肌肉移植或跨面神经移植整复面瘫时,都需要解剖健侧面神经的分支,其中常解剖的是颊支和下颌缘支。两组分支分别由面神经主干发出,并浅出腮腺缘,在走行过程中,其走行层次以及颊支与腮腺导管、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下缘和面动脉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就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的解剖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损伤神经分支引起继发性的功能障碍。1面神经颊支有学者[1 ̄3]在腮腺手术中观察到颊支有1 ̄2支,多数学者[4 ̄8]观察颊支有1 ̄4支,以2 ̄3支为主,占75% ̄86.6%,可能与临床手术时术野暴露…  相似文献   

19.
腮腺周围间隙的断层解剖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为腮腺周围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成年尸体头颈部 6 0例 ,分别作冠状、矢状和横断层解剖。在三维断面上观察腮腺周围间隙的解剖学关系、围成、内容及其交通 ,测量腮腺周围间隙的面积及间隙周围重要结构的面积和宽度。结果 两侧腮腺周围间隙及间隙周围重要结构呈对称性 ,面积及宽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冠状、矢状和横断面是分别显示腮腺周围间隙、颊间隙和腮腺间隙的最佳断层解剖。腮腺周围间隙可直接相通或借结缔组织和通行于间隙中的神经、血管间接相通。翼内肌、翼外肌、茎突、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是MRI等断层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 腮腺周围间隙的断层解剖对腮腺周围间隙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视器解剖学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的复杂性,眼科传统教学方式对深在的眼部解剖结构表现困难,且仅仅凭借图片则难以体现其功能,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知识的普及,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眼科教学,利用生动的Flash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使课堂讲授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本文就如何利用Flash动画讲解眼局部解剖及其功能,提高眼科学基础教学效果浅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