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鼻窦炎是以鼻塞、流脓鼻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病程较长,可数年至数十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笔者1999年1月-2007年12月运用自拟中药鼻渊汤行负压置换治疗本病76例,与用常规置换疗法治疗50例比较,中药鼻渊汤负压置换疗法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浅谈温补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过敏性鼻炎属祖国医学“鼻鼽”的范畴。以鼻塞、鼻痒、 流涕、喷嚏为临床特征。本病随季节变化时发时止,缠绵难 愈。近几年来,笔者运用温补法为主治疗本病,常获满意疗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病以阵发性鼻痒、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与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鼻粘膜苍白水肿,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其发生与气候变化、环境因素,尤其是外界过敏性抗原吸入(花粉、尘埃等)有关。有的病人还兼有哮喘,或容易感冒。有的呈季节性发作,以秋、春季为多;有的则常年发作,无明显季节性特点。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鼻鼽”。从病因病机分析,其病位在鼻,鼻为肺之外窍。风邪入侵,肺气失宣而鼻窍不利;久病不愈,则肺气不足,卫气不固而易感冒。本病的主要病因是外风之邪,风邪上扰清窍,见鼻痒、鼻塞、鼻涕、喷嚏等症,甚而有  相似文献   

4.
鼻鼽之病主以鼻流清涕。其名始见于《素问·脉解篇》,《河间六书》则有专篇论述.鼻为肺窍,发病当责肺脏,肺为娇脏,风寒、风热易侵,这是发病的一个方面,肺气虚馁实是本病发病的内因.肺虚卫外不固,抵御之力削弱,且肺火宜肃,通调水道无能,津液停聚而流溢为涕,是为本病。有人指出本病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关,而肺、脾、肾虚都可导致免疫功  相似文献   

5.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鼻炎、鼻窦炎等是其主要原因。西医治疗本病不良反应较多,且复发率相对较高。中医治疗本病源流悠久,临床效果较好,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结合中医古籍文献、古今医家理论及课题组经验,提出以“鼻咳”来命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鼻后滴流综合征,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鼻、肺,基本病机为鼻窍壅塞、肺失宣降,病性属虚实夹杂,基本治则为祛邪通窍、宣肺止咳,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李津  李珍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11-112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临床以突然发作性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主要表现,缠绵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造成生活和工作的诸多不便,其发病率有全球逐年增加趋势,属于祖国医学"鼻鼽"范畴。《内经.素问》中早有记载,本病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而针灸治疗本病经临床验证疗效是肯定的,方法多样,各具特色,而且没有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俞穴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的范畴,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喷嚏和流涕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病起病急,消失快,常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笔者自2000年起采用背俞穴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本病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久则虚眩不已等,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自1990年至2000年用自拟苍荑通窍汤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5~40岁之间.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余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鼻渊的诊断依据,并经X线鼻窦摄片协助诊断. 临床表现: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声重,嗅觉减退,前额胀痛,头昏闷重,鼻流脓性浊涕,急性期的病人常见鼻……  相似文献   

9.
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用药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的顽症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0%-20%.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常应用抗组胺类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类似于“鼻鼽”范畴。不少中医工作者运用中医方药、‘针灸等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病例报道加以分析整理,从用药入手分析本病病机,并初步总结出本病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0.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堵为主要特点的鼻病,若失治误治,可致嗅觉、味觉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消失,同时还可以伴有过敏性的结膜炎、中耳炎、咽炎、哮喘和荨麻疹等等.此病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相似.现就近几年治疗本病的非药物疗法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诸云龙 《河北中医》1989,11(1):11-12
鼻窦炎是最常见的鼻病之一,其中尤以上颌窦炎为最多,临床上以慢性者居多。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鼻渊”。早在二千年以前的《素问·气厥篇》中即有“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的记载。《外科大成》中进一步明确地指出:“鼻渊者,鼻流浊涕,黄水腥秽是也,又名脑崩、脑漏”,“鼻渊而脑痛者名控脑砂”。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以往对本病  相似文献   

12.
鼻渊为中医病名,临床以鼻流浊涕不止,伴鼻塞、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可参与本病辨证论治。本病多迁延日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点心得体会,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圣云 《黑龙江中医药》1990,(4):56-56,F003,F004
过敏性鼻炎,为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以突然而反复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与祖国医学“(?)嚏”“鼻(?)”“(?)水”相类似。此病较顽固,常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近年来,使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所收集的近几十年的临床资料作一概(?)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电针加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5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敏性鼻炎与中医鼻鼽相似,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为特征的鼻病,常年可见,以春季发病较为多见,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发病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笔者采用电针加中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变应性鼻炎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病.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之"鼻鼽".吾师谯凤英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耳鼻喉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谯师运用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本病,屡获奇效,颉取医案一例,以供临床参考. 侯某某,男,29岁,2010年11月3日初诊.主诉: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嗅觉下降2a,近3个月加重,伴头目胀痛,面色萎黄,畏寒怕冷.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检查可见:双鼻黏膜淡白,下甲肿大,可见水样分泌物.  相似文献   

16.
鼻鼽相当于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腑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邪气乘虚侵袭,使肺失通调,津液停聚,壅塞鼻窍,邪正相搏于鼻窍所致.本病虽表现在肺系,其病机变化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临床从肝论治,疗效亦较显著,现举临床案例3则,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7.
马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32-133
鼻鼽,又称"鼽嚏",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疾病。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在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后,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刻,尤其在临证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导师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诊治规律,首次提出"以饮论治"鼻鼽的学术观点,是对中医论治鼻鼽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延展。笔者试从理、法、方、药角度,来浅述中医"以饮论治"鼻鼽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属于“鼻鼽”范畴,《素问》称之为“鼽嚏”,本病以突发鼻痒、鼻塞、连续喷嚏、流清涕,甚或眼结膜、上腭、外耳道发痒为临床特征,常反复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近年来,笔者从肺经郁热论治本病,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鼻炎是指以鼻痒、流清涕和鼻塞为主症的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笔者数年来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本病3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止泪补肝散可治鼻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鼻炎(鼻鼽)是鼻痒、喷嚏、流清涕或兼见头痛、鼻塞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颇难根治.临床上习惯以玉屏风散、桂枝汤、小青龙汤等治疗,或能取一时之效,但易于复发.笔者观察到,本病患者兼见目痒溢者多,因 疑目痒溢泪与本病的发病有相关之处,于是以《银海精微》主治肝虚迎风流泪不止之止泪补肝散加减试治多例,效果显著.止泪补肝散:白蒺藜、当归、熟地黄、白芍药、川芎、木贼、防风、夏枯草.用治鼻鼽可去夏枯草,加百合.气虚者加黄芪,畏寒甚加附片,前额紧加蔓荆子.[病例]梅某,女,43岁.1994年11月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