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浸润及淋巴管生成情况,探讨肿瘤组织中TAM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及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收集遂宁市中心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共53例。其中年龄55岁者23例,年龄≤55岁者30例;肿瘤最大直径≤4 cm者26例,肿瘤最大直径4 cm者27例;有淋巴结转移者39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4例;组织学分级为中高分化者36例,低分化者1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TAMs的浸润情况和淋巴管密度,分析CD68阳性的TAMs和淋巴管密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指标的联系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68阳性的TAMs散在分布于癌巢及周围间质中,以癌周间质为主,其计数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肿瘤组织的淋巴管主要分布在癌巢周围间质内,形态不规则,且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者CD68阳性的TAMs和淋巴管密度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均P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的最大直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肿瘤组织中CD68阳性的TAMs与淋巴管密度有显著的相关性(r=0.457,P0.01)。结论:CD68阳性的TAMs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广泛浸润,并与肿瘤周围间质中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作为对照的癌旁组织中水通道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进行分析。结果:水通道蛋白5主要表达于正常乳腺和癌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组织水通道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Ⅰ级和Ⅱ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水通道蛋白5可能在乳腺癌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17年7月中国3个乳腺中心205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410例非IMPC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进行比较,总结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分布、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Ki-67值、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IDC患者中,IMPC发病率较低,患者较年轻,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组织学分级较高,孕激素受体、HER2阴性率高。IMPC中,Luminal B型乳腺癌比例较高,三阴型乳腺癌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47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ase,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份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石蜡包埋组织中CD147与MMP-9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8份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新鲜组织标本中CD147与MMP-9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147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膜及胞质中表达,在间质中不表达;MMP-9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质中表达,在间质中不表达;CD147与MMP-9表达在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肿块大小及临床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0.769,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与MMP-9表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5),且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CD147与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征象与VEGF-C、Flt-4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均经X线检查,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C、Flt-4的表达水平及淋巴管密度,分析其表达与X线征象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EGF-C与Flt-4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Flt-4的表达在肿块边缘有"毛刺征"组高于无"毛刺征"组;血管增多、增粗组高于正常组;腋淋巴结有改变组高于正常组。但其表达与肿块大小、簇状钙化、皮肤增厚及乳头内陷等无关。结论VEGF-C与Flt-4结合形成信号通道可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导管癌的部分X线征象与VEGF-C、Flt-4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二者结合有利于预测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6.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表达情况。结果 :6 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阳性表达在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级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ER、PR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NA-155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检测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miRNA-155基因的表达量,分析miRNA-155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69例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组织miRNA-155的表达量在I、II、III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量递增;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分化程度无关(均P>0.05),而与miRNA-155表达水平(P=0.01),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结论: miRNA-155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促癌作用的功能,可作为生物标记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诊疗特点,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8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附件转移的关系。【结果】组织学分级越高、肌层浸润越深、淋巴转移率越高,附件转移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不同年龄、术后不同病理类型间的附件转移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各病理类型、组织学各分级、肌层不同浸润深度、附件有无转移的淋巴结转移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附件转移与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对无附件转移高危因素的年轻早期患者可考虑保留远离癌灶侧卵巢;腺鳞癌、组织学低分化、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对合并以上淋巴转移高危因素者,治疗上应选择盆腔淋巴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的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总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MRI影像表现,将肿块型强化患者纳入研究。分析肿块型乳腺癌的发病位置、形态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入组患者共65例,青年组18例,中老年组47例。青年组(≤40岁)表现边界不清楚的9例,占50%,中老年组(40岁)边界不清者9例,占19.1%,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病理分级、大小、形状、边缘是否分叶及毛刺、TIC类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边界不清者比例高于中老年患者,可能提示其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及转移能力,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中肿块高密度组与等密度组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征象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资料并采用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对出现肿块征象的39例按密度分成高密度组及等密度组进行单因素分析:(1)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2)比较两组包括年龄、腺体分型、侧别、象限、肿块形态、边缘、密度、肿块短径、肿块长径、钙化形态、分布、腋下淋巴结改变、乳头改变、皮肤改变、病理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肿块密度与腺体组成成分呈中度正相关(r=0.332,P=0.039),肿块边缘呈中度负相关(r=-0.506,P=0.001),淋巴结转移呈中度负相关(r=-0.421,P=0.036).(2)肿块高密度组较肿块等密度组腺体更少(Z=-2.048,P=0.041),边缘更不规则(Z=-2.065,P=0.039),淋巴结转移更常见(Z=-2.235,P=0.025).结论:钼靶X线中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出现肿块为高密度者乳腺腺体成分相对更少,肿块边缘更不规则,更多出现淋巴结病理转移,结合乳腺癌预后指数Cox预测模型,预后指数增高,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并分析Ki-67的表达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Ki-67阳性比例为59.7%(216/362)。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组织细胞学分级、脉管癌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拓扑异构酶Ⅱ-α表达成正相关(均为P<0.01),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成负相关(均为P<0.01),与P53蛋白、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Ki-67的表达与大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指标有相关性,提示其可以作为监测此类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cadherin蛋白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E-cadherin蛋白在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5例导管内癌组织和13例乳腺囊性增生病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cadherin蛋白在乳腺囊性增生组织、导管内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癌中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其表达与病理分级、脉管浸润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E-cadherin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9例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检查,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病灶后方回声、侧壁声影、微小钙化灶、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分布及血流阻力指数值。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二维超声如边界、内部回声、钙化、后回声衰减均有一定的特征;88%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可测到动脉血流,血流阻力指数值0.77土0.10,而18%良性肿块中测到动脉血流,血流阻力指数值0.58&#177;0.7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纽的血流阻力指数值明显高于良性肿块(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以往只是被作为浸润性导管癌的一种特殊形态学表现,或称之为浸润性导管癌伴微乳头状分化;2003年WHO乳腺癌新分类将其归为乳腺上皮性肿瘤独立一型,而国内对本病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与一般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道5例,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及膜联蛋白A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6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6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47和膜联蛋白A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是91.67%及90.00%,明显高于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CD147和膜联蛋白A2表达越高(P<0.01,P<0.05)。结论: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47和膜联蛋白A2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空芯针穿刺且病理确认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104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乳腺空芯针穿刺病理检查排除浸润性导管癌的病人35例作为对照组。将乳腺空芯针穿刺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和对照组非癌乳腺组织中EGFR的表达。分析EGFR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GFR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癌乳腺组织,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EGFR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以及肿块大小无关(P0.05)。结论 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高表达,且EGFR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的淋巴转移,故EGFR表达水平可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TIQ)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剪切波速度(SWV),分析SWV与浸润性导管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粗针穿刺活检证实的单病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1例,术前均行VTIQ检查测得肿块的SWV,记录临床TNM分期、组织学分级、ER、PR、Her2、Ki-67、p53等情况,并分析SWV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WV与临床TNM分期(r=0.668, P<0.001)、组织学分级(r=0.677, P<0.001)、ER(r=-0.250, P=0.012)、Her2(r=0.298, P=0.002)、Ki-67(r=0.505, P<0.001)具有相关性;结论 应用VTIQ技术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SWV可以预测肿瘤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选择、预后判断等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录因子Sp1在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5例导管内癌组织和13例乳腺囊性增生病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Sp1在乳腺浸润性导癌、导管内癌及乳腺囊性增生组织中表达逐渐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在浸润性导管癌中其表达与病理分级、脉管浸润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Sp1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8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组织病理结果分组,以非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8例患者为对照组,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患者为研究组。分析8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并对其预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所占比例不同。研究组复发率(56.7%)和死亡率(16.7%)高于对照组(12.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较差,可能是钙化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影响较大,其中淋巴结转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是主要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